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通鉴》评论(十四)

 墨香笙樵 2018-03-29

是月,杀主事萧仪。时言者多以建都北京不便,致召天灾,而仪言之尤峻。上大怒曰: “方迁都时,朕与大臣密议数月而后行,非轻举也。”遂坐仪诽谤,下狱

居士曰:尽管建都北京更加有利于国防和国家安全,但由于刚经过开国战争和靖难之变,明帝国实在没有能力应对迁都带来的变化,所以萧仪等人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朱棣是有名的独裁,他甚至不听姚广孝的意见杀掉了方孝孺,他对黄子诚等的报复更见得他毫无道德可言。以当时的时代而言,大臣既没有足够的权力罢黜他,则应该在劝谏技巧上多家完善。三大殿被烧需要重建,萧仪应该从民力的角度上申明,朱棣再一次建设三大殿是对民力的浪费,并暗示朱棣三大殿很有可能继续被烧。民众未必没有此种怀疑,如果三殿再此被烧等于明知不可为却要浪费民力,如此便失去民心——多从变数的角度劝谏,而不是从怀疑决策的角度对朱棣进行质疑。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壬寅,公元1422年)

时皇太子屡遭谗构,上以士奇辅导有阙。会吕震婿张鹤,朝参失仪,太子以震故,宥之。上闻之,怒义不能匡正,于是并震及士奇等俱先后下狱。寻皆释之。逾年,皆复官。.

居士曰:此次逮捕杨士奇、吕震与之前对朱高炽党羽的关押有所不同,不是打击朱高炽的党羽,而是为朱高炽培养党羽。换而言之,即在朱棣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制造杨士奇、吕震与朱高炽共患难的经历,积累他们在新时代到来前的政治资本,培养他们对新皇帝的忠贞和信仰。

第十八卷 纪十八

明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公元1425年)

南京地震凡三。

五月,辛未,南京复震。

居士曰:自从朱棣继位以来,北京和南京反复地震。考察《明通鉴》则南京频繁地震在会通河修建(公元1411年)之后,南京正好在运河的下游,受到水势的波及。北京频繁地震则出现在迁都之后,似乎与明朝高级官僚们的大规模在京建筑有关。但由于笔者缺乏有关地震的知识,所以这条评论只是推测,不知确否。

(朱高炽)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论者以为与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比隆云。

居士曰:所谓评论家的评论,当然是过誉之词。朱高炽既没有办法与姬诵、姬钊媲美,也无法与刘恒、刘启比肩。他气量狭隘,应孟瑛之兄孟贤参与过针对自己的政变而否认孟瑛的功绩,甚至将他发配云南。对自己未能及时成为太子耿耿于怀(在接到朱棣死讯后,朱高炽派朱瞻基携带“东宫图书”印章立刻赶往居庸关,并对杨士奇对自己没能及时成为太子一事大加感慨,参考《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他贬黜直言的虞谦、舒仲成和弋谦,将李时勉和罗汝敬投入诏狱系统,证明他对忠言叶公好龙。而李时勉指责他在丧期内淫乱,没有受到朱瞻基的否认,证明他刚刚即位便开始纵欲。准备迁都南京,是不体恤民生。幸运的是,他只在位一年便死亡,所以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太大的动荡。

第十九卷 纪十九

明宣宗宣德元年(丙午,1426年)

初,洪武间,太祖严禁宦官毋得识字。后设内官,监典簿,掌文籍,以通书算小内史为之。又设尚宝监,掌御宝图书,皆仅识字,不明其义。及永乐时,始令听选教官入内教习之。

居士曰:朱元璋和朱棣都是热衷权力的野兽,他们对政治亲力亲为而不知疲倦,朱允炆不愿意所有事都亲力亲为因此与方孝孺共同对政治进行改革。朱高炽在位一年,没有经过对权力执着的热度而已经死亡。所以朱瞻基便成为了明帝国建立以后,第一个面对没有宰相,自己要同时承担国家元首和行政元首双重职责的皇帝。他虽然在即位之初对改革有很高的热情,但显然没有朱元璋和朱棣对权力和政事的执着,所以到了后期自我放纵,不但自己游乐,而且成为“促织天子”,荒唐扰民,制度的缺失为国家带来的伤害于此已见一端。事实上,尽管朱元璋规定帝国不设立丞相,但朱瞻基仍有对既有制度变革的空间,方孝孺和朱允炆的改革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此外还可以让皇族监国承担宰相的位置,设立参政王的名义。太子成年以后即用太子代替参政王,一如丞相的更迭。既可以培养太子的行政能力,又不至于将全力旁落,并且分担了部分政府职能,属于一箭三雕之举。将权力托付给太监实在是下策,因为太监所求取的是自身利益而不会是帝国利益。朱瞻基开此先河,实际上已经让太监专权于此发生——明代太监专权和汉代不同,汉代的太监专权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权重,制衡外戚权力、诸王权力与朝内士大夫利益,太监是皇帝争权的砝码;而明代则是因为分担皇权,朱元璋加大了皇权,减弱了廷臣权力,势必要把某些属于廷臣的权力内移到内廷,所以太监权力是皇帝专权的替代物。所以汉朝的太监和士大夫之间只能对抗,而明朝的宦官和士大夫必须合作,这就出现了后来张居正跟冯保合作等。

八月,壬戌,汉王高煦反。初,高煦之国乐安,未尝一日忘反。及仁宗崩,上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皆曲徇其意。由是益自肆,乃遭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辅执之以闻。

居士曰:朱高煦和朱棣起兵有几点像:一、朱高炽执政不满一年便去世,等于朱瞻基直接从祖父手中继承皇位,在朝中立足的基础还不牢靠,且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二、朱高煦是参加过靖难之役的名将,军事才能不逊色于朱棣和他的部属。而不同之处在于:一、与朱允炆不同,朱瞻基在朝内有大将张辅等人可以依靠,不像朱允炆缺乏可以进行全军统帅的将领。二、朱棣进攻方向是从北到南,自己有强大的北方势力作为回旋余地,同时中国南方为海峡,朱棣层层向南逼迫,能够将朱允炆的势力越打越小,使其回旋的余地有限。而朱高煦的据点为乐安州(今山东惠民),是在东部出发,背靠大海,从南北方向居于中部,回旋的余地有限。三、朱瞻基没有进行削藩,也没有失去藩王们对他的支持。所以朱高煦既缺乏战争借口,也没有战略同盟,特别是没有朱权那样的强大外援,这就注定了他不能像朱棣一样成功在自己侄子手中获得最高权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