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叩其两端而执中——《论语》悟读【209】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论语》第九篇第七章: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乡下人)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也会有没有知识的时候啊,曾经有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只有尽可能拉近与他的距离,站在两个人共同对于事件问题的立场上,直至完全理解为止。”

【悟读】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是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出自《尚书·大禹谟》。有人认为明白了十六字心传,就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内涵

人心,指偏离了道的心;“危”指人心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这一特性有好和坏的两面;道心,指规律,也指善心;“精”,古指择米,挑选之意;“一”,指道,也指一心一意。十六字心传强调的是,人心道心的关键是“度”,恪守中道。

本章重点讲一个求知的方法,即叩其两端而执中,抓住问题的两端,不执其一,最后解决问题,这一方法也成为儒家基本的思想方法。

叩其两端,是典型的夫子求知的态度,也是他高超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求问的学生面前表现得很谦虚,以便于进一步启发,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学生也就非常虔诚的求问索答,值得说明的是,句中的无知,是夫子把知识放下,不执着知识,这才是真正的致知。其次,孔子再对学生的所不了解的事逐步进行理解、沟通和刨根问底,直到理解学生而学生也恍然大悟。

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是夫子的智慧,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执其“中”不是执在中间,而是两端的任意一点。比如一杆秤,最大点和最小点就是两端,两点之间的任意一点都可能成为“中”,只要使秤杆平衡,歪则不中。"中"可释为“恰当”、“适合”、“恰到好处”。

对于本章内容,钱穆《论语新解》中发挥道:“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夫子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尽知茫茫宇宙。但夫子“叩其两端而竭”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意义的思维方法。

圣人都是这样的,心里没有妄想、分别与执着,心中无一物,格物就真正做到了极处。

中庸致善行事道,厚德载福为人宗。

有了成见,就有偏见。不仅仅是做学问,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中道也是一个极高的人生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