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评述|陆抑非的魅力——观陆抑非“一池春水纪念展”有感

 cmj909 2018-03-28


王伯敏先生在《陆抑非精品画集》序中借评者之口盛赞陆抑非是“自南田以后三百年来兼工带写和没骨法开宗立派的第一人”,笔者认为这样的评述并不为过。而从花鸟画教学和临习的角度讲,陆抑非将是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花鸟画家。

随着“文化自信”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在花鸟画领域,能够传达文化自信的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画家。在花鸟画创作和教学中,陆抑非是传承最好,而又有能出新的画家。



纵观20世纪的画家,在山水画领域已经把目光锁定在黄宾虹身上,因为以黄宾虹对山水画的传承和独特的创造,加上他众多的画论和文论,几无异议。而在花鸟画方面,齐白石、潘天寿的卓越创造,和对中国画发展的作用,加上后人的大力宣传,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从中国画传承和学习的角度讲,陆抑非丰富的技法在20世纪的花鸟画家中无人能敌。其实,齐白石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民间的色彩入画,笔法并不十分复杂;潘天寿最大的贡献是以线构形和独特的图式结构,笔法同样不十分复杂。而陆抑非则不同,他的贡献恰恰在于笔法的丰富性,他把山水画的皴法引入到花鸟画中,他的牡丹画法就是他独特的代表。



陆先生的牡丹画法技法多样,从工笔到大写意,从勾线填色到阔笔大写无不用其极。双勾填色的工笔画古已有之,他的牡丹画很好地继承了黄筌一派的画法,水墨法则继承了徐熙一派的画法,没骨画法则来自恽南田,写意勾线画法继承了陈淳后的画法,大写意画法则来自徐渭。而他的牡丹花瓣的碎笔画法,也可称为勾皴法堪称独创。这种画法是在点厾法的基础上的勾皴,具体画法是:首先如传统的点厾法画出牡丹花,如陈淳、徐渭等人的牡丹画法,半干时如山水画中的皴法用深色或较深色勾皴花瓣,甚至在干后以复笔勾皴。陆抑非的牡丹,近看如山水之皴笔,在一定距离看牡丹的花瓣造型十分准确生动。


王翚《仿宋元各家山水图册之一》(局部)


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之一》(局部)

陆抑非上述牡丹的笔法很像这些皴法


这种画法在前代画家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从传承的角度审视,这种方法可能受吴湖帆荷叶荷花画法的启示,但吴湖帆没有在牡丹花上实践。陆抑非把这种类山水的皴法引入到牡丹花的画法上,使牡丹花的技法更丰富,画面更生动,他一举打破自陈淳、徐渭开创的阔笔点厾牡丹花瓣的画法;陆抑非牡丹叶的勾法采用颤笔法,也是他独特的创造。陆抑非的牡丹被美誉为“陆牡丹”,技法之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学习者,只要简化或强调他的勾皴技法就能自创风格,如陆抑非的弟子何水法先生的画法实质上是对这种画法的简化或强调。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的教学法就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陆抑非自上海被延聘到中国美术学院后,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书育人。为了克服当时临本少的困难,他把历代精品用自己的笔法作了临摹,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在教学中创造了意临传统绘画的教学方法,其实质与儒学的“述而不作”的观念相一致。这种意临历代经典名画的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此后绘画风格的探索,而且一批可供学生临摹的教学范本留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作为教学之用。这批范本,题材多样,凡是能见到的花果树木在画法上提供了范例,而且画法多样,特别以牡丹最有特色。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库藏的临本中,潘天寿的临本多为大幅作品,且风格强烈,从构图和笔法学习可以,但不易通过学习变出自己的风格;吴茀之的临本虽然宜于从笔法和色彩的临摹学习,但多为大幅;诸乐的临本虽然有不少有利于临摹学习的小幅作品,也有利于临摹学习,但由于在风格上太接近吴昌硕的画风,对于理解吴昌硕的画风有帮助;而陆抑非的临本是最全面,也是最有利于学生临摹学习的范本。这批范本在这次“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110周年作品展”中也有展示,为各大出版社以各种开本印刷成画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无形中宣传了陆抑非先生的教学思想。


还有,陆抑非先生自高二起就因病辍学,后又经历二次大病,但他通过自我的修炼,最后到90岁而终,对于提倡健康人生和养生的时代,可以说,陆抑非通过绘画来养身的方式和与病魔斗争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中国美院花鸟画变体临摹与创作高研班部分师生观陆抑非画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