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珠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药物组成】知母37.5g,川连30g,苦参30g,玄参30g,铁胤粉37.5g(研),牡蛎(煅)37.5g,朱砂(另研)60g,麦门冬(去心)、天花粉各15g,金箔银箔200片,白扁豆(煮,去皮)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人生栝楼根汁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银箔为衣。 【用法】每次20~30丸,先用栝楼根汁送服,次用麦门冬熟水送服,病退一日二次。 【功能】清心除烦,养阴生津。 【主治】心虚烦闷。 【禁忌】忌炙焯酒色。 2.真珠散(《太平圣惠方》卷四) 【药物组成】真珠粉、琥珀末、寒水石、天竹黄、铁粉、朱砂、栝楼根末各7.5g,马牙消3.75g,生甘草末3.7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1.5g,用竹叶汤放温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清热生津,镇心安神。 【主治】心胸烦热。 3.真珠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药物组成】瓜蒌根末、琥珀、真珠粉、寒水石(煅,醋淬,研)、铁粉、朱砂(研,飞)、甘草末(生)、川大黄、牙消(枯,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用竹叶汤待温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泻火安神。 【主治】心胸烦闷,心忪闷乱,坐卧不宁。 恐惧 1.仁熟散(《医学入门》卷七) 【药物组成】人参、枳壳、五味子、桂心、山茱萸、甘菊花、茯神、枸杞子各22.5g,柏子仁、熟地各30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温酒调服。 【功能】益气壮胆,养心安神。 【主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 2.龙齿壮胆汤(《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人参、竹茹各9g,五味子、远志各3g,生枣仁30g,白芍24g,当归15g,龙齿(醋粹,研末)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一日二次。 【功能】益气定志,养心安神。 【主治】怔忡,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欲来捕之状。 3.补骨脂汤(《医醇剩义》卷二) 【药物组成】补骨脂6g(合桃肉炒),益智4.5g,苁蓉12g,熟地15g,当归6g,人参6g,茯苓6g,远志1.5g(甘草水炒),白芍3g,丹参6g,牛膝6g,大枣2枚,生姜3片。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补肾养心,益智安神。 【主治】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 4.茯神汤(《济生方》卷一) 【药物组成】茯神(去木)、酸枣仁(炒,去壳)、黄芪、白芍药15g,五味子、柏子仁(炒)各30g,桂心(不见火)、熟地黄(洗)、人参30g,甘草(炙)各15g。 【制法】上?咀。每次12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煎至16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补胆养心。 【主治】心神恐畏,不能独处。 5.薯蓣丸(《太平圣惠方》卷四) 【药物组成】薯蓣45g,远志15g(去心),柏子仁30g,沉香30g,茯神30g,熟干地黄45g,芎?30g,菖蒲15g,人参30g,丹参30g,甘草15g(炙微赤,锉),防风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丸,用温酒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血,安心神。 【主治】虚心恐畏,志意不乐。 6.薯蓣丸(《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药物组成】薯蓣30g,酸枣仁30g(微炒),柏子仁22.5g,茯神22.5g,山茱萸22.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用温酒或米饮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益肝补胆,养心安神。 【主治】头目昏眩,恐畏不能独处。 来自:传播中医馆 > 《古今中医方剂》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4..古今中医名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