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需要大智慧

 chengyi0 2018-03-29

管理视角看国学(498)

《中庸》之五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翻译:

孔子说:“舜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呀!舜喜欢提问并且从切近普通的话中分析考察,从中摘选出善的和恶的,对于恶的就抛弃,对于善的就吸收进来并发扬光大,并进一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一种行为的利弊得失,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再落实到对人民的施政措施上,舜就是因为这样做才能成就这样一个有伟大成就的舜吧!”

解析:

走中庸之道需要有知仁勇三达德,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知、什么是仁、什么是勇,比如对于知(智)来说,有人把博览群书作为知,有人把才华横溢作为知,有人把聪明机灵作为知,有人把诡计多端作为知,孔子认为,这些都是小知,小智慧,不是大智慧,象舜那样才是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舜是怎么做的呢?舜喜欢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追根求源,并从中发现这些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的原因。并进一步区分出那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把恶的抛弃掉,把善的吸收进来发扬光大。当要把知识落实为为政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综合考察这个政策措施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利弊得失,从而选择出最佳方案以及最佳行动路线再落实为具体行动,这样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的造福于民,也容易为人民接受,赢得人民的拥戴。

即孔子通过舜这个榜样来说明,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其“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的知识和智慧是如何来的?就是不能局限于死读书,也不是素隐行怪,而是通过分析认识生活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具体问题,并从中分析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原因而来的。这类似于孔子说自己“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做到,求学求道之始,还是要从经典的教材、有道之师的教导开始。只是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能局限于这个知识层面,如果只是积累这个死知识,即使积累的再多也不能说是大智慧。而必须能够和实际结合,在现实的普通生活言语、行动中发现真问题,探究真实的道理。

二是探究到的真正的道理并不是要都保留下来进一步推演下去或去深入发展,还要进一步鉴别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对于恶的知识就把它从头脑中排出出去(择其恶者而改之),只对哪些善的知识才去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发扬光大,并转化融入到自己的德行之中。这样“隐恶而扬善”的日积月累,自己的德性才能变成一个至善的德的修养。

三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拘泥于“执其两端”的两端,《论语·子罕》篇中孔子针对一个老百姓的提问,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说,即使知识和智慧达到了圣人的地步,也不是说对于任何问题都有了标准答案,相反,圣人对于现实问题是抱着“空空如也”状态,不预设答案,而是先开展调查研究,探究现实施政措施可能带来影响的边界,充分考虑在这个边界中所可能引发的各种可能,从中找出最佳的施政方案,所以“执其两端”的意义类比于“叩其两端而竭焉”,因为只有弄清楚边界、权重、影响因子等因素,才能找到最佳行动方案。否则推出的方案即使是出于好心,也可能带来不好的效果,好心办坏事。

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大智慧,这是中庸之道能够走得通的三达德中对知德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