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不能写作“戊戌年”?

 好读又读1856 2018-03-28

单独使用干支纪年时,天干地支后可以加年,虽然古人用的比较少,但是用了不能算错。比如今年落款写戊戌年没问题!

早前看过一篇微信短文,说“书法作品落款时在干支后加年字是不正确的”,当时不以为意,微信公众号里经常有一些神头鬼脸的人写一些捕风捉影的文章搏取眼球骗骗点击量,倒也见怪不怪了。近来反复有人跟我说“你写戊戌年是不对的,书法落款干支后不能加年……”,并把那篇微信文章搬出来,看来此文流毒甚广。

“干支后不能加年”一说本不值得一驳,现在互联网这么强大,找几个关键词网上随便一搜便可了然于胸。我写此短文是感叹有太多的人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大脑当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特别是一看到“我们大陆由于文化遭到破坏”,就不加思索的盲目信从。

如果证明一个结论不正确,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写了一本书叫《通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礼十·祫禘下》载:

“今请以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自此五年再殷,周而复始。”

又如明代奇书《金瓶梅》第三十九回:

“信官西门庆,本命丙寅年七月廿八日子时建生,同妻吴氏,本命戊辰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建生。”

再如《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一节,随手翻去,壬午年、庚辰年、丙寅年……都有用例。

好吧,以上这些都不是书画作品,下面这幅《溪阁读易图轴》,吴历1678年画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公认的吴氏真迹,署“戊午年嘉平廿七日拟古”,这应该是最好的例证了吧?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不能写作“戊戌年”?

还有一个清光绪年间的碑文,此碑立于京西白云观,据说观内如此书写的碑有好多,我没有亲自去看过,各位有时间可去看看真假。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不能写作“戊戌年”?

古人在年号后面加上干支多半是为了便于计算时间。汉武帝以后都用年号纪年了,这个是皇帝发起的“法定”纪年方式,不能不用。但是年号经常换来换去,情况非常复杂。有的皇帝有很多个年号,汉武帝自己有11个,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还有的皇帝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皇帝自己不建年号,而是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如果同一时期有并存政权,往往也各有各的年号。在年号后面加一个干支,计算起时间来就方便的多了。因为前面年号已经加过“年”了,干支后再加“年”字就重复了,文言文是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再没有水平的人也不会写“永和九年,癸丑年”、“维乾元元年,戊戌年,九月庚午朔”之类。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不能写作“戊戌年”?

我个人认为落款还是要讲实用,齐白石作画总是题上自己的岁数,估计也是方便自己算。还是启功先生的“公元一九几几年”比较好,既符合史学家传统,又方便计算时间。现代人书画只写“戊戌”,似乎也不太好,毕竟六十一甲子,后人还得查你的生辰年代,直接写公元多少年多好?方便自己,方便别人,方便后人,何乐而不为呢?难道你书法作品上落款二零一八年就是没有文化吗?文化并不全体现在这里,写了一生的书法全是抄别人的诗文才是最大的悲哀。

书法作品落款到底能不能写作“戊戌年”?

说到这里再岔开一个话题,写字的朋友都知道,书法作品中繁简混用是大忌。原来我一直想不通,汉字的简化是历史大势,从甲骨文到篆再到隶,每一次都是历史的大进步,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传世作品中也有简体字出现,到了我们这儿怎么就成了大忌了呢?后来想通了,这个事儿就跟我们书法落款写个“戊戌年”是一样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几种情形中,书法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如果我们都用了简体,那么繁体字的应用范围就会更加的狭窄,这不不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字法》的用意很明确,书法作品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应充分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允许书法家们书写包括繁体、异体在内的各种字体。同样,在书法落款的时候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写“戊戌”还是“戊戌年”还是“二零一八”也是书法家个人的自由,不必在这个小问题上评头品足卖弄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