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事半功倍

 晨光me 2018-03-29

作为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整体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还可增强体质,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运动也要讲究科学,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而且运动方案也须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之目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运动不当,可导致病情加重

研究表明,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有诸多益处,如有助于降低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骨质疏松,同时可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运动也要讲究科学,如果运动指征把握不好,运动方式或运动强度安排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血糖不稳、血压波动、加重微血管病变等多种不良反应。

导致血糖忽高忽低、显著波动 重症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在血糖尚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会使血糖显著上升,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如果运动时机和强度把握不当,很容易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

导致血压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若运动不当可导致运动时高血压、运动后又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加重微血管并发症 处于活动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剧烈运动会增加视网膜出血的风险,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视网膜脱离而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患者,运动会减少肾血流量,使尿蛋白排出增加,进而加重肾脏病变。

加重运动器官病变 如退行性关节炎及下肢足溃疡的发生或加重等。

科学运动,严格把握运动指征与强度

运动疗法禁忌证

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糖耐量异常者、轻到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病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某些糖尿病患者或处在某些特殊阶段并不适合运动。

1型糖尿病 对于1型糖尿病,尤其是“脆性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不宜参加运动锻炼。因为此类患者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严重缺乏,运动会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近期有活动性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及青光眼者 应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参加运动。

糖尿病肾病,尿中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者 应酌情减少运动量。

合并重度高血压的患者 当患者血压>170/110 mm Hg,在血压没得到控制前,应暂停运动。

部分心脏病患者 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应中止运动。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 有明显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四肢、肌肉的感觉和运动者必须在有效的保护和监测下进行运动,糖尿病足患者必须进行评估,降低运动量,严重者应避免体育锻炼。

其他 伴有有发烧、感染、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合理的运动方式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种,是根据运动时肌肉收缩的能量是来自“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来划分的。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辅助降低血糖及血脂。“无氧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运动后肌肉酸痛疲劳,呼吸急促。此外,还能促进体内升血糖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有氧运动 即在有氧代谢条件下进行的运动,指的是能增强体内氧气的摄取、运送及利用的耐力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健身操、跳健身舞、做韵律操、打太极拳、游泳、划船等。

无氧运动 即肌肉在无氧代谢条件下进行的快速剧烈运动,其特点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相对不足,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例如赛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等高强度竞技性运动。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有氧运动”方式。但具体到每一位患者可结合年龄大小、体力状况、实际病情、兴趣爱好、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举例如下。

1型糖尿病患者,要保存体力,适合于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平地骑自行车或轻便的家务劳动等。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心功能允许,可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登山、骑自行车、打乒乓及羽毛球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质较差者),步行是最安全、最适宜的运动方式。

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跳跃、碰撞或用力憋气等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游泳或者手部运动,进行适度锻炼。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限制运动强度,在不会产生高血压及缺氧反应的前提下进行。

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最好选择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非承重性的运动方式,以减轻下肢负担。

糖尿病肾病变者可以选择步行,应避免过于激烈运动或用力憋气快速升高血压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过大,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会加重心脏负担,对身体有害;运动强度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控制血糖的目的。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一定要适度。科学安排运动量很重要。下面介绍3种评估运动强度的方法。

“交谈试验”法 这是衡量运动强度的一种简便方法。运动时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表明运动强度比较适中;倘若运动时气喘吁吁,交谈困难,表明运动强度过大,应该适当降低。

“自我感觉”法 ①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心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分钟内恢复。②运动量适中: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③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脉搏仍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

“适宜心率”法 即通过数运动后即刻的脉搏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如果运动时的脉搏(次/分)达到“170-年龄”,说明运动强度适宜。例如, 5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的适宜心率约是120次/分(170-50)。此外,还要注意血压变化,运动强度以收缩压<180 mm Hg为宜。

定时、定量的运动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与饮食、降糖药配合,三者平衡,控制好血糖水平。因此,运动不得随意而为,务求“定时、定量”。

定时运动 糖尿病患者每次运动的时间要保持相对固定。多数学者认为,餐后1小时是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的最佳时间。餐后1小时体内血糖水平开始升高,运动不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对降低血糖的帮助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尤其不宜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尚未进餐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定量运动 糖尿病患者每次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注:体质好的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而年迈体弱者可以酌减),每周不得少于5天。

做好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放松

为了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热身运动 运动前需要先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但要避免屏气动作,因屏气可使收缩压升高。例如,在跑步前先做些伸展运动,然后慢走5-6分钟,再逐渐加快步频。目的是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改善关节、肌肉的柔韧性,以免运动使肌肉拉伤。

放松整理 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若突然停止运动,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导致暂时性脑缺血,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症状。为防止不良症状的出现,运动不要突然停止,至少要做5-10分钟的整理运动,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停下休息。例如,慢跑20分钟后,逐渐改成快走、慢走、伸腰、踢腿,再步行回家休息。

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运动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运动量(最大耗氧量的40%)开始,持续时间为5-10分钟。若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能够继续适应运动,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大耗氧量的50%-60%)。运动中及运动后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严重者须尽快送往医院诊治。

此外,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都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有资料表明:终止运动锻炼3天,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因此,一般要求患者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切忌平日不运动,攒到周末“暴炼”。

专家提示

由于病情不同,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开始运动治疗之前均应接受体格检查和健康评估(如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眼底、下肢血管超声等),检查有无心血管及神经合并症,要特别警惕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基础上,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运动及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尽量避免因运动不当而导致病情恶化。此外,运动治疗强调个体化,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个体,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时各不相同,运动不足或过量皆不足取。运动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

链接:糖尿病患者运动必备品

舒适的运动装备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棉袜和运动装,避免运动损伤。

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运动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甜饮料,以备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食用。

随身携带“病情卡” 卡片上应包括的信息:患者姓名、病情简介、用药情况、家庭住址、亲属的联系方式、定点医院等,以备发生急症时迅速与家人取得联系,及时就医。(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王建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