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自己熟悉的

 圆角望 2018-03-28
           我们的很多爱好,都是从学生时代培养起来的。而有些老师,很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爱好,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甚至延续一生。

  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写字是数学老师教的》,说的是作者因上学期间被数学老师点拨而爱上书法的事情。文中写道,“大家都习惯把学业差者的表现,戏称是其他学科老师教的。比方,作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英文是生物老师教的。从目前我写字的水准来看,在同龄人中虽不能说是出类拔萃,公认也能算得是上乘之作。但是,我写字确确实实是数学老师教的。”

  可见,老师的关心,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我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坚持写影视评论,不断发表于全国各地的报刊,曾于2005年出版过影视评论集《点到为止》。2017年出版的文艺评论集《成长的审美》,也是以影视评论为主。而我这一写作爱好的形成与坚守,与一位老师的启发有很大关系,他的名字叫张如正。

  张如正老师是我在沭阳县沂河中学高三时的语文老师,跟我父亲年纪差不多,所以我对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感。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孩子当时也是我们的任课老师。父子俩在同一个学校教书不奇怪,但同一个班的课,则不多见,所以我们印象深刻。

  张老师为人谦逊,态度和蔼,私下里见到我们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他从不批评人,课堂纪律却非常好,没有哪位同学会在他的课上不听话或瞎捣乱。他讲课很认真,语速缓慢,却铿锵有力,通俗易懂,所以总能吸引住我们。印象最深的当数作文指导。因为高三面临高考,语文成绩很关键,写作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所以张老师对作文课非常重视,从不敷衍。

  记忆犹新的是,张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写作方法,还经常把同学们写得好的文章拿过来评点,以此作为“活教材”。文章被评点的同学,自然是心里美滋滋的,再接再厉的作用下,写作水平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有一次,张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有关成功的议论文。议论文是高考时最容易出现的体裁,也是非常难写的,所以同学们拿到题目后,都严格按照张老师先前的指导,搜肠刮肚寻找素材。记得张老师曾教导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注重论据的运用,通过鲜活的事例来说服人,打动人,从而取得文章的成功。而我非常喜欢文化娱乐,对于影视、歌舞、演员之类的新闻很感兴趣,当时正好看过电影演员刘晓庆写的自传《我的路》一书,便心血来潮把刘晓庆的相关事例写进了作文。

  那时候,同学们写作文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什么体裁,都呈两种倾向:要么写亲人之间的家长里短,要么是虚构出来的“高大全”式人和事,模式化、雷同现象很明显。想到把明星事例写进作文的,还真难得。所以,我的这篇作文引起了张老师的重视,并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进行了评点。记得张老师把我那篇作文完整朗读后,微笑着说道:“你看孙仲同学写得多好,把演员刘晓庆表演上获得成功的经历作为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文章别具一格,我要给高分。”

  后来再一次写议论文时,我如法炮制,又用了从报上看到的娱乐新闻作为事例,同样得到张老师的认可和评点。张老师私下里还鼓励我说:“写作文,就要写自己熟悉的,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准确发挥。”

  “写自己熟悉的”,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的理解是,不光议论文中事例要写自己熟悉的,包括文章的体裁,均应是自己熟悉的。那时候,很多同学都有文学梦,课余喜欢琢磨和模仿文学作品,偶尔也会尝试写点散文、诗歌、小说什么的,一个个激情澎湃,信心满满。至于说所选体裁适不适合自己,则不得而知,毕业后还能坚持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我,因受到张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对议论文有了特别的兴致,尤其是涉及娱乐新闻的评论,写得更顺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记得从沭阳县沂河中学毕业以后,我又到江苏省沭阳县中学高三补习班复读,期间赶上中学生作文竞赛,补习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写一篇文章,体裁、题目自定,然后选出几篇由学校统一送去参赛。我写了篇议论文,引用了香港歌星张明敏在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把收到的鲜花转赠给其他嘉宾的事例,结果被选中参赛。后来虽然没有获奖,我却斗胆把这篇文章投给了著名的《杂文报》,没想到被删减后发表了,这就是我的影视评论“处女作”──刊登于1990年4月6日《杂文报》的《小议献花》。发表的内容虽短,却令我信心倍增。

  参加工作后,我没有放弃写作爱好,一边上班一边坚持写稿,业余发表不少作品,并很快融入了文友圈中。但这么多年过来,任凭身边朋友在小说、诗歌、散文等纯文学创作上风生水起,有的甚至是各种体裁兼收并蓄,而我却独爱评论。主攻目标是评论,有时也会扩大到整个文艺领域,2017年出版的《成长的审美》一书,便是综合性文艺评论作品集,既有影视评论,也有文学评论,还有音乐、戏曲、美术等方面评论。一度我还撰写时事评论,并于2016年出版了时评集《表达时代》。

  对我来说,评论这种体裁太熟悉了,遇到一个由头,随便动动脑筋,便能写出一篇文章。所评论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因此也容易找到话说。而小说、诗歌等纯文学体裁,我则较为生疏,难以写出特色,所以不常去尝试。能专心写好评论,延续写作爱好,已足矣,又何必强求面面俱到?这,不正是张如正老师要我们“写自己熟悉的”之初衷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诗人罗隐这首题为《蜂》的小诗告诉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接受很多教诲,我们要铭记于心,砥砺前行。而我,多年来也一直不曾忘记张老师的启发,“写自己熟悉的”,深挖评论这口“井”,不断取得创作上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