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

 洁洁赢 2020-11-10

环城路上说古城

「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

随着芜湖古城的正南门——长虹门在原址落成之后,芜湖古城墙又成为一个热词。今天,我们就循着芜湖古城墙的原址,说说这个千年古城的过往。

明城墙 | 芜湖最后的古城墙

说到环城路,就不得不先说芜湖的古城墙。芜湖在历史上曾经多次筑城,最后一次是在明代。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犯内陆,有一股50人组成的小队窜到芜湖大肆抢掠烧杀。接着县库两次被盗,共失银12800余两,弄得兵备副使也被撤了职。朝廷决定在芜湖筑城,由当时任南京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监督筑城工程。

「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

当时规划建设芜湖城时,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恢复宋城规模,周长1900丈,花费70000缗(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这一方案因为经费不足和需要“拆民居,废商业”而被否定;第二种方案是仅把衙署围在城内,周长300丈,花费7000缗。这个方案被汪道昆批驳了,认为筑城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当政者“弃民居而自卫,非策也!”于是,最终,第三种方案——在宋城遗址基础上兴建城垣但有所收缩,这个折中方案提出来并被采纳。此方案为“南濒潴而廛居者三。裁小横街西,留居室完美者百家,裁左小永安巷,东北裁公家用地,不涉民居。得地七百三十九丈。”仅将中心区域围在城内,将长街划出城外。万历三年(1575),太平州知府钱立正式批准芜湖兴建城垣,由时任知县倪汤和继任刘汝贵负责,全城总动员,县丞张舆邦、主簿赵峨、典史陈时善分头督办。

「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

建成后的芜湖城垣周围五里,高三丈,有独楼城门四座:东宣春门,南长虹门,西弼赋门,北来凤门。另外开辟三个便门:迎秀门、上水门、下水门。迎秀门便于秀才们进出儒林街县儒学文庙(原十二中);上、下水门主要便于城内河渠沟涵与青弋江相通,水流穿过城垣。万历四十年(1612),因先前修筑城垣时侵占了县学宫的土地,高高的城垣又阻碍了学校的视野和“风水”,于是在县城东南角落又开了座城门,名叫金马门。芜湖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垣四角成圆弧状。衙署择中而立,位于整个城池的正中心,体现了“居中为贵”“不正不威”的儒家思想,而且“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这对镇守城池,保家安民都是十分有效的防卫措施。不过,明代修筑的这一城垣是在原先的街市中掏出一个城圈,然后在此城圈上建立起来的。它把市区的街道隔分为城内外,不利于当时城市发展的要求。

万历九年(1581),芜湖城垣“如期而告成事”“城完而坚”。汪道昆在芜湖明城竣工后认为:“负山为轮,面江为堑,树屏翰,拥金汤。不劳而功多,不费而惠广,忽亟而事成,殆亦百城之冠也。”并且特地作《芜湖县城记》,详述筑城始末,刻碑被立在长虹门城楼上面。

环城路 | 建在古城墙遗址上的路

芜湖古代的城墙在城市的防卫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到了近代,随着芜湖辟为通商口岸,租界和长街在城外繁荣兴起。城市重心向租界和长街等新城区转移,城墙对于老县城来说,成了阻碍对外交往、影响地区经济和城区空间发展的障碍物。有些人意识到这一点,提出拆城之说,加之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曾在芜湖展开过几次大的争夺战,城池大半毁坏,芜湖城墙原先的护城功能尽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芜湖的城墙陆续被拆除,逐渐拓展为道路。今天镜湖区内的环城东、南、西、北路就是芜湖古代城墙的遗址。

根据1985年版《芜湖市地名录》记载,环城路的各段情况是:环城东路南起砻坊路,北至环城北路,长675米,宽8米。环城南路东起砻坊路,西至环城西路,长1280米,宽8米。环城西路南起上长街,北至九华山路,长440米,宽10米。环城北路东起环城东路,西至九华山路,全长1315米,宽8米。

「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儒林街」环城路上说古城

芜湖城墙的拆除是逐步进行的,自清末开始,直到建国初期方才全部消失,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由于环城西路一段位于芜湖古城的西部,直接影响了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交流往来,所以芜湖的拆城修路首先是从环城西路开始的。清末开始拆城,1932年开始沿老城墙根拓建马路。当时仅西门口至劳工路(今公署路北段)一段,能行驶胶轮黄包车,路名也不是现在的“环城西路”,而叫“公平路”。在建国初期的地图上,环城西路的位置上标注的仍然是“公平路”。当时,其它环城路均为宽仅3-4米的乱石路,而且间断不相连接,路名也不同,如襄垣路、下水门等。建国后才统一取名为环城东、南、西、北路。1950-1952年,以工代赈开挖鸡毛山,打通北门外城墙根与东门外城墙根,修建了碎石路面,安装了路沿石。1966年,将二街至金马门一段长1561米碎石路,改建为沥青路面。后又将环城东路加铺宽4米的人行道,环城北路一段安装了钢管护栏。1976年,金马门至南正街一段长322米碎石路改建为沥青路面。1982年南正街至上水门一段长155米弾石路改造为水泥路面,上水门至上长街一段长430米仍为石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四条环城路曾一度改称胜利东、南、西、北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陆续恢复原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旧城改造,环城南路今天已不复存在,其余三条环城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