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城回忆 ▎翠屏湖底的城墙

 zl_gong 2018-03-29




古田旧城城墙前身,可追溯到唐代。刘疆率众归唐后,就筑有城墙。


宋邑令李堪《古田县记》载:“邑版垣墉,高丈许,步三百周。”规模小,可能筑的是土墙。


真正有规模的旧城城垣

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正统年间,县邑惨遭巨寇邓茂七、陈亮五之祸后,为城防而筑城墙,费资白银一万一百八十七两,经五载筑成。



旧城城垣的筑成,颇费周旋。县治于弘治间连遭寇祸后,邑之故老林堪向朝廷申请筑城。其时邑人罗荣为尚书郎,遂即上书于朝廷。朝廷下达给兵、工二部,又经罗荣言请,再下达至御史。罗荣又言之御史。御史陆偁时为闽省巡按,使会议监司郡守,最后檄永福县令姚祯来总管筑城大事。



姚祯来古田,相地卜基,筹资鸠工筑城。在此期间,解决了因筑城需要拆迁民居及向乡民募资等诸多棘手难题。经两年努力,工程完成大半后姚祯离任。又经三年努力,城垣告竣。

拆迁和募资

筑城要拆迁和募资,曾闹得怨谤如沸。但在弘治辛西年(1501年)及正德庚午年(1510年),两次盗寇大作,均因城池金固,市民得以安居。于是“怨声如释,易谤为颂”,正所谓“今兹高城深池,上下完固,旌帜铃柝,做备匪懈,郊垧之外,山谷之间,生齿自万,倚是为安”(罗荣《筑城记》)。


古田旧城城墙图

城墙西北跨山,东南濒溪,用特制的大砖砌成。城高1丈7尺,基厚1丈,础高4尺,周长一千三百余丈。


城墙开有东南西北四向大门,并建有楼。东门日“万安”,西门]曰“水丰”,南门曰“通恩”,北门“望阙”。


门高1丈3尺,宽1丈。



临溪方向还开设五个水门,水门从北而南,名称顺序为:一保较场门,称酸武:二保门称“金井”:三保门名“朝阳”;四保门]名玉滩:五保叫“观澜”,规模略小于四向城楼门楼。


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为防倭寇,在城西北隅增建炮楼6个;辛酉年(1561年)重建垛城计1600个,加高城垣三尺,修城铺57个,瞭望台一个。


明历历间修九个城门



新建炮台6座,重修旧炮台4座,新建城堡31座,重修旧堡36座、每座5间,计335间。


四门分别改名,东门日:“澄清”,匾题“即济”;南门日”太和”,匾题“文治”:北门为“节镇”,匾题“锁阴”:西门为“永丰”,匾题“靖武。


城北跨龙首山处,旧有望远楼,改名“太平”。匾题“天关雄镇”,又改建五保观澜为“青黎阁”。



明弘治以降,城墙屡坏屡修。王继祀宰玉田时,曾对城垣进行两次重修。


清康熙四十年,知县陈瑸对城垣又做过大修。陈瑸在夏烈日中躬自督率,与民同勤苦,亲自砌砖。乾隆元年,城垣又有一次大修。


重修了沿溪石提


清光绪十三年(1833年)重修了沿溪石提1750米,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重修塌城2330米,内外马道8742米,沿溪堤岸409米,水门5座,城门2座。

此后城组因渐失其防御功能作用,毁多修少。


民国期间,部分墙被拆,取砖他用。


因修公路,也拆去部分城墙。


至1958年迁城时,只剩残墙旧础。


旧城打捞上来的城墙砖


近年在湖心岛屿上建溪山书画院和天宝矿业培训中时,还能清晰见到依山而建的城垣的残基。在深屏湖水位低溶时,览湖沿也能拣到建城墙的特制大砖。


城垣已没,但却为后人留下可圈可点的城垣文化。


筑城可谓旧城历史上一项极其浩大的基建工程,也是一项民本工程。从朝廷支持到地方政府、乡贤和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筹资万余两白银,历时五年,才得以完成。



筑城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资金,政府没有拨款,全靠乡民出钱出力。

二是旧城东临大溪,民居跨溪建屋,而且有巨户大姓,建筑也多为层楼大屋,占尽风水;要濒溪筑城,这些民屋必须拆迁,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负责筑城的永福县令姚祯为大业着眼,从难处着手,遇到上述难题,不畏怨声。他只说了一句:“吾先为其难者。”便下决策,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限期拆迁。经2个月时间,这一地段的墙基先已筑成,为日后的工程进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垣筑后,发挥长效的城防功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化怨谤为歌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