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慈善文化的当下意义——以义庄为例

 玖玖家政 2018-03-26

从现代社会,以当下视野去看义庄,是否能挖掘出义庄与现代社会交融之处?义庄的慈善文化,能否对当下社会慈善事业有所裨益?

现代社会之中,面对突发事件时,社会的动员能力与反应能力,却不是传统社会可以比拟。面对各类天灾人祸,各类资源能够在短期之内调动而出,并加以传送,往昔嗷嗷待哺,灾民无助的景象不再存在。在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事故之上,毋庸多言,当今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一些经常性的慈善事业,如养老、如育幼、如帮助重病患者等事件之上,政府的触角却未能全部涉及,更遑论覆盖了。困扰当下国人的大病问题上,许多患者选择面对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呼吁之声,以求得到帮助。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阶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结构以“己”为中心,似水纹一样推出去,一圈圈与别人联系成社会关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人们依照血缘、地缘、同业等渐次区分,其所愿意付出的多少,往往以关系的亲疏而定。中国传统社会乃是熟人社会,同床情谊、乡党情节,哪怕是一面之缘,多会伸出援手,予以帮助。


《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何为仁?”子曰:“爱人”。由仁至爱,实现仁爱。仁爱在传统社会,是与血缘氏族紧密相关的。它以“孝悌”为核心,孝是对长辈,悌是对同辈,遵从人伦关系为善,背离人伦关系则为恶。立足于此,仁爱之心,一层层传递。此点往昔如此,今日也如是。在当下的诸多慈善行为之中,以各类地缘、血缘、学业、同业联系而成的熟人社会,在从事善举时,常具有不可思议的动员之力。


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地缘为纽带,以同样劳作方式形成的团体,在近代社会中被冲破。在近代,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之个性自由的发展,所从事职业的多样性,公共交往的频繁,使血缘纽带被抛弃。随着人们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宗族所维持的小共同体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各种新的组织形态不断涌现。作为一种组织形态,义庄所帮助的对象,所凝聚经费的方式,所运作的模式,已经过时。但它所体现的精神,具体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生命力。


创设义庄是几代人的努力所成,创办之后,更能维系百余年。在传统社会中,由义庄而能从政府手中,剥离出一片天地,留给社会。在此天地之内,以血缘为联系的社会力量凝聚成团,共襄善举,益于宗族,益于社会。


就功能而言,义庄与当代社会的慈善团体并无大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帮助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推行道德教化等领域。义庄的组织与运作,与农耕社会紧密联系。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之中,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更贴近于底层,更为有效。义庄的功能,不但是满足最基本的生产需要,更考虑到了家族长远发展,族中子弟的教育。对于死者的最后尊严,义庄也纳入其中,通过设置义冢,使逝者入土为安。


图为潘氏松鳞义庄南门图


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熟人社会,至现代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在现代,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慈善理念发展而出,其中强调的是自愿、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功利色彩、道德色彩相对较淡。现代的慈善组织,在功能上更为广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慈善组织,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其主体力量包括了中产阶级和部分商贾名流,体现了社会上层与中层合作,以帮助底层社会,弥补贫富差距,消除社会矛盾的良好愿望。现代社会之中,各类慈善组织都是开放的,不论是捐助者还是被帮助者都可以自由加入。现代的慈善组织,其功能细化,专业性更强,更具开放性。


与此相比,义庄则是封闭的,以血缘为界,族外之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得到某种帮助。按月补贴只有本族族人才能获得,且同是族人,依照支系的远近,所得到的帮助也有区别。义庄所体现的是宗族内部的相对平均主义。通过族人捐设义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族中的平均分配,保证了族中穷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义庄的基本理念,也是基于人道,但此种人道,是由血缘而凝结。在现代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此种保障是基于普遍人道的关爱,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包含血缘的考虑。


义庄已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消失,可义庄所承载的社会使命,所体现的价值观,运作的方式,对于当下中国,仍有着较多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促进现代慈善发展,构建现代慈善理念时,必然离不开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慈善机构、慈善理念中去借鉴学习。义庄所体现的道德文化,历经了千百年的沉淀,融汇于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对义庄文化加以扬弃,吸收挖掘其优良内容,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