一、存款准备金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你到银行存了10万元,银行收到后,打算把这个钱放贷款,赚取利差。但是央行不让银行把10万元全部用于放贷,而是规定银行要把其中的16500元(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这个数值不是固定的,央行根据实际形式会调整)放到央行那里去,原因是怕突然出现大批量挤兑时,因为银行的钱都放贷出去了,没有资金让客户取现,引发的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银行倒闭。而且每家银行都收取准备金,如果只有几家银行突然出现挤兑,单靠所有银行的准备金也可以应付过去,这是为了存款考虑的,所以叫存款准备金! 二、贷款拨备 贷款拨备金是银行放贷后,根据贷款的五级分类,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提前计提了一部分风险准备金应对不良。每年的拨备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止商业的经营情况出现大起大落,这是银行防范风险的一个方面,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 一般情况下,五级分类的提取比率分别是正常1.5%、关注3%,次级30%、可疑60%,损失100%,各个银行自己有略微调整。 举个小例子:银行放贷100万,如果这笔贷款分类为正常类,银行就拨付1.5万元,关注类就拨付3万元……依此类推,用于充抵当期的利润。所以这些拨付会减少当期利润,但是当未来真的发生不良后,因为已经提前拨付了,所以发生不良的当期利润受影响就较小。而且一旦资产质量好转,多提的拨备便可以冲回,计算到利润中,反增业绩。 简单的来说,客户到银行存钱,存了10000元钱,这个钱银行计划放贷款,挣利差。可是人民银行不让他把10000元存款全部放了贷款,其中要有2000元要存到人民银行,理由是怕银行在客户取钱时没有钱给客户,他将这部分钱替客户准备着将来取,所以叫存款准备金! 贷款拨备金是银行放贷后,防止一部分贷款归还不了,形成损失,计提了一部分资金准备应对。 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ation)。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通常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央行的比例存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在央行任意比例存放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信贷拨备 信贷拨备是指信贷机构(主要是银行业)按五级分类标准所提取的风险准备金。是针对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帐所提取的准备金,这是银行防范风险的一个方面,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 一般情况下,五级分类的提取比率分别是正常1%、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但针对不良类信贷资产(即分级为次级以下),或某些特定的正常类贷款,银行一般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计提比例高于法定比例的准备金,一旦资产质量好转,多提的拨备便可以冲回,计算到利润中,所以叫“反哺业绩”。 首先,两者设立的出发点不同。银行有“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三性要求,而存款准备金设立的目的是满足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是为了保证客户随时提取存款和结算所需要的资金,而需要在央行留存一定比例的存款。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防止挤兑风险。 而“拨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安全性”和“盈利性”要求。拨备的作用 ,一是公允反映资产价值,体现不同风险的资产有不同的损失概率;二是可以平滑利润,拨备在银行不良大量出现时可以释放,用来平滑利润。——最近我国银行业就迎来了这样一次拨备调整。用大白话说,就是用仓库储存粮食,以丰补欠。 其次,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存款准备金有“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其中法定准备金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是一个确定数值的概念。而拨备则是监管部门用以衡量银行经营稳健程度的指标,是由银行自行设置的,是一个数值区间的概念。用体育语言来说,一个是“规定动作”,一个是“自选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