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县城记忆丨单读

 浮生偷闲 2018-03-26

中国人的家乡观念是基于县的。放到现在,碰上有人询问家乡,说到“县”才算明确了籍贯;我们了解的很多作家、文学作品也都是扎根于县城,讲述小镇记忆。现代大城市的扩张,“县”变成了“区”,很多人也觉得改掉了这个古老名称里的温情和记忆。为什么说到中国人的成长和记忆就绕不开“县”?在今天的这本由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作者唐晓峰就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跟我们聊了聊中国人与“县”的渊源。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著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2018-1



分区而治

把茫茫禹迹分划出九个州,除了便于做空间描述,也还有管理、掌控的意思。各个地区都要向中央贡献珍奇物品,体现着文化上与政治上的双重服从。


分区管理,分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多种形式,比如周代分封诸侯国,也是一种形式。每一个诸侯就是一方的首领,负责看好这一方的地盘。因为所分封的诸侯大多是天子的亲戚,所以可以让天子放心。


这种分区管理的办法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没有料到,这些天子的亲戚们私心越来越重,特别是后来世袭的子孙们,不再把天子放在眼里,他们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强凌弱,吞并相邻的弱小诸侯,扩大自己的地盘, 甚至公开藐视周天子。最后导致天下大乱。


统一天下的秦朝,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分封的弊端,所以采取另一种分区而治的办法,这就是郡县制。


秦朝最初设立了 36 个郡。后来,因政局变动, 又增加了 10 来个郡。秦朝到底设立过多少郡,都有哪些郡?现在还不能做最后的结论。虽然秦郡问题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经典题目,或者说一个重点题目,学者们也拿出过十分精细的研究成果,但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的秦代竹简,里面忽然出现新的郡的名字,学者们就又要忙一阵,把这个新发现的郡,妥当地放进秦朝设郡的历史过程里面。


秦朝初年三十六郡示意图


在设立行政区划的时候,还有一个要考虑的方面,即怎样因地制宜,也就是怎样利用自然地形而建立起最有利的政治区域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有“因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个基本策略。


因山川形便, 就是按照山脉河流的走势, 以山脉或河流作为政区之间的分界。这种分割方法很自然,很方便。它的起源很早,社会、政治地理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相吻合,识别的时候很清楚,在实施管理的时候也不必受到地理障碍的影响。


唐朝初年所设立的十道,是有名的采用因山川形便的方法的例子。朝廷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比如河南道,就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山东的黄河以南部分,加上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部分。河北道,就是今天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北京以及河北、辽宁的大部。岭南道,是两广,加上越南北部的一块地方。


按照山川形便的方法,方便,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些环绕着政治地理单元的自然山川,很容易被某些地方势力作为屏障,去实现其政治独立的野心。简言之,因山川形便,有利于割据自立。


于是犬牙交错的办法被发明出来。假如有甲、乙两个政区,甲区完全在山南,乙区完全在山北,这就是因山川形便。犬牙交错的办法是,如果朝廷对乙政区不放心,那就把山南边的甲政区延伸到山北边,占一块地方,这样山北边的乙政区就没办法利用高山的阻隔闹独立、闹反叛了。如果朝廷对两边都不放心,那就各向对方伸入一块,在自然单元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牵制。而朝廷在上,可以随机驾驭。元朝的行省就是这样设置的。


“犬牙交错”示意图


犬牙交错是上级对下级的安排,两个平级的人谈判,多半不会这样做。山川形便也好,犬牙交错也好,古代战略家们都是灵活运用的,可以一地一策,一时一策。另外,也不要以为在地图上看到的所有政区界线,要么是按照“山川形便”,要么是实行“犬牙交错”而形成的。其实,有些行政区划的界线,“犬牙交错”“山川形便”已经不是出发点,而主要是从当地的人文因素考虑,例如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土地归属、经济利益等等。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名字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层级不一样,虚实也有变化。以下是几个主要朝代的行政区划略表。


秦:郡— 县
汉:(州)— 郡— 县 

唐:道(方镇)— 州— 县 

宋:(路)— 州— 县
元:行省— 路、府、州— 县 

明:布政使司(省)— 府、州— 县 

清:省— 府、厅、州— 县


省,本来是中央机构的名字,比如中书省、尚书省,后来为了表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权,就以“行省”的名义去管理地方的事,表示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分支机构。但是,慢慢地,省却转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这个转变经过很长时间,而关键的时间段是元朝。明朝虽然改为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仍然称省,到清朝仍然简称省。另外,从明朝开始,中央机构不再使用省这个名称了。


曾经有人提议,我们应该遵循古制,把省改回到州,或府,或郡,但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却把传统的中国古代政区名字用到翻译西方国家的地名上去了,比如美国的州,英国的郡。行政区划,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分区,中国的许多人文地理现象都有行政区划的背景。比如方言,就受到行政区域,特别是县上面那个行政区域的影响。还有家乡地理概念,中国人的家乡观念,不是基于自然地理区域,而是取自行政区划,特别是县级的行政区划。



县,中国人的根

县,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老家。两个人初次见面,彼此一定会问对方的老家,也就是籍贯。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如果只说了省,是不够的,一定会被追问“你是哪一个县呢”?县回答完了,籍贯老家的问题才算清楚了。所以,老家一定在县里。两个人来自同一个县,那是真正的老乡,见了才会两眼泪汪汪。


传统的县,不但有稳定的地盘,还有稳定的居民,可能有很多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家族。县里居民的口音、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地的人凭口音中的微小差别,往往都能分辨出“您不是俺们县的吧”?


今天多数人都知道,县的普遍设立是在秦朝。很多人也会知道,县的诞生,是在更早的东周时期,秦国、晋国等都是县的发明者。有的县是打了胜仗,灭了小国而设立的,这种县一般比较大。有的县是瓜分贵族土地所设立的县,这种县就小多了。还有些县是把一些乡归并而形成的,这类县也不大。后来,县越来越正规,一般是“百里之县”。


不过,县与县,不是比块头,而是比人口,人口是最主要的指标。人口多,密度大,地盘会小一些。而人口少,密度小,地盘就会大一些。在秦汉时期,人口多的县的县官叫“县令”,人口少的县的县官叫“县长”。


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各朝各代不尽相同,高层政区有的叫郡或者州,有的叫道或者省,它们不但名称老变,分划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不管上层怎么变,县始终是基本单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自秦以来两千多年,历代设县的辖境范围变化不大,秦朝的县大致有一千个,到今天还是两千多个,而今天的疆域刚好是秦朝的一倍多些。


知道了什么时候开始设县,就知道它所达到的开发程度,知道新县是从哪个旧县分出来的,就知道它的开发动力,也就是人,是从哪里来的。



县是最贴近百姓的一个区域性的行政单元,农工商学兵,山林路关卡,样样要管。县太爷是位全职首长,他的责任真是不小。用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机构把万里江山一块块管理起来,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原来可能是个蛮荒之地,只要一设立县,就会逐步开发起来。所以,县,又成为观察某地历史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如果把一个地区设立县的过程排一个时间表,那么这个地区的开发历史就显现出来了。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县太爷都是朝廷委派的,他代表皇上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但是朝廷又担心县太爷们拉起地方势力,反过来要挟朝廷。于是有人出主意,委派县官的时候,尽量不用本地人,一个外地人去做官,下面的百姓没有一个是他的亲朋故旧,这样他就很难集结起地方势力。这是个好主意,得到了推广。问题又来了,一个外地人来做官,什么都不熟悉,怎么能拿准主意,办好事情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人想出办法,让每一个县都编写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把历史、人物、耕地、人口、山林、湖泽、物产、民情、风俗都写清楚,来的新官,在“三把火”之前先通读此书,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这也是个好主意,也得到了推广。这样写成的地方百科全书,在古代称为“县志”。


当然,县志的用处不光是官员参考书,特别是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主动编写的县志,也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品。中国的县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因历代不断更新,累积起来的数字是惊人的。现在还能看到的方志(不包括山水祠庙等专志),有 8500 多种,十几万卷。因为县是基本的人文地理单元,中国的地图特别重视对县的表现,许多分县地图在书店出售。美国也有县(county),但他们的分县地图远没有中国普遍。在地图上,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县,自己的家乡,会感觉很亲切的。不过,县,作为乡情的传统符号,现在却开始渐渐消退了。例如北京市所有的县都改成了区。由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中国基层社会开始巨变,传统农业社会特征越来越少,而现代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的特征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县被改成区,比如房山县改成了房山区,延庆县改成了延庆区。有人说这有利于它们融入北京的大都市圈,另外,撤县设区后,在感觉上,离城市也更近了。


对县改区这件事倒是应该好好想一想,县这个古老名称包含着浓浓的家乡温情、长长的历史记忆,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必把所有县的名称改掉,还是应当保留一些县的名称吧。


单读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