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8本 文/装装子 鉴于记忆力不好,准备一鼓作气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集看完。 昨天又看完第二部。 第一部的主要时间及事件线是: 朱元璋起义,号令群雄,建立大明——因太子朱标早逝,长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削藩,导致叔叔朱棣造反夺位。 第二部主要的时间及事件线则是: 朱棣的治国风采,打蒙古讨安南,派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朱高炽与弟弟朱高煦争夺皇位,朱高炽胜,然1年后崩——朱瞻基继位,10年后崩——朱祁镇9岁继位,23岁时随太监王振出征蒙古被活捉——弟弟朱祁钰顺势霸占皇位,病重时被朱祁钰夺回。 简述一下还记得的内容: ![]() ![]() 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朱棣的治国风采 不得不说,虽然朱棣是谋反篡位,但他的确是个出色的皇帝。在他治下的明朝,开始走向繁荣。 ——当然,这也归功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工作做得好,为繁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朱棣主要干了哪些事呢?1.修《永乐大典》;2.五征蒙古;3.派郑和下西洋;4.讨伐安南。 1.修《永乐大典》 朱棣修《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巨作是其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成就名声。 书中对《永乐大典》的描述是这样的: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最完美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天文地理、阴阳占卜、释藏道经、工艺农艺、医术、戏剧、史子集等知识。 总之,《永乐大典》是巨著(还没读过),修这样的书是大工程,要不是朱棣有钱,根本不会干这事。 因为该工程共招了3000多名小编,不仅要给他们发工资,还要包食宿。 修书过程就不说了,据说累死了不少人,工作量非常大,历时6年。 该书主编解缙却值得一说。 解缙于1369年出生,自幼聪明好学,19岁就考中了进士,在家乡很有名气,以至于朱元璋点名要见他,并因此得到了器重。 但解缙那会儿单纯又耿直,屡屡因为直言上书而惹怒老朱,譬如曾写《太平十策》妄议自己的治国思想不说,还批评了老朱动不动就杀戮的行为。 朱元璋是谁,怎忍得了别人说他的不是,还直戳他的痛点?但是怪哉,他居然很爱惜解缙,一次次生气过后,又选择了原谅。 但解缙太不知趣,最终把老朱惹毛了。老朱忍无可忍,却也没杀解缙,而是将解缙赶回了老家,丢下一句:“十年之后再用!” 那一年,解缙22岁。 7年后,朱元璋死了。解缙不遵守规则,通过关系,到翰林院谋了个小官。 二进官场的解缙不再是那个愣头青,他懂得了识时务、说瞎话。 朱棣造反时,解缙愤慨不已,和几个好友都表示要以身殉国,但是第二天他第一个跑去跟朱棣投降了。 因为才学深厚,解缙被朱棣重用,成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朱棣常在大臣们面前说:“得到解缙,真是上天垂怜于我!” 解缙常听朱棣这样讲,就有点飘了,开始在朱棣面前做出了很多出格言行,譬如为了支持朱高炽当太子,会在朱棣跟前打朱高煦的小报告。 这让朱棣很不高兴,渐渐地就由不喜欢解缙,变成了烦,再到恨。然后就把朱棣贬为了地方小官。 1411年,解缙到京汇报工作时,没见到正在出征的皇帝朱棣,就去见了太子朱高炽,随后被朱高煦打了报告,进了牢房,于1415年被丢到雪地里冻死。 唉,感叹这个人终归还是败在了恃才而骄不懂收敛。 2.五征蒙古 朱棣的性格很像朱元璋,喜欢:不做则已,要做就做绝。 蒙古让大明头疼不已,几十年来一直不消停,动不动就来大明的地盘搞抢劫。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蒙古人不搞农业,不搞手工业,更不搞科技搞文化什么的,只搞畜牧业,而放牛放羊放马吧,就是赶着这些动物自己去找草吃,劳力成本很低。 所以,蒙古人缺日用品了,想吃大米饭了,就只能来大明抢,因为那时也不兴国际贸易,而且蒙古人在大明很不受欢迎。 蒙古那会儿已不统一了,被分成了三块:瓦剌(由大明扶持的)、兀良哈三卫(由大明安置的)和鞑靼部落。一开始和大明对着干的主要是鞑靼部落。 鞑靼部落主要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新首领本雅失里,一个是太师阿鲁台。 朱棣曾派十万大军去解决鞑靼部落,结果因为指挥官邱福的无能和轻敌,全军覆没。 朱棣是很会用人的,他明知邱福不是统帅之才,但因无人可用,不得已而为之。 大军动身前,朱棣一再跟邱福强调不要轻敌,等邱福带军走了,又再次派人跑去送邱福一句话:军中有言敌易取者,勿信。这还是在叫邱福不要轻敌。 结果呢,邱福就是不听,就是不听。 邱福一到蒙古的地盘,就因轻信不打自招的蒙古俘虏,直接把十万大军带进了对方的埋伏圈,全军被歼。 朱棣听到这个战报,气炸了,决定亲征。 皇帝亲征?这把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吓惨了,虽然他们很嚣张,但并不想跟朱棣打,因为朱棣打仗厉害是出了名的。 于是他俩就商量怎么逃跑,结果一个主张逃到瓦剌,一个主张逃到兀良哈三卫。行吧,没谈拢,吵了个架,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结果,朱棣亲率50万大军进入北方后,发现打都没法打,还得先找到敌人在哪儿。 在大漠里可不好找人,一旦久未找到,粮草耗尽,就不得不班师回朝了。 谁知,本雅失里是个倒霉鬼,还没跑到瓦剌,就被朱棣撞上了。本雅失里毫无抵抗力,只顾逃命,把家当和军队都给丢了。 本雅失里一口气逃到了瓦剌,还没来得及歇一下,就被对方杀了。 因为蒙古这“三块”其实相互看不顺眼,都是敌人,谁也不跟谁客气。 阿鲁台的运气也没好到哪去,逃到了兀良哈三卫,结果被对方拒收,只好在荒凉的草原和大漠中游荡。 然后,在游荡的路上,遇到了正班师回朝的朱棣……这运气也是太好了。 阿鲁台原本想佯装投降以逃跑,结果被精明的朱棣识破,打了他个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从此,鞑靼部落没落,阿鲁台乖乖地跟大明俯首称臣了。 但是,蒙古还没消停,因为逐渐变强的瓦剌又开始闹事了。 行吧,朱棣继续亲率50万大军前去镇压。 这次,朱棣主动钻入了瓦剌设置的圈套,因为不钻圈套就得花更长时间找敌人在哪儿,可是带着粮草到处跑很累不说,半路吃完了又没有补给。 看着朱棣跟着假俘虏一步步走入圈套,瓦剌这边高兴不已,以为志在必得。 圈套设在忽兰忽失温,一个到处是山的地方。 瓦剌的如意算盘是,等朱棣被引入山沟后,他们勇猛的骑兵就从山上俯冲下去,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歼灭。 然而,朱棣早就洞察到他们的意图。 于是,当瓦剌军冲下来时,明军并未自乱阵脚,而是先用神机营(火铳队和火炮队)挡住势头,神机营开了一枪后全部后退到军队两翼,第二梯队明军骑兵冲出阵营,分成三路主动厮杀到蒙古骑兵阵营中,最后一个梯队则是步兵。 朱棣的临危不乱,倒把瓦剌军的阵势搞乱了,冲下山以为志在必得,结果被对方用火药攻击,人仰马翻。 这次交战,瓦剌大败,首领马哈木夺命而逃,狼狈不已。 后来,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因为蒙古即使表面老实了,也小动作不断,而朱棣又十分好战,所以一有苗头他就要去打。 每次听说朱棣来了,蒙古那边的各个首领,第一反应就是跑,毕竟根本没实力抵抗,而且朱棣打仗又很厉害。 所以朱棣很多时候是带着大军在蒙古地带转悠找敌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什么的,这一点深被后人诟病。 最终,朱棣死在了征途中,这可能也是他的最佳宿命。 3.派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平定云南时,11岁时的郑和,作为儿童战俘被阉割,之后跟随明军四处征战,吃了不少苦。后被朱棣看中,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立了大功,成为功臣。 朱棣做了皇帝后,就派郑和去下西洋,隐形目的是去找失踪的建文帝,而更大的目的是去传播大明的国威。 郑和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七次下西洋拜访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彰显国威,各国都对大明俯首称臣,每年都要去大明朝贡。 话说,当时大明的造船技术,非得给陈友谅一份功劳不可。因为朱元璋正是因为见识了陈友谅厉害的水军,才如此重视造船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船中,最大的叫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总之,在船上开运动会,设置百米跑道都没问题。 所以,所到之处,光是让路人看到船,就足以令人叹服了。 说回其他国家的朝贡行为,其实感觉更像是去大明领赏。因为那会儿大明有钱,物资丰富,很多小国家就觉得大明遍地是宝,每年带点土特产来大明朝贡,就是为了换更多的稀奇物资。而且这些人一来就是个把月赖着不走,伙食费也不交,走的时候吧,带走的东西,比带来的还多。 更过分的是,一般访问团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上千人;而且还有国王亲自来的。 在那一时期,有三个国王访问时死在了大明,遗嘱表明要葬在大明,不回故土。 那时的大明真是威名远播,盛况空前。 在下西洋途中,郑和还经历了一次打劫。有个叫陈祖义的海外逃犯,组织了几千人的打劫团伙,准备把郑和给抢了。 这可真是不自量力,人家郑和几十万人火拼的场面都见过,还怕你这几千人?陈祖义自然被活捉了。 下西洋途中还出了一件事,是两个小国干架时,其中一方不小心把大明的人当成敌军了,导致大明不明不白地死了几百人。 在手下人都群起激昂要去打回来时,郑和却大度地选择了原谅对方。这一举动让其他小国都深受震撼,纷纷愿意跟大明交好,尊大明做大哥。 最后,郑和死在了航行中。 有点羡慕郑和的是,真“富游了一生”。 4.讨伐安南 讨伐安南的原委是:安南丞相黎季犛谋反篡位,骗取了大明的封号,成了新一任安南王,但后被大明发现,于是派人将原安南王的弟弟陈天平送回安南,要黎季犛纠正错误,将王位还给陈家,结果黎季黎却把陈天平杀了。 这让朱棣很火大,于是派出三十万大军前去讨伐。 本来指挥官是朱能,但朱能却在行军途中病死了。好在临时接任指挥官位置的张辅,并非无能之辈,他是名将张玉之子。 当时大战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安南军在多邦城内,为守军,其防御坚固,城内还有被驯化的“大象军队”。 要是不能想出制服大象的策略,明军攻进城后难保自己的骑兵队不会被大象队冲垮! 于是,张辅最终和将领们想到了对策:
2.准备了许多马匹,将它们套上狮子皮外套,并蒙住眼睛,然后使劲拍马屁股让它们往前冲去吓唬象队; 3.用火枪攻击大象。 妙计加上勇猛善战,明军最终拿下了安南军。 后考虑到安南王脉已绝,加上民愿,安南被收为大明的郡。 ![]()
第二部分 朱高炽与朱高煦-皇位之争 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一直犹豫不决,因为他更喜欢健康人朱高煦,而朱高炽是个残疾人,还肥肥胖胖的。 可是,朱高炽也有优点,宽厚仁慈。而且,朱棣特别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棣的犹豫不决,让两个儿子斗得乌烟瘴气。 后来,即使朱高炽被立了太子,朱高煦仍没放弃希望,一直作妖。 两个人斗来斗去,倒斗死了不少大臣。 但最后还是朱高炽胜出,然而只做了一年皇帝,他就病逝了。 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炽仍蠢蠢欲动。 朱瞻基和他老爸朱高炽一样善良,也没准备杀朱高炽,导致朱高炽越发嚣张,意图勾结张辅里应外合篡夺皇位,结果被张辅跑去朱瞻基那儿告发了。 朱瞻基忍无可忍,只好亲率大军活捉了朱高炽,把他关进了大牢。 进牢房了,朱高炽还是嚣张,可能觉得朱瞻基无论如何也不会杀他。的确,朱瞻基本不准备杀他。 但是,有一次朱瞻基去看他,他却在牢里伸脚把朱瞻基绊倒在地——这个幼稚的行为让朱瞻基大为光火,于是叫人搬来3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炽罩住。 朱瞻基只是想治一下朱高炽的嚣张气焰,让他服一下,朱高炽却顶着大缸东倒西歪地走动起来,那样子就是作死啊。 朱瞻基终于气到极点,叫人把烧红的煤炭压在缸顶,看你还动不动! 朱高炽终于老实了,因为被烫死了。 话说朱瞻基和朱高炽一样,都是勤奋的好皇帝,但他10年后就崩了,只活了38年,比朱高炽还短命了10年。 父子俩统治的短短11年,被称为“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
第三部分 朱祁镇宠信宦官 朱瞻基死后,9岁的朱祁镇继位。 年幼时,朱祁镇由“三杨”扶持,主持朝局。 “三杨”是精明的朱棣为子孙留下的魁宝,他们三人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 “三杨”分别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这三人都很有才学,不一一介绍,只说一下杨溥。 杨溥因为“太子争夺战”成了替罪羊,蹲过十年诏狱,即警衣卫的专设牢房。 蹲诏狱是十分可怕的,牢房条件非常差就不说了,关键是当时的警衣卫可谓无法无天,根本不拿犯人当人,随时随地会拿各种刑具伺候,十有八九不能活着出狱。 但杨溥进了诏狱却与那些整日提心吊胆、哀嚎不已的囚犯十分不同,环境险恶,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斩了,他却能在牢房泰然自若地看书,而且每天都看,丝毫不受外界影响。 这个行为最终打动了朱棣,命人好好看着杨溥,这才让杨溥保住了一条命。 就这样,杨溥在牢房里看了10年书,熬到了太子朱高炽登基,才被放了出来,并立即被委以重任。 看来,看书是能改变命运的 朱祁镇当政时,有个大太监叫王振,因深得朱祁镇宠信,后来可谓权倾朝野。 王振本不是太监,早年他在老家山西教书,并已结婚生子,但是书教得很一般,所以混得不太好。 结果,遇到朱棣“给宫内人招聘老师”,他就去应聘,并被成功录取。 为啥教得一般还被录取了呢?因为应聘的人太少了。为啥应聘的人少?因为前提条件是“得净身”,才有资格应聘。 王振真勇气可嘉。 与在民间教书不得志不同,到了宫里教书,王振可谓如鱼得水,因为那些太监宫女大都是文盲,有点学识的王振就成了香饽饽,人人尊他为“先生”。 朱瞻基继位后,很快注意到了受人尊敬的王振,以为他很有学识,于是派他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 因为王振如父亲般的陪伴和教导,朱祁镇非常信任他。 朱祁镇刚继位时,王振虽被宠信,却不敢胡来,因为当时除了有“三杨”压制他外,还有一个张太皇太后动不动就要喊他过去挨骂,内容主要是叫他必须学好,警醒他绝对不能干预国事。 一开始,王振乖得很,从来没有逾矩和嚣张行为,但当他把“三杨”和张太皇太后都熬死后,他的时代就来了。 因为朱祁镇太信任他,所以几乎所有事都交由他处理,导致他一个太监却大权独揽,成了“真皇帝”。 王振的嚣张非常明目张胆,不但广结同党,控制了警衣卫,还把朱元璋曾立在宫门口的铁碑给移走了。 而铁碑上铸的八个字,正是“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这真是能把朱元璋给气活! 可见王振的目的十分明晰,他就要干政。 那会儿,人人巴结王振,谁也不敢得罪他,因为他的话,大部分时候比皇上还管用。 还好,王振最后选择了作死,而不是稳坐后宫,掌握朝局。 那会儿,大明繁盛,周边小国经常来朝贡,蒙古也不例外。 但是,随着蒙古被也先统一,国力逐渐变强,他们又开始嚣张了。 朝贡时,也先会带一两千人到大明。哪有去一个国家访问带一两千人的呢?不仅要管食宿,走的时候还要给他们每个人赏钱,以及不少物资。 关键是,这个访问队伍里,还不乏小偷、强盗对居民进行沿路打劫。 不过,王振对蒙古这些行为都能忍,唯一让他不能忍的是,蒙古居然越来越不把他放在眼里了,来朝贡居然都不给他小费了! 王振一气之下,就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这就给了也先打大明的借口,他很快就带军打入了大明。 王振看到也先出兵后来劲了,撺掇着朱祁镇和他一起出征讨伐蒙古,然后把大明的二十万精锐部队都给带走了。 大臣们各种反对无效。谁也无法相信王振这个死太监会打仗,偏偏朱祁镇被猪油蒙蔽了双眼。 就这样,王振威风凛凛地,把皇帝和二十万大军都带到了阴沟里。 明军还未跟蒙古军开打,走到半道碰到了被蒙古军打得落荒而逃、死里逃生的太监郭敬。 从郭敬口中,王振得知了蒙古军的厉害,害怕了,于是决定撤退。 但是这个蠢货在撤退途中,却带着大军瞎晃悠,一会儿说要从他老家那边撤退,一会儿又说要在哪儿歇一歇——这真是把带兵打仗当成了儿戏。 就这样,撤退时间被耽误,蒙古军追上了明军。 二十万明军在白痴将领的带领下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活捉,王振被嫉恶如仇的大明护卫将军樊忠砍死。 ![]()
第四部分 朱祁钰霸占皇位 朱祁镇被活捉后,蒙古首领也先野心勃勃,准备继续进攻京城,推翻大明,复辟元朝。 他想,大明的精兵强将都被一锅端了,打进京城轻而易举。 然而,大明这边还有个能人,叫于谦。 眼看蒙古要打到京城,大明朝廷乱成了一锅粥,很多人心里都主张逃跑,唯有于谦站出来说,必须死守,否则国家亡已。 于谦是什么人呢,清官,为人正直,有才学有智谋,有原则,有骨气。 他曾因上京办事,没给王振小费,被王振关进大牢,差点给杀害,结果因官场上上下下的人,都劝王振要善良,王振心一虚,只好放了于谦。 此时,京城的确没什么像样的军队,于谦却主张抵抗,大家都面面相觑,只好把这个重担交给于谦。 于谦没辜负重托,很快就重组了军队,提振了士气,布防…… 等所有工作都安排妥当后,大家终于看到了打败蒙古的希望,不再像丢了皇帝那样沮丧。 临战前,于谦下了各种死命令,其中一个是:“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武将们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不胜,就死!这样的决心让大家都豁出去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决心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有了决心,之前被视为老弱病残、退而求其次的军队,也能成为精兵强将。 蒙古军来袭时,各种受挫。也先被打得落荒而逃,他开始怀疑自己之前打败的到底是不是大明的精锐部队! 其实用兵之术,用的什么兵,往往没有用的什么指挥官重要! 就这样,蒙古又被打了回去!大明的江山在于谦的带领下,终于被守住了! 朱祁镇出征时,让弟弟朱祁钰代为摄政,现在他自己被蒙古活捉了,朱祁钰就在大臣们的安排下,顺理成章霸占了皇位,再也不愿挪动屁股了。 要说,朱祁镇被蒙古活捉也是活该,但是他的命却很大,后来居然活着回来了。 事情大概是这样:蒙古一看活捉了皇帝,很是兴奋,想着这下该有拿不完的赎金了,而且说不定可以挟天子以夺天下呢。 结果,蒙古很快发现自己失算了。 大明这边的大臣很精明,一个国家哪能因为一个皇帝而被人掐住咽喉?古往今来,皇帝这个职位还怕招聘不到人吗?大明很快就安排了新皇帝朱祁钰上位,隐晦地跟蒙古表明:你手中那个皇帝已经毫无价值了。 这下子,搞得蒙古很尴尬啊,天啦,哪里见过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皇帝都不要了!?蒙古三番五次地派人跟大明交涉,要赎金,要撕票,大明那边都无动于衷。 也先还真想杀了朱祁镇了事,奈何朱祁镇作为俘虏,人缘还挺好,把也先弟弟给征服了,偏要跟他称兄道弟,不让自己的亲哥杀他。 后来当蒙古表示少给点钱意思一下,就可以主动归还皇帝时,大明还不爱派人来接,这可真是把蒙古首领也先气坏了。 为啥不接朱祁镇呢,因为朱祁钰可不想接回一个竞争对手! 但最终,朱祁镇被一个叫杨善的大臣给接回去了——凭借的是三寸不烂之舌。 朱祁钰不想接人,所以就让杨善两手空空地去和蒙古交涉。 但是杨善却把人给接回来了,可把朱祁钰气坏了。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起来,过上了囚徒生活。 唯一为朱祁镇回来感到高兴的人,是他的原配夫人钱皇后。 两个人被囚在破烂的“南宫”,食宿都没有保障,钱皇后还得用没哭瞎的一只眼做针线活以贴补家用。 朱祁钰巴不得朱祁镇早点死。得知朱祁镇夏日经常在院里一棵大树下乘凉后,直接把树都给砍了。 皇家兄弟如此凉薄也是悲哀。而朱祁镇在让朱祁钰代为摄政前,朱祁钰还是个老实善良的弟弟呢,然而皇权却把他变成了恶魔。 朱祁镇果真命不该绝,被蒙古活捉时没被处死,回来被囚禁了7年也没死,倒是把朱祁钰的儿子熬死了,把朱祁钰也熬成了重病。 朱祁钰重病无法掌控朝局时,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朱祁镇终于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宝座! 第二部完。 ps:看完感叹当皇帝不容易,人在其位时得提防他人的觊觎,人不在其位后就啥也不是了。 ![]() ![]() |
|
来自: 装装子的书房 > 《知识圈·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