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第一豪门的衰败(一)

 zlkan 2018-03-26

1917年11月18日至21日,一位晚清大臣的隆重葬礼轰动了上海、苏州两地,成为一时的社会新闻。葬礼的主人是曾被李鸿章称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的中国近代实业家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很多人不知道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并于190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会长。


盛宣怀1916年4月27日逝世于上海静安寺路老宅。一年半后,盛宣怀的夫人和子女决定将盛宣怀的灵柩运送至苏州留园山庄暂时停放,然后再挑选吉时运回江阴阳歧镇的盛氏家族坟地安葬。


这个决定见报之后,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盛宣怀的大出殡成为上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特别是出殡队伍的行进路线,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灵柩定于1917年11月18日10时从静安寺路110号的盛公馆发引,送葬队伍途经大马路(南京路)、广西路、四马路(福州路)到外滩的轮船招商局金利源码头上船,用船运往苏州。


静安寺路110号盛宣怀公馆,1990年代拆除,原址后来建了南证大厦。

 

1940年代飞机航拍的南京西路、成都路口盛公馆。照片当中红字标注的的花园洋房即为盛宣怀公馆。照片摘录自砚无田 的博客在此表示感谢。


盛宣怀公馆最初占地105亩,前门开在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地图最右边的马路),后门则位于爱文义路(北京西路,地图最左边的马路),西头近斜桥路(吴江路)。盛公馆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由于排场盛大,估计出殡队伍前后将达三华里之长,上海总商会会长朱葆三特地给上海工部局打了一个报告,要求工部局采取一些措施,保证盛宣怀出殡的正常进行。盛宣怀的妻子庄太夫人为举办盛大出殡仪式,也一直与工部局协商:希望工部局在盛家老爷出殡时,整条静安寺路为之开绿灯,警察维持沿路交通秩序。


经查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悉,是年为盛家出殡之事,董事会先后三次开会谈及此事。后来工部局决定用巡捕为出殡队伍开道,并维持沿途的安全,电车公司暂停沿途电车行驶半天,以免路途堵塞,引起混乱。


以下盛宣怀葬礼照片供图華辰影像,在此表示感谢。


盛宣怀葬礼,万人空巷。


我一直很好奇旧上海洋人到底是怎样管理租界事物的,所以特地将相关会议记录摘录如下,我想大家也很好奇吧?   


1917年9月12日(星期三)出殡队伍通过南京路问题 


总董通知董事们,戈登.马立司(即小马立斯)先生代表已故盛宫保先生的亲属询问,如果他们向工部局所指定的租界内的慈善机构捐献白银1万两,工部局是否会发给许可证让出殡队伍沿南京路通过?


在与马立司先生的会谈中,代理总办似乎觉得:如得到这样一个特许,他们可能愿意捐献多达2万两白银。


在讨论过程中总董宣称,他个人的意见认为根据这些条件发给许可证,就等于工部局接受贿赂,而且据他所知督察长对此事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此事应由警备委员会作进一步考虑,董事们表示同意。  


 


1917年9月19日(星期三)出殡队伍通过南京路问题第二次讨论 


戈登.马立司先生提出另一条包括南京路上从新世界到市政厅之间的计划,如果能作某些细小修改,督察长将不会提出反对意见,而且既然不通过浙江路,如果已故盛宫保的亲属能与电车公司就中断电车行驶问题达成必要的安排,葬礼在星期日下午早些时候举行,同时所有细节安排能满足督察长的要求,在董事们看来,就没有足够理由来反对。


会议考虑了发放所需通行许可证时,是否要向各医院提供任何捐款,古柏先生认为,坚持要捐款并不等于接受贿赂,因为捐款完全是献给租界慈善机构的,它们将会因此从工部局的这一行动中获益。这一先例很难认为是不必要的。


最后,在其他董事对此事发表意见之后,会议决定通知马立司先生,工部局希望丧家向公济医院捐款1万两白银,向同仁医院和仁济医院各捐款5000两白银。 




1917年12月5日(星期三)


盛家账房聂先生来函要工部局协助,代表他将1万两白银捐给上海的几家医院,聂先生解释说,这笔钱是作为在已故盛宫保先生的出殡仪仗队伍通过租界时,所给予的方便和所作的安排的酬谢。   


在与聂先生谈话中,代理总办推测,盛家愿在适当时机再度向本市医院捐献一些钱,目前他们希望为捕房特别捐助一笔福利基金。董事们认为,最适当的是向捕房游乐和奖励基金会捐助,但此事应由警备委员会作进一步考虑。


同时还决定向聂先生致函,对盛家的慷慨表示感谢,他们目前捐助的一万两白银分配如下:公济医院4000两,仁济医院2000两,同仁医院1000两,余下3000两盛家明确要求捐给天安堂作为建造新校舍之用。   


从以上会议记录看出,工部局对盛家出殡一事相当重视,前后讨论了三次,而且处理结果也合法得体。从这件事似乎可以看出,工部局的确是个廉洁高效的机构。


整个殡列队伍拉开距离后,约有五华里之遥,可谓壮观。


盛宣怀的大出殡甚至轰动了上海周边的浙江、江苏地区,人们都想亲眼目睹这位在清朝末年有着传奇经历的大人物的出殡盛况。沪宁、沪杭铁路的客车在那几天生意出奇地兴隆,车票出售一空,车厢拥挤不堪,挤满了特地赶到上海来观看大出殡的江浙游客。



出殡队伍经过的大马路、四马路一带本是市中心,旅馆、茶馆、戏楼和游戏场所云集,大出殡给老板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机,旅馆沿街带阳台的房间一个星期以前便被预订一空,沿街的茶馆、戏楼也纷纷做起了预售座位的生意,大大赚了一笔。 


尚有各弄口,亦有人在两边搭台设座,收取“看资”。凡搭设在路祭棚对面,或路口要冲之外的看台,均设“雅座”,招待茶点。每位收大洋八角;一般设座者收大洋六角;“站票”收大洋三角。两旁楼房的阳台和房内临窗处,亦有招待看客者。



据报纸报道,若站于一处观礼,从头至尾须五个小时之久。盛家为了办好这一大典不惜破费了现大洋(银币)30 万元之巨,其奢靡可谓登峰造极,也是江南最恢弘的出殡


留园明瑟楼雪景。


盛宣怀的灵柩到底苏州后,在留园西部的义庄存放了一年余载。留园里的义庄是存放盛宣怀家族祖辈灵牌的地方。盛家后辈人此举,考虑了几方面因素。一来这位大忙人一生忙事业,无暇入驻留园,作为后人,想让他好好在留园停歇停歇。二来,盛宣怀是高官,是富翁,他的去世,关注度尤高。家人担心匆忙下葬,会引来盗墓贼。等过了风头,再择日落葬。盛宣怀终于可以好好“看看”他的后花园了。


盛家女眷在留园照片。


盛家的祖业:苏州留园。


盛宣怀父亲盛康买下的这个留园还有一段故事。说是太平天国攻苏州的时候,在城外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光冲天。正在风声鹤唳之际,人们发现西城外有一处绿地安然无恙。后来才知道,这是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园林,后来被清代嘉庆年间庆远知府刘恕买了下来,苏州人称之为“刘园”。


1873年,盛康看中了这块劫余之地,斥银买了下来,因苏州老百姓过去一直称其为刘园,不方便改口,父子俩商量下来,决定仿照袁子才“随园”的取名方法,变“刘”为“留”,于是就以“留园”称之,取意“长留天地之间”


盛康买下留园后,花了三年时间修整,撇开形式各异的建筑和山水胜景不说,园内的各类名人书法碑帖就多达数百块,单单西园里的花草颜色就有20多种不相同的,姹紫嫣红,精细绝美。


太湖石冠云峰、五峰仙馆(楠木殿)和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被誉为“留园三绝”。


太湖石冠云峰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


五峰仙馆(楠木殿)。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使用如此贵重的木材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大理石直径一米左右,厚度为15毫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形成一幅自然山水画。


留园对于盛家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盛康去世后停棺于此;盛宣怀去世后亦停棺于此。谁承想盛宣怀去世40年后的1958年,他的儿子“盛老四”盛恩颐,最后穷困潦倒,寄居在留园的门房里。去世的时候,他的身份竟然只是留园看门人。曾经的11个妻妾,也只有一位如夫人奚仪贞服侍他。“盛老四”的奢侈和挥霍是人尽皆知的,曾经全上海第一辆私人轿车就是他买的,晚年怎么会这么凄惨呢?


盛恩颐夫妇。盛恩颐是盛宣怀最宠爱的儿子,当年是慈禧太后给起的名字,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继承其父盛宣怀的家业。


老人们常说:凡百人等都千祈莫把福享尽,享尽了福,在生命中剩下的就是苦和灾了。看来一点不错。那么昔日上海第一豪门怎么会在40年间一败涂地,这么快就没落了呢?说来话长。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