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滇说茶1001夜之240 -241 梦回1939,筑茶时代

 七秒的鱼 2018-03-26

 

      大滇说茶1001夜,梦回1939,筑茶时代。刚接完电话,答复茶友有关筑茶工艺,就有了这个题目。原计划的题目推后。
    
筑茶,听起来很有气势的一个词,在现在强调文化的时代,如不细加了解,估计又成神词,或者成为神话般的工艺。制茶,显得商业化和恶俗,筑茶,听起来神秘感和神圣感,容易让人肃然起敬。大滇飞扬,焚琴煮鹤,把这么一个美好的名字用大白话说出来,实在有点于心不忍。但,还得说。
       
筑茶这个词,最早见于李拂一先生《佛海茶业概况》,大致写于1939年。这篇文章可说是现在研究普洱茶的必读,有好事者取其只言片语,夸大其事,宣称工艺复古,筑茶,始于1939年等,实则大谬不然。先生写道: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解读如下:
一,杀青、揉捻、晒青工艺明晰,故原料为晒青毛茶。
二,两种卖法,1直接卖散毛茶;2筑茶再卖。
    
竹筐周边塞入笋叶,把毛茶加水,然后压紧塞入篮内。加水是为了防止茶碎。压的方法:用手或者棍棒。然后让毛茶发酵干燥再去卖。
三,筑茶后卖的毛茶,卖给精制茶厂,制作成紧压茶。所以,筑茶,就是一个处理毛茶的工艺,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毛茶,加少量水,微微压紧,装竹筐,就是筑茶。
四,筑茶导致的后果。显然,筑茶,毛茶有发酵,即如用来压制紧压茶,紧压茶呈现出的叶底必然不鲜爽。先生说,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这是明显的人工发酵迹象。而用这样原料压制的圆茶,必然汤色会发红。所以,若你注意读普洱茶饼的说明书,各大厂的生茶说明书,云南七子饼茶新茶,居然写着汤色红浓。不要奇怪,在1940年代,所谓号级茶时代,留给大家关于普洱茶生饼的印象,相当一部分新茶的汤色是发红的。而大厂的技术人员,对于筑茶,这样的工艺不可能不知道,某些人自制的所谓老茶,十分逼真,即应用了此种工艺。
五、筑茶的现实意义
    1
,生毛茶的存放,加以高温蒸汽蒸过,对存储有积极意义;
     2
,现实,若以筑茶的工艺机械效仿,适得其反。李佛一先生说了,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现阶段,经过历代普洱茶工艺人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更好的工艺。简单加水,并不能取得较佳效果,不规则发酵意味着不可控,若仅作私人研究玩茶,并无不可。但大规模推之于消费者,则未来之陈化不可控,谁之过?现今,普洱茶已经有国家标准,加工方面亦有成熟工艺做指导,复古一个落后的工艺,除了增加噱头,意义何在?
     3
,筑茶与发汗。要达到筑茶所想达到的功效:去除青味,同时要轻微发酵,现在有更好的办法。锅炉蒸汽蒸茶,然后发汗,再制茶,在保证叶底均匀的前提下,这个过程变得可控。有发汗,何须筑茶?
     4
,毛茶阶段有部分发酵,是可以接受的。既然人为进行一些发酵,都可以再压饼,有这样的实践,对于毛茶有轻微发酵,我们应保持一定的容忍度。
     5
,普洱茶生茶就不应该强调现喝。1939年的文章,大致体现了19001940年的工艺,在此阶段,普洱茶工艺并无大的革新,筑茶不应该是始于1939年,而应该一直有此应用。圆茶作为当时最高级的茶,并非新鲜采摘、晒干的毛茶压制,而是经过了一个发酵过程再压制,从而导致新茶就有汤色发红的迹象。而这个发酵,以当时佛海(现今勐海)的气候而言,加水后,只需自然存放一年左右即可产生。
    
总结以上言论,故纸堆里找出个别名词,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一定要研究其可取的一面,以及在现今条件下,是否有积极意义。一味强调复古,把落后时代的工艺移植过来,如不能起到提升普洱茶品质的作用,而只是商业噱头的话,长期看来,是不会有生命力的。若干专业茶厂的技术人员都深深了解筑茶工艺,却不在实践中采用,就是明例!
大滇说茶1001夜,让普洱茶简单起来。后面会对以前的普洱茶工艺做一个系统总结。
2013
812日星期一晚

大滇说茶1001夜之241  梦回1939——下篇

         1939年,李拂一先生的这篇文章,是目前仅存的靠谱的文献,完整描述了当时普洱茶的工艺和状况。但今天来读,也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科技水平来学习。正如我不相信几千年前的周易会涵盖了如今的种种科学,李先生的文章,我想做一番解说。

         一,面茶当时已经存在。

      ()原料的分级

      产茶时期,起自国历三月尾至九月或十月止,每年有六七个月之采摘期。在三月尾和四月初采摘者,曰春茶,曰白尖,以概系白毛嫩芽之故。过此所生产者曰黑条,色泽黑润,质重而色味浓厚,为制造圆茶砖茶之主要成分。黑条之后曰二水茶,又曰二盖,叶大质粗,叶色黑黄相间。二水之后曰粗茶,概系黄色老叶,不复有黑条间杂其内,品质最为粗下,专供制藏销紧茶包心之用。九月初再生一次之白毛嫩芽曰谷花茶,盖其时正当谷禾扬花之季,当地人民称稻曰谷子,因此遂名其时所产之白毛嫩芽为谷花茶谷花尖,品质次于春尖,叶色则反较春尖为光华漂亮,不易变黑,通常用作圆茶之盖面。

       大滇飞扬注解:

      1,春茶。为国历三月尾~四月初。注意是国历,即农历。当时称公历为西历。推论为:公历4月~5月,春茶。再推论,当时无台地茶,主流是大树茶,乔木茶,在不用化肥和农药前提下,且当时气温较现在低,45月采的茶是为春茶。

     2,条茶。尾夏初茶,味重。5~月。是当初圆茶的主要成分。

     3,二水茶。7月左右,进入雨季,是为雨水茶。

     4,粗茶。89月,粗茶,销藏族地区。

     5,谷花茶。9月底~10月,用做盖面。可见原料分为五级。

        (二)原料的用处

      春茶,只见于卖散茶;黑条茶用作饼茶包心,外面用谷花茶撒面。春茶梭边。即饼茶有三种成分,黑条,春茶,秋茶。二水茶和粗茶则作为供应给西藏地区的紧茶原料,辅以一些谷花茶撒面。

         二,当时各种茶类的具体工艺。

      (一)饼茶

       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不熟练之技师,往往将底茶揉在表面,而将春尖及谷花尖反揉入茶饼中心,失去卖样。普洱茶叶揉茶技师之最高技术,即在于此。如底面一律,则此项揉茶技师,则失其专家之尊严矣。揉茶饼是当时制茶里,技术要求最高的。

        (二)砖茶

      一样是撒面茶。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及面间有盖以春尖谷花尖者,按一定秩序,入铜甑蒸之使柔,然后倾入砖形模型,压之使紧,是为砖茶。同样应用了模具。

       (三)紧茶

      指的是心脏型,是不是普洱茶,这个还有待探讨。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用料最差,用黑条来撒面!

        需要关注的是紧茶的工艺跟饼茶不一样。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成团之后,因水分多,而长金花。这是金花的来源。

         三,当时工艺的共同点。

       第一次发酵,是基本相同的。即用散茶来制作饼茶,而当时的散茶,就是筑茶过的普洱茶,而筑茶,本质就是加少量水微微发酵。而有过这样发酵过程的茶,如在西双版纳地区存放一年再压饼,汤色变红,一点都不奇怪。

         四,反思。

      与当时的制茶习惯相比,现今差别极大,主要就在于普洱茶的绿茶化倾向。目前衡量普洱茶好坏的官方标准,都以绿茶为基础。

     (一)汤色

      按当时的工艺,显然,普洱茶饼茶,汤色要么发红,要么深黄,而当时制得的普洱茶饼,新茶阶段喝,汤色不应该清澈。不信,你把毛茶如法炮制一番,会得出这个结论。

    (二)叶底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不规则发酵的结果是叶底很杂乱。

     (三)滋味

      现今强调新茶的清香,鲜爽,在当时显然不存在。普洱茶作为发酵茶,在压制前即有了一定的发酵度。这个发酵,不同于熟茶,也不同于绿茶。当时普洱茶生饼的状态,介于如今的生饼和熟饼之间。普洱茶在当时之所以独树一帜,显然跟这个特点有关。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当时仅仅有越陈越香这个说法的萌芽,但总体来说,都是有货立刻消费。消费者接触到的茶,是汤色近乎红色的普洱茶。我们再大胆假设,所谓号级茶是这样的工艺,而印级茶,工艺基本跟现在相似。这其中,必有一个较佳的结果,到底是那种工艺更佳?矛和盾之间,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如果号级茶的工艺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市场的数十万吨茶,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了;如果以印级茶时代的工艺(即现在的工艺)为标准,那么,号级茶,就那么好喝吗?

         当代的人,言必称印级茶好、号级茶更好,反正是年份越久越好,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手头并无靠谱的号级茶和印级茶,贼胆包天的人敢声称自己有,别人也不敢反对。谁主张,谁举证嘛。因为你拿不出否定的理由,所以,只得承认,一帮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跟你讲着各种各样号级茶的故事:我爷爷的爷爷从谁(一般是某个名人)手里收来的等等,而我很遗憾,我的爷爷只喝烤过的绿茶,没有号级茶!

         制茶的工艺一直在延续,现代科技对普洱茶的研究越来越多,我相信是越来越严谨的,普洱茶的后发酵也渐渐研究至理化层面,后发酵的秘密终将揭开。我们想当然认为,现在的茶质不如过去的茶质,却不知道现在的采摘和加工工艺比过去提升了很多倍。我们承认,某些地区茶质采摘过渡,有变薄的感觉,但依然有许多茶区,仍处于原始状态,等待我们去挖掘;而我们亦需承认,现在我们的存储条件跟过去比,天壤之别,而存储,对于普洱茶的后期转化,无比关键!

          历史总要往前发展,纠结在过去,汉唐时候,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固然可以在梦中笑醒,但醒来时,却必须面对着这个不完美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社会!最终,我们还是得用我们自己的劳动解决这一切问题!上茶山,亲力亲为,后天,大滇团队先锋出发!目标,昔归初制所!

       2013814日星期三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