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阅读:从“以丝播诗”到“巴洛克”

 老刘tdrhg 2018-03-28
精品阅读:从“以丝播诗”到“巴洛克”
从“以丝播诗”到“巴洛克”

熊芳芳

【导读: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这种光,你能看得见真相、真理和善良……理解和感受美,则是自我教育的强大源泉。】

《礼记·文王世子》有曰:“春诵夏弦,大师诏之。”郑玄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以丝播诗”,何等美妙!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懂得了以音乐之美发酵文学之魅。

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诠释“巴洛克”时是这样描述的:“他们的生活困苦而单调。他们日复一日,起早贪黑,跟在犁铧后面,播下种子,挥舞长长短短的镰刀。只有在星期天,他们去教堂礼拜,一切才迥然不同。……繁复的曲线造型取代了直线;雕像身披奢华至极的长袍;圆滚滚的天使在空中飞翔——这些都需要黄金装饰,需要金碧辉煌的镀金。就这样,在教堂的圣殿里,信众被渡向了另一维度,与他们挣扎在艰辛劳作与困窘之中的日常存在正好相反。”

米沃什甚至武断地下了结论:“无论如何,巴洛克天主教在竞争中胜过了东正教,也压制住了宗教改革的势头,这也许是因为新教教堂内素朴的墙壁无法显示天国的许诺。”美,让每一个平凡人能够不死于日常。

如果说“以丝播诗”的艺术美侧重于情感的熏陶,那么“巴洛克”的艺术美则更侧重于灵魂的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这种光,你能看得见真相、真理和善良……理解和感受美,则是自我教育的强大源泉。”

审美教育本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然而一直以来,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付之阙如,被我们淡化甚至忽略,跳动着作者的脉搏、流淌着生命的血液的美的文字,被我们仅仅当成了工具,拆解成失去了生命气息的零部件强塞给学生。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价值,还有教育本身的价值。最可悲又可怕的是,我们最终会失去“人”——当教育的审美功能被消解,主体也会随之被消解,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

现今语文界的各种言论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学更高境界的目标还应该是语言文字运用,而不是走向内容与情感。朱自清说:“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机器从来“学”不会任何技能,它只会按照人所设定的程序运转,因为它没有感情。但动物有感情(且不说人),所以任何一只母鸡,总能学会如何保护它的小鸡。

我们甚至并不是要走向情感,或者止于情感,我们是要经由情感走向灵魂。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丝播诗”走向“巴洛克”,也就是说,必须从情感的熏陶走向灵魂的洗礼。

思想家格里高利·斯科沃洛杰说:“手中拿着小提琴,人就不可能做坏事。”然而,我们不会忘记药家鑫的“弹钢琴杀人法”,我们也不会忘记学美术出身的希特勒的话:“军服一定要帅,这样年轻人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军效劳。”

语言,艺术,都是中性事物,最终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的心灵和信仰。片面强调工具性,武断否定或忽略人文性,是违背人性,是一种“物化”的教育。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以谋求人类自身的幸福为目的。如果语文“不必走向情感、内容和意义”,那么,人类是为语言而活的吗?世界的存在目的是发展语言?语言是手段,是载体,却不是终极目的,它只是路径。笔者以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这才是我们要努力抵达的彼岸。

为此,我们需要经营审美的语文课堂,从“以丝播诗”走向“巴洛克”,从情感的熏陶走向灵魂的洗礼,在教学中长期渗透,开启亮光。

【作者:熊芳芳,深圳盐田高级中学教师,“生命语文”开创者  微信公众号: 生命语文熊芳芳  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