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匡时在线 | “海上明月”——赵冷月书法专场

 alayavijnana 2018-03-26




赵冷月先生(1915.3-2002.11)名亮,别署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1950年移居上海。生前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先生初从晋唐帖学,六十岁后,转学北碑,上溯两汉,遍习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籀文等六国文字,尝自谓:“遍临百家,不知所宗”,由是形成别具一格的自我风貌。



此次匡时在线推出赵冷月书法专场,囊括赵冷月各时期的行、楷、隶等精品力作,笔力苍劲古拙,渊雅浑厚。先生后期钟爱《瘗鹤铭》,并受到起源于北朝时期摩崖石刻的启迪,創作了大量榜书作品,奇崛劲利,不加雕饰,突显其榜书的重、拙、大、雄,由是形成了趙冷月书法的一大特色。 


赵冷月


清末民初,上海地区租界特殊的体制,经济繁荣,文化宽容,市民对书画文化消费日增,吴昌硕等一大批名家迁居上海。这些在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享有盛名的大师,奠定了海派书法的基本格局。海派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海派是兼容,伴随着清末民初中国书法艺术中心的南移,碑学由北方转向上海,这个时期,海派书法以碑学为主导。 



赵冷月对海派书法的特殊意义,在于当海派书法帖学不振,碑学衰退的背景下,他以衰年变法,在传统帖学与碑学书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支点,碑帖融合,创出了自己去媚、去俗、去巧的个性化书法语言,大巧若稚,质朴恬淡,恢弘苍茫,给趋入媚俗的海派书法,撑起了坚挺的骨骼。 关于书法,赵冷月认为是不囿成法,富有天趣。他曾说:“我是个八十岁的人了,我感到书法实在太难了,其难不亚于攀登蜀道。正因此,书法也太具魅力,时时吸引着我。我立下的最高心愿是:能够追求到古人那种不囿成法且极富天趣的书法意韵,达到他们那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如何进入这种天趣,赵冷月认为,需要两点支撑:“一是要有‘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超然的心态;二是需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以有限的形态表现无限的意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