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罗·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的巨匠

 大唐摄绘 2018-03-29

当代画家蒋勋如是说:“再一次凝视他(高更)画中的荒野、原始的丛林、海洋、果实累累的大树、树下赤裸的男子或女子,他们在文明之前,还没有历史,因此只有生活,没有论述。”

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很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月亮和六便士》

英国作家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在世时活得像个“失败者”的文森特·梵高于1890年7月的一天中枪身亡(不少人倾向认为是自杀),曾经和梵高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一同居住在一间小屋里两个月,一起画画,一起生活的高更,没有参加梵高的葬礼。他默默远渡大洋,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塔希提,也就是大溪地。

塔希提,这个位于南太平洋新西兰的东北方的星星形状小岛,自从1716年被英国舰队发现,就以“世上最美海岛”和岛上居民原始淳朴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不少艺术家和作家为了寻找一片“伊甸园”千里迢迢而来,其中包括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以及法国画家保罗·高更。

高更6岁以前是在南美渡过的,他幼年丧父,跟着母亲在秘鲁的利马度过被热带熏风吹拂、被仆役围绕的童年生活。高更的外祖母可能有秘鲁血统,因此高更拥有黝黑的皮肤和轮廓鲜明的五官,他喜欢称自己是“野蛮人”,心里也始终保有一份对原始荒蛮之地的向往。

17岁时母亲去世,他去法国勒阿弗尔港当了船员,漂洋出海,后来还加入海军服役,随舰船参加普法战争。但在去大溪地之前,高更曾经长达十年任职于当时最火红的巴黎股票市场,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经纪人,在巴黎拥有豪宅,出入上流社交场所,收藏名贵古董与美术品。

但渐渐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越来越醉心于艺术带给他的意象,他向往远方、原始的力量、充满异国情调的东西,厌恶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他希望能跨过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过野人般的生活。

35岁时,高更辞去了工作,致力于绘画。39岁时他曾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克岛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

高更自己说“临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这幅画中,这是一种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现。是啊,人往往在最痛苦的时刻最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离生命尽头最近的时刻最能变得透彻。

有时候,成全一个人的是他的完整经历。从出生那一刻起,所在的环境,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会变成这个人最终价值观和行为的解释。高更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强烈的想要表达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代价。若要以世俗道德去看,高更无疑是典型的渣男,但若要以对艺术和对自我内心追求的坚持来看,他也绝对

配得上伟大。人类历史上总是需要这样富有传奇色彩,奇葩到让人难以评判其好坏的人存在。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的,有人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啥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为的只是不负心中的热情与理想。

高更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抽象的特点:他的纯色、他的综合方法、线的装饰性和不要深度(第三度)他的这种手法,被他自己和文学家命名为象征主义(综合主义)的风格,同时也为高更一生的创作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高更不满足于印象派对自然瞬间光与色的客观描绘,他认为绘画不是客观景物的再现,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不必拘泥于自然的光与色。

高更省略物体的细节描写,纯化物体构造,减少色调的微妙差别,舍弃中间色和反光。高更用几乎未经调和的纯色涂绘,以粗黑线条勾出物体的轮廓。

着色时,只求画面大的色彩对比效果。每幅作品的构图,地平线提的很高,背景拉的很近。

画面前后,用明显的对比色彩使之分开,象地毯装饰似的把事物平铺在画面上。

高更的绘画发端于印象派,但他恰恰是反印象主义。他认为印象主义主张描写眼见的自然,就是要服从于视觉认识的自然,但是人类必须制御自然。

印象主义把自然的色彩看成是谐调的,但是谐调本身既无任何目的,也无思想,而绘画需要表现思想。

绘画所描写的事物,必须是思想的象征。既不是直接观察自然的结果,也不是对自然的盲从。

为要保持画面均衡的美,必须改变物体的比例和远近。为要布置出装饰性的效果,须改变物体的色彩。

·Paul Gauguin·

最终,他赶上了一艘开往南太平洋的轮船,来到了塔希提岛上。这时候,他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拧了一下,猛然间他感觉到了一阵欢欣的鼓舞,一种美妙的自由自在的感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他从英格兰逃到法国,就像一个四方楔子打进了一个圆窟窿里,怎么都是格格不入;但是,塔希提岛的“窟窿”不只有圆的,也不只有方的,而是各种各样的都有,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楔子都能对上一个窟窿。他因为寻求内心的东西的劲头太大了,最后把他的世界的根基都动摇了。

——《月亮与六便士》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