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惠文王到底是如何吞并巴、蜀两国的?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本蜀论》对于秦惠文王用计灭古蜀国有这么一段记载:“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这一段透露给我们的历史信息是:秦惠文王想要讨伐蜀国但是又找不到路,于是就派人制造了五头石牛,还把金子塞在石牛尾巴下面,让蜀王以为这五头石牛的屁股能拉出金子。贪财的蜀王为了得到这五头石牛,便派出蜀国当时最有名的五个大力士“五丁力士”开凿出了蜀道(今剑阁金牛道),后来秦国的张仪、司马错大军就顺着这条路消了灭蜀国,由此这条路也被人们称为“石牛道”。在吞并蜀国不久以后,秦国又顺便灭了巴国。

其实,前几年大火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也有介绍秦灭巴蜀的经过。秦惠文王对巴、蜀富庶之地垂涎已久,但苦于秦国大军找不到入蜀的道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感叹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在蜀道已经开发出来了的唐代,入蜀尚且如此艰难,可以想象在没有蜀道的战国时期,秦国大军想要入蜀估计真的是比登天还难!直到后来张仪给秦惠文王献出了一条著名的“石牛计”,才有了文中开头所提到的那一幕。

既然书中和电视剧里都是这么介绍秦国吞并巴蜀的,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不妨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巴国和蜀国的历史:

这两国的历史要追溯到周武王灭商的时候,巴人、蜀人部落当时都参加了周人灭商的牧野之战,后来受到封赏,建立了巴国和蜀国。两国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是实际上并不在中原有效控制范围之内。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巴国和蜀国成了世仇,两国经常发生战争。而蜀国到了开明王朝的第九代蜀王杜尚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368年,杜尚封他的弟弟杜葭萌为汉中侯,建立苴(Chá)国,从此,这个苴国就成了蜀国的附属国,每年都要向蜀国纳贡。但是两国的蜜月期仅仅过了几代,因为后来的苴侯越来越不守本分,纳贡越来越少,最终甚至不再纳贡(和西周时期的楚国很相似)。蜀国念其是同宗也没有为难苴国,只是交代“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后秦国派兵来攻打,你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吧,既然你不纳贡,我也懒得理你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脱离了蜀国的苴国慢慢地竟然和巴国走到了一起。公元前316年,苴国还联合巴国一起进攻蜀国,结果被蜀国杀得大败。当时的第十二代蜀王杜芦觉得苴国越来越离经叛道,就想顺势另立一个比较听话的苴侯,他命令“五丁力士”开凿蜀国通往苴国的金牛道,以便随时打击苴国。

金牛道修好以后,苴侯就带着厚礼去向秦国求救,同时蜀王也带着厚礼去秦国希望他不要插手蜀国内政。狡猾的秦惠文王早就垂涎蜀国的富饶土地,他假意两边都同意,私下里却采用司马错“先灭蜀,再顺势灭巴”的计谋:一面照单全收双方的礼物,一面又应苴国的邀请,派张仪、司马错率三十万大军走金牛道攻打蜀国,最终顺利灭亡蜀国,大军回国的时候又顺便把苴国和巴国也给灭了。可怜的苴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引狼入室不但害了巴国和蜀国,也害了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文中开头所说的“石牛计”只是后人根据秦惠文王灭蜀经历而杜撰出来的故事罢了!但不管怎么讲,吞并巴蜀对于秦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从此大秦帝国有了稳定的大粮仓和持续的人力输出,为其以后逐鹿中原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