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说 黄正明,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饰文字以观美”,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诠释,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商周至秦汉,中国书法完成了其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隶书萌芽于战国中晚期,成熟于西汉中后期。未完全成熟的早期隶书,史称“古隶”或“秦隶”;成熟后的隶书,史称“汉隶”或“八分”。古隶尚未完全脱去篆意,带有篆书母体的诸多形迹。清末民初以来出土了大量战国、秦汉简牍,揭示了书体由篆而隶演变的脉络,而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所能见到的早期隶书主要是汉碑,因此误以为隶书是由秦小篆演变而来。时至今日,这种误解仍未彻底消除。
西汉中期,隶书完全脱去篆意,标志着隶书的成熟和“隶变”的结束。西汉早期(文帝、景帝及其以前)的简帛隶书,虽属古隶的范畴,然较此前已大为“进化”,成熟隶书的诸多因素已在萌芽之中并日趋活跃。敦煌、居延等地发现的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汉简,反映出西汉中期以后隶书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书于宣帝、元帝、成帝三朝的隶书简,充分展示了隶书的成熟形态。一般将书于宣帝时的河北《定县竹简》,作为隶书成熟即“八分”形成的标志。
八分书的特点是:体势方阔平整,横向取势,左右背分(八分即背分之义);用笔逆入平出,主笔(长横、捺画)作蚕头雁尾,斜向左下的笔画(撇、左竖)多收笔上挑。最能体现八分特色与美感的是左右分展的体势与跌宕起伏的波磔。汉碑中的《乙瑛》《礼器》《曹全》之类,最能体现八分的艺术魅力,向来是初学隶书的主要范本。
[东汉] 《乙瑛碑》(局部)汉桓帝永兴元年立 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 汉代隶书主要有简帛、石刻两大宗。两汉简牍隶书,样式之丰富多彩,用笔、姿态之活泼多样,非汉碑可比。八分用于石刻,始于东汉。当时树碑立传、勒石纪功之风盛行,书者得以大展身手,促成了隶书成就的辉煌。 书法史上习称的“汉碑”,主要指东汉时的碑刻、摩崖等隶书石刻。东汉初期的隶书石刻大都石质粗糙,书风古朴,八分书的特征尚未充分显现。典型的八分石刻,大量见于东汉中后期。其间名品众多,风格各异,大都法度谨严而不失灵动与变化,至今被书家奉为典范。摩崖隶书如《石门颂》等,往往大书深刻,圆笔粗狂,恣肆豪放,与一般汉碑不同。汉末所立《熹平石经》(175—184),代表了当时京畿地区官样隶书的标准范式,因其内容系儒家经典,且传为蔡邕所书,故备受后世推崇。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西汉]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局部),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墓 ▲ 《老子》甲本和卷后的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共13000多字。作品在书体上介乎篆隶之间,仍属古隶范畴。在结体上,大体是对称、均匀式的,但全篇却几乎“字无正形”,或上仰,或下倾,大小参差,欹侧有态,古拙老辣。
《老子》甲本章法独特,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书写相对自由,有强烈的跳跃性和节奏感,呈现出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 「武威仪礼简」 [西汉] 武威仪礼简(局部),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 ▲ 《武威仪礼简》是极为成熟的汉隶,虽然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此简线条劲健,极富弹性,用笔中锋、侧锋并用,藏锋、露锋兼施,提按顿挫明显,形体结实,做到了严整而不刻板,熟练而不浮滑。通篇看来,有刚健豪迈的气象。字的结体不取左右对称的格局,巧妙地把重心移向左侧,然后将波挑之笔向右开锋取势,形成左右顾盼之态,欹侧之中可见平衡意趣。章法上,压扁字形,加大字距,形成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和幽远深邃的空灵效果。 「石门颂」 [东汉] 石门颂(局部),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原刻为竖立长方形,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石门颂》是东汉隶中的名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礼器碑」 [东汉] 礼器碑(局部),永寿二年(156)立,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 ▲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此碑在汉碑中属于平正一路。结体严谨,字法规范,在平正中却充满奇气和独具特色的美。如“陽”字,左右两部分距离拉开,右半下部几乎呈横式,险绝中保持均衡,端严而峻逸,细劲雄健,其书法之精妙已达极则。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 「熹平石经」 [东汉] 熹平石经(局部),灵帝西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刻,现藏于洛阳龙门博物馆 ▲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传为蔡邕所书,为官方校正“五经”文字的刻石。 《熹平石经》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是汉隶之集大成者,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 「曹全碑」 [东汉] 《曹全碑》(局部),立于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现藏于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 ▲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曹全碑》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圆润;中锋用笔,藏头护尾,波磔分明,风致翩翩。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极品。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