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25【苴国】

 龘龘清欢 2015-09-11

苴国(Chá Guǒ), 东周时期西部地区古国名。

苴国,都城在土费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称葭萌国。

开明十一世起,苴国与巴国友好,时常与巴国联合抗蜀。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司马错先后灭掉蜀、苴、巴三国。苴国共存在56年。


外文名称

Cha Country


国土面积

约29695.56k㎡


国土范围

四川北部、川甘陕交界片区


主要民族

蜀族(冉)、羌族、氐族、华夏族


主要遗址

蜀道金牛道/剑阁道段


存在时间

前368- 前316年


主要城市

土费城、平周城


国家领袖

杜姓,开明氏


苴国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苴国与当时巴国、蜀国齐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公元前316年,秦吞苴、伐蜀、灭巴,在苴国治地设葭萌县;西魏将葭萌县改设为黎州,再后改黎州为利州;此后直至明代,广元一直为历代州、府、郡、路首府,元代统治者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改利州为广元,并将“川陕行中书省”由咸阳迁至广元。此名沿用至今。


公元前368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此建苴国,都邑名土费城,秦灭蜀于此置葭萌县,蜀汉改为汉寿,晋改为晋寿。

在周显王时,也就是蜀国开明王朝在苴封王以前时,也就是西周时,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龙江合台地上,建立奴隶制式国家“昔阝”。春秋战国(周显王时)时,为蜀王领地。

开明氏蜀王,“别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以土费城(今昭化镇)为都邑。在当时的川地域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因“苴蜀相攻击”,秦惠文王趁机伐蜀并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设葭萌县。

两汉时县名沿袭未变,蜀汉刘备改为汉寿县。西晋改为晋寿县。东晋太元15年(公元390年)析县境北置兴安县(治今市城区),又置晋寿郡,改晋寿县为益昌县,郡、县同治今昭化镇。


南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 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


隋改兴安县为绵谷县。改利州为义城郡,仍置总管府。唐复改义城郡为利州。辖利、龙、始、蓬、静、沙六州;继升为都督府,辖利、隆、始、静、西、龙六州。


五代基本沿袭唐制。今广元老城区为县、州府、军治地。


宋代,绵谷县治初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治地继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


元代,初在绵谷县置都元帅府,继从京兆(今咸阳)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于利州。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元县,改利州路为广元路,辖绵谷(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


明代,初为广元府,继改为州,再降为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当时广元县境(含今旺苍县)建有六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根据地后期的政治、军事和后勤供应中心。

1949年12月14日、15日,广元、昭化解放。1950年3月在广元城区设立剑阁专员公署与地委,辖昭、广、剑、青、平、北、江、旺、苍、阆10县。1953年1月改名广元专署。同年3月合并入绵阳专区1959年3月,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


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广元市(省辖市)。同年6月1日,广元市人民政府成立,原广元县改为广元市市中区。青川县、旺苍县、剑阁县划归广元市管辖;同年9月,原属南充专区的苍溪县亦划归广元。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缩小广元市市中区,增设元坝区、朝天区两区。至此,广元市新的行政区划格局形成,并沿用至今。


广元市市中区改名为利州区。


苴国路

现今在广元市辖利州区仍然保留着一条对苴国的记忆,它就是位于利州区东坝片区,全长约2.4公里的苴国路。或许是后人对于历史的怀念吧?不过,由于‘苴’字用的少,加之年代久远,苴国(Chá Guǒ)的本音已被后人读作苴(jū)国路了。

2009年,这条路建成了广元的桂花大道。五百余株桂花映道,两千多年历史悠长。

苴国广场

位于苴国路附近。


苴国之地,自秦、汉可考盛产茶叶。国人在国灭后,不堪秦法的南下逃亡者有以“葭萌”、“苴”(后改为”茶“)为姓氏者,特别是在由古羌族演化出的彝族人中,茶姓更是为多。如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的茶氏,即系该支彝族茶姓人。

氐族人则往西北迁移,如今的白马藏族实则氐族直属后裔,聚居地点正好符合。

本是人数最多的蜀族人没有记录,由于元初和清初的两次四川大屠城,四川土著族人已很少。


有些历史作品因为年代间隔的原因记载不一定准确,因为有些史料都不一定是当时记录下来的,因此我们总会发现存在矛盾。有少数史料记载苴(Chá)人是巴人的一支,这不准确,因为我们知道苴国跟蜀国更有渊源,大部分史料都记载苴国是开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由此苴国君主也姓杜,对蜀国称臣,为苴侯。后来蜀苴关系恶化也未曾称王,所以说苴人是巴人的一支,这不准确。


蜀王杜尚(开明九世)可以说是一位在古蜀国历史上蛮有作为的君王,他看到巴国忙于攻打南方小国,于是果断派兵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昔阝、平周二国,控制了四川北部地区,遏制了东部日益强大的巴国向西扩张。自古以来占据水源就算是占据天时,川甘陕交界一带是水源充沛之地,地缘上北接秦国、东可抵达庸国,南邻巴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商业及军事要地,因此他攻占此地对蜀国来说是英明的。

对蜀国来说,如何既守住得来的领地,又不枉费军力开支,且避免与愈加秦国碰面,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东方诸国就因连年的混战才日渐国力衰弱的。因此杜尚决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这样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蜀王打下的土地并没有汉中,封其弟为汉中侯是想把弟的视线引到汉中方向不窥唾自己蜀国王位,也是想鼓舞王弟去拿下汉中褒地。

杜葭萌被封的领地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氐族和羌族,因为挨着强大的巴国和秦国,也有部分巴人、秦人。因此这么多样的民族结构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国,而不自己直接兼并的真正原因。就在苴国建立次年,为方便与藩属国苴国的联系,蜀国从郫邑(即今天的郫县)迁都成都。

蜀王兄的账,苴侯弟是明白的,但还是很荣耀。在当时有自己的一块国土,苴侯还是很高兴赴任的。而且不负所望,领土有所扩张,到开明十一世时,苴国辖管范围大致今四川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甘肃陇南的康县、陕西汉中的宁强县、略阳县。

苴国君主虽被蜀王封为汉中侯,但始终没能真正坐领汉中(今陕西汉中市),汉中褒地曾先后为巴、楚、秦三国占领。


问题出在开明十一世时,时任苴侯要求被纳的贡和税日益频繁,苴侯觉得做的这汉中侯窝囊,于是在巴国的拉拢下多次联合抗蜀,交到蜀国的贡和税也少了,这下子惹恼了蜀国,但碍于苴国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应了句“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说“以后要是有秦军来攻打苴国,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断了与同宗蜀国的来往。

到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庸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蜀巴两国的交战很频繁,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


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秦惠王愿与苴国结秦晋之好,送给苴国了五头石牛。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这是秦国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还有灵性,晚上会偷偷的吃草,吃饱了也会拉屎,但它们拉的屎是黄金“。

蜀王杜芦是一位在年轻气盛的君王,但有时候气盛太过了也未免是好事,击退巴国来犯军队的他,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他更忘了上一辈为什么对苴侯忍气不发,他没有思考,或许没想去思考,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


张若在苴国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还是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就这样,刚吃了蜀国败仗而元气未复的巴国被秦军势力包围,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同年时隔两月后灭亡巴国。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庆),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由此我们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国为何全被灭国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后中原六国也是这样相互残杀共同衰弱,秦国独做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