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级你的太极拳,必知“三先”

 觅书时代 2018-03-28

所谓三先,是指腿在身先、身在手先、胯在腰先。

身在手先——身动在先,手动在后,以身领手。

腿在身先——开步时,腿脚为先锋,重心后移动。

胯在腰先——胯先动,腰后动。

有的拳友可能会有疑问:太极拳不是要求一动皆动,周身一家,浑然一体吗?怎么能分先后?

老六是不是糊涂了?

老六没少喝糊涂(玉米面粥),但一点都不糊涂。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三先”是练习方法,是渡河之舟。

“周身一家”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幸福的彼岸。

练太极是一个收摄心神、返璞归真的过程,目标是建立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周身上下内外所有的动作都由丹田来统领完成。

但是,我们在后天的生活中,会逐渐养成一些“坏习惯”,注重肢体的肌肉力量,四肢(尤其是上肢)活跃主动,各行其事,目无“领导”,从而“架空”丹田。

太极拳正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抑制四肢的冲动,改变后天的运动习惯,恢复丹田的“核心领导”地位,而“三先”就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身在手先”在之前的文章有过讲解,不再过多解释,重点说说“腿在身先”和“胯在腰先”。

为什么“腿在身先”?

只有腿脚先到位,才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对丹田形成稳固的支撑,减少断劲和丢劲,确保上半身的动作高质量地完成。所以,练太极拳开步时腿脚要轻灵先行,落稳踏实后再移重心。(其实,练到一定阶段后,在开步时人会不自觉地使用丹田和腰胯去催动双腿,看似腿脚在先,其实还是胯动在先。)

为什么要做到“胯在腰先”呢?

在太极拳理论中,腰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对腰的描述和运动方式的讲解更是车载斗量,事实也的确如此,松腰、活腰、扭腰、转腰确实能使腹部更快地产生气感,对于太极初学者而言,以腰为驱动是捷径。但是,老六每每会跟学员强调:这是一个阶段的练法,习惯腰先动,会导致腹部气团位置偏上(超过肚脐),而气团应该在肚脐下小腹内运转(位置大概在气海穴到中极穴之间),只有做到胯腰同步,才能使气团不断沉降。

有心的学员可能会问:做到胯腰同步不就行了,为什么强调胯在腰先呢?

是这样的:习惯用腰的人,只要一动就会先扭腰,老师总不能天天掰着胯校正,所以,只能让他把意念放在胯上,强调胯先动,而胯是不可能单独动的,只要胯先动,腰必随动,从而实现了腰胯同动。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第一,“三先”的练法其实是一种“矫枉过正”,就象我们校直一根木棍时,一定要向相反的方向多弯一点,这样等外力消失时,它才能恢复笔直的状态。一步到位往往不能完全校直。

第二,“三先”练法适合具备一定基础的拳友,这个基础指的是什么呢?依老六的经验,是丹田有点气感。初学者按这个标准去练行不行呢?也可以,但是,有两个弊端,一是效率低,二是老是做不标准,容易挫伤积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