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梗/支架后,患者一定要躺着吗?

 孺子雅舍 2018-03-29

汪芳心语

亲临了近期的学术交流会和读书会,最大的感悟是:知识改变一切,唯有学习不可辜负!

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没有时间休息,我们就会有时间生病。旨在告诫大家别一门心思埋头苦干,该放下就放下。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常说运动不能过度,其实休息也不能过度。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和特殊情况,过多的休息反而是有害的。

最近门诊上来了几位“特殊”的患者,他们蔫头耷脑,看上去不是很精神,就是因为休息过头了的缘故。

其中一位患者放置了2个支架,问道:“以前我喜欢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年年底做完支架后就不敢出门了,担心支架脱落。现在身体感觉越来越差,饭量也跌了不少。”另外一位心梗患者问我说:“自从去年犯了心梗之后我就尽量不活动了,放弃了原来一直跳的广场舞,连上下楼都很注意。可是总感觉身体不舒服,没有劲儿。”这两位患者的共同点就是生病/手术后完全与运动绝缘,一有机会就卧床休息,结果长时间休息后体质也变差了。

问题来了:心梗和支架后患者一定要躺着吗?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没错的,无论健康人还是生病的人,都应该视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因此,心梗患者、放支架的患者也都需要运动。

支架术后怎么运动

首先要安抚文中这位患者的“担心”。

应该说临床上有类似情况的人不少,一直质疑支架的“脱落”问题。其实这是多余的,若因为怕脱落就减少活动甚至不运动也不科学。首先,介入支架大都采用特殊的合金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支撑力、耐腐蚀力,其塑形功能也都是非常可靠的;第二,介入手术时通过高压力使得支架紧紧地镶嵌于血管内壁上。因而甚少有听说患者安放的支架出现生锈、塌陷和明显位移等情况。

由此可见支架本身是非常安全的,并不会因为运动出现什么意外的故障。那么运动又能给支架患者带来什么好处呢?综合来看支架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能减少术后再通血管的狭窄、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性、消除紧张情绪,最终改善心脏功能并预防二次心梗。

支架术后运动之前要经过专业医师的评估,“运动负荷试验”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医生通过详细的评估及危险分层,依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运动处方”。(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Ⅳ级,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等患者应暂缓运动康复

一般来说支架术后运动康复需分期进行:1.住院期间。运动康复要在心电和血压监护下进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下床时间。病情轻微的24小时候即可室内走动,严重的需要先静养4-5天,甚至更长时间。选择院内活动以轻便为主,如散步;2.出院后1-6个月内。术后恢复良好、身体也比较轻松的话,可以循序渐进做一些温和的有氧运动(散步、慢跑)和阻抗运动(举哑铃)等。活动前要预热,活动后要放松,30-90分钟;3.支架1年以后。院外长期康复阶段应当形成稳定、规律的运动习惯,如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等。为了确保病情稳定,患者应按时到医院复查。

PS:很多患者问支架一年或两年后身体感觉非常好,所以想踢足球或打篮球,在我看来剧烈的体育运动还是要尽量避免的。

总的来说,支架术后选择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舒适为标准。支架术后运动贵在坚持,理论上只要患者能够耐受,还可以缓缓地增加强度。但是,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了胸闷、气短、哮喘、胸口疼痛和疲劳等情况,就要立刻停止活动。

心梗患者如何运动

“我心梗一年了,能跑步吗?”“我之前得过心梗,是不是再也不能运动了?”这样的问题在门诊上屡见不鲜。

尽管大量的心梗患者常常在运动强度过大时诱发,但是研究发现心梗以后适当运动有利于建立心肌侧支循环缓解病情,反而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但是心梗患者选择运动也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运动方案:

1. 心梗期(发病 48 小时内):低活动量,主要是上下肢的被动运动,尤其要避免抬高下肢,以免血流回涌心脏加重负担;

2. 急性后期(发病 3~7 天):脱离危险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在监护下进行简单的步行运动;

3. 出院早期(心梗出院后 3 个月):出院后的康复期,需要主治大夫根据患者的危险程度来分层,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出患者的无氧代谢阈值,进而决定运动强度;

4.稳定期(心梗 3 个月以后):患者病情比较稳定,每周可进行 3~5 次运动,强度也可以慢慢增加,注意要定期复查。

目前主张心肌梗死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即人体在氧气供给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比如慢跑、游泳、散步、园艺活动、广场舞和打太极拳等,应当尽量避免无氧运动,如短跑、打篮球、做俯卧撑等。

对于很多稳定期的心梗患者来说,可以自行通过监测“心功能”来安排运动强度。

对于很多稳定期的心梗患者来说,可以自行通过监测“心功能”来安排运动强度。在此分享一个“6分钟步行试验”

选择一个30-50米的长廊或空旷道路,测算6分钟之内尽可能快地走过的距离(折返)。正常健康人可以走400-700米,轻度心功能不全能走426-550米,中度心功能不全能走150-425米,低于150米就是重度心功能不全。心功能好的可以多运动,不好的就少运动。假如过程中出现胸闷、气短、头晕和恶心等不适症状,就要立即停止活动。

对于心梗患者来说,什么时间运动也是有讲究的。不少人表示早晨迎着太阳活动最好,其实不然,这个时段更容易爆发猝死,因此清晨活动不是最优选,下午或傍晚比较好。

今年3月JACC杂志刊登了一项来自挪威的研究,评估了冠心病患者体育锻炼强度的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总共纳入了3307名冠心病患者,在30年的随访时间内,有1493名患者死亡。研究发现,与不运动的患者相比,保持低活动强度或高活动强度的运动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一个多世纪前,心脏重疾患者被要求绝对卧床。随着时间的更迭,这一认识已被否决。早些年来自瑞典的有关“运动与心衰关系”的研究发现: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至少20分钟的人,比少于20分钟活动者相比,可以减少20%的心衰概率。无独有偶,美国心脏病学会也向大众发出了“每周适度运动150分钟”的建议。由此可见,适当运动确实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当然,康复期的心脏患者如何运动有讲究,这在于及时准确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患者做什么样的运动,以及运动的时间长短等,都是要尽可能精准的。如此才能在运动中获得最大疗效。

今天看到胡大一教授发布的一条信息非常有感触,美国人类健康统计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1968年美国成年人参加跑步运动的人数只占24%,到1984年增加到了59%,同期吸烟人数又减少了一半。最终调查显示,这段时期心梗死亡率下降37%,卒中死亡率下降50%,高血压人数降低了30%,人均寿命从70岁增至75岁!

坚持畅跑四个月以来,体重有了明显的减轻,特别是精气神越来越好。最近一段时间忙着筹备6月初北心内科组织的CTSC大会,经常熬夜。以前虽然也能坚持下来,却总是累的焦头烂额,心烦意乱,而现在即使繁琐的工作再多,也能够较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前天晚上困得我在沙发上睡着了,结果第二天早晨醒来却能很快复原,且精神饱满地参加了卫健委有关健康科普的新闻发布会,我想这大概就是长时间畅跑积蓄的能量吧。

再联想到上文发布的这条数据,可以想见每年国人为了延长5岁的寿命,要花费大量的医疗成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一直相信,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的健康和轻松!

急性心梗,了解这些不后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