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景藩疏肝清热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经验

 369蓝田书院 2018-03-30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ulx disease,GERD)。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1]。RE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2]。目前,抑酸剂和促胃动力药是西医主要治疗手段,但许多患者仍反复不愈,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医60余年,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徐景藩诊治反流性食管炎强调肝郁气滞为起病之源,气郁化热为病机关键,临证之时当以辨证为基础,以疏肝理气和胃、泄肝清热为治疗大法,酌以运用利咽制酸、活血化瘀等方法。本文着重从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来阐述徐景藩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辨治思路,以冀对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肝气郁滞为起病之源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吞酸”“吐酸”“胃脘痛”“呕吐”“反胃”“噎膈”“嘈杂”“胃痞”“梅核气”等疾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升降出入”为气的基本运动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平衡。《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五脏中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一个重要因素。肝气的疏泄功能,调节着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及运动的协调平衡。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胃为多气多血之所”,不宜郁滞,然其通降之性有赖肝气疏泄的正常。若忧思郁怒日久,肝气疏泄不及,势必土失木疏,而致胃气壅滞,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胃气壅滞,则或积滞内停,或痰从中生,皆可郁久化热为酸,随气上逆损伤食管膜络而发为本病。徐老认为,本病初起以气病为主,气机郁滞,津液敷布失常,聚而成痰,肝郁气滞日久可化热,甚则气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若痰、气、瘀交阻,则可由噎而致膈[3]。


气郁化热为病机关键

胃中泛酸是胃病中常见症状之一,胃中多酸,随胃气上逆而从口泛出。如胃酸仅泛至咽部,又复咽下者,亦称吞酸或咽酸。常伴胃脘部疼痛、痞胀、嗳气频等症。《丹溪心法》曾谓“饮食入胃,被湿热所遏,其食不得传之,故作酸也,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并主张“必以黄连为君”。《症因脉治》中,论“内伤吐酸水”时曰:“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酸在五行属木,为肝之味。肝气郁结,化热化火,终致肝胃郁热,胃气上逆,而现泛酸之症。征诸临床,泛酸或吞酸属木火内郁,肝胃郁热者的确有不少。因此,徐老认为,肝气郁而化热乃肝胃郁热证之RE的病机关键。反流一症,当属胃气上逆。烧心,有烧灼感,也以气郁化热为多,食后辄发者常由气郁于中,胃失和降或气郁化火所致。破坏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及导致人体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包括湿、痰、宿食等,均可阳化热为酸。


疏肝理气和胃为常法

徐老认为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既为起病之源,故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应为常用方法,柴胡疏肝散为徐老喜用之方,临证之时,须变通方药,随证加减。醋柴胡、紫苏梗、香附、橘叶等为疏肝之常用药。胃气上逆者,酌加半夏(姜半夏或法半夏)、生姜、陈皮、茯苓。反流性食管炎常有咽部不适症状,治宜和胃利咽。属痰气交阻者,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法半夏、厚朴或厚朴花、茯苓、紫苏梗。有热者酌配挂金灯、射干、蚤休、黄连等。为达疏润结合的目的,常佐以石斛、麦冬、玉竹等。咽管不利者,常加桔梗、枳壳,升降平衡,畅达气机。徐老喜用木蝴蝶作为佐使,利咽疏肝,常有良效。

反流一症,属胃气上逆,因此治疗时应取辛、苦之品,以达辛开苦降之效。常用辛味药有生姜、沉香、砂蔻仁、丁香、半夏、陈皮等。常用苦味药有大黄、黄连、厚朴等。一般投以理气降气之品,多半患者症状可改善。但仍有痼疾久病、缠绵难愈者,疗效欠佳,徐老认为,用药应着升降配伍,如枳壳配桔梗,沉香配升麻,杏仁配瓜蒌,竹茹配刀豆壳,桔梗配牛膝(一般用怀牛膝,伴咽际及胸骨后隐痛者用土牛膝),木蝴蝶配柿蒂,等等。升降相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得宜,可提高疗效。


泄肝清热为治疗大法

反流性食管炎,属肝胃郁热之证者,主症多见嗳气多,食物反流,口干或兼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小弦或细数。泄肝清热,和胃降逆是本病的治疗大法。徐老常选用左金丸、大黄甘草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麦冬、枇杷叶、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等,加减应用。口苦、反流味苦,胆热逆胃者,酌配青蒿、黄芩、海金沙、碧玉散等。

泄肝法

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滞日久,化火生热,因肝喜条达,故清泄肝火应清疏并用,运用清热药时注意辛散疏达、甘滋润柔、甘缓和中。如徐老常用柴胡疏肝散,其中白芍、甘草均属甘味,《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曰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胆郁热,与湿相合,亦常酿为瘀热。清肝胆之热徐老常用药为牡丹皮、山栀子、青蒿、黄芩、茵陈、夏枯草、垂盆草、龙胆草、白薇等。徐老认为,肝经郁热,常用黄芩,胃阴虚而有热,常用蒲公英,肝胃郁热则二味同用。

清热法

阳盛之体,胃热易生,脾胃运化失常,湿自内生,湿遏可以化热。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脾经,清热又燥湿,实为脾胃疾病热证的常用良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黄连、吴茱萸合用(左金丸)可明显抑制胃液、胃酸分泌,并有抗溃疡的作用,徐老亦常用此方作为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础方。黄连配麦门冬、杏仁、枇杷叶、木蝴蝶适用于食管炎症或溃疡,症见胸骨后有灼热感,隐痛,舌苔薄黄,口干者;咽中不适,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苔薄白或薄黄,寒热兼夹,痰气交阻者,黄连配紫苏梗、法半夏、厚朴花;通草、王不留行、急性子、石见穿、鹅管石等适用于吞咽不利者。清热药中,除黄连以外,清胃热如黄芩、蒲公英(简方“芩蒲饮”)、知母、芦根等均可选用。

华岫云曾谓:“因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损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反流一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是起病之源;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病机关键。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往往引起湿浊内生,湿郁亦可以化热,形成湿热互蕴,丹溪曰:“湿热则易为酸也”,故徐老强调,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病也应重视湿热证,重视化湿清热的治法方药。

收敛制酸,兼以活血

乌贼骨微温,瓦楞子性平,均有制酸作用,可用于泛酸烧心等食管反流症状。乌贼骨制酸功用较强,兼能止血。瓦楞子制酸作用较逊,但兼能行瘀消癥,上消化道出血后脘痛、多酸、胃中郁热,多可用此。徐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擅用乌贝散制酸,有良好效果,象贝母性味苦寒,乌贼骨味咸性温,与象贝母相伍,温凉俱存,且两药均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寒证、热证均可适用。象贝母用治胃病,由来已久,化肝煎为最具代表的处方,对肝胃郁热证的反流性食管炎,徐老亦甚喜用。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若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且多肝气郁结,常出现血滞胃络,使病情缠绵难愈,故理气应不忘活血。急性子,《本草纲目》记载“治噎嗝,下骨鲠”,可软坚破瘀,对吞咽不利、困难者,短期用之有效。王不留行行水化瘀,对反流性食管炎久病痰瘀互结者可用之。


病案举例

患者,女,37岁,灌云人。初诊日期:2005年5月26日。主诉:胸咽不适3年余,加重伴泛酸2个月。病史:患者起病已3年,胸咽不适,胃脘痞胀,时有嗳气,无泛酸,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2年来体质量减轻7.5 kg,经来胸乳胀痛,经常头痛,心悸,时有早搏,2003年及2004年2次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疣状改变,患者未予重视。近2个月来患者自觉症状加重,食后胸骨后疼痛,嗳气泛酸,口干口苦,2005年3月16日于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窦散在斑片状充血及糜烂,幽门开放,胆汁反流入胃,黏液糊黄、量多)、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中下段有纵行条状糜烂,腹部B超示胆囊壁毛糙增厚。现患者嗳气泛酸时作,自觉口干口苦,进食后症状明显,胸骨后疼痛,胃脘痞胀,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食可,大便干结,小便尚调,夜寐欠安。舌尖红,苔薄白而干,中有裂纹,脉细。临床分析:本例诊断为“胃痞病”,且有反酸之症。患者中年女性,妇人多气少血,经行乳房胀痛,胃脘痞胀,嗳气泛酸等皆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之表现。久病不愈,气郁化火,炼灼津液,患者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舌尖红,苔薄白而干,中有裂纹皆提示阴伤。辨证属气滞郁热伤阴,肺胃失宣,拟法理气泄肝,和胃利咽。处方:青陈皮各6 g,白芍15 g,黄连2 g,法半夏6 g,木蝴蝶5 g,鹅管石15 g,蚤休10 g,刀豆壳20 g,柿蒂10 g,麦冬15 g,绿梅花10 g,枇杷叶15 g,杏仁10 g,百合20 g。1剂/d,分2次煎服。上方服14剂。2005年6月10日复诊,诉口干改善,未见泛酸,时有嗳气,胸脘隐痛,食后尤甚,右下腹时有结瘕,大便不畅,曾行痔疾手术,苔薄白,脉细弦,拟再疏和利咽。处方:紫苏梗10 g,香附10 g,黄连2 g,半夏10 g,白芍15 g,甘草3 g,佛手10 g,鸡内金10 g,刀豆壳15 g,麦芽30 g,百合20 g,丝瓜络10 g。续服14剂,半月过后,诸证皆除,停药后历月余而颇安。

按语:本案患者中年女性,徐老组方有化肝煎之意,化肝煎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中所录的一首临床有效处方,主治怒气伤肝,因气逆动火,致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方中用青皮长于破气开郁散结,陈皮长于理气化痰运脾,二者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白芍养阴柔肝,既制气药之燥性,又缓筋脉之挛急。患者咽喉不利,徐老擅用木蝴蝶利咽开音,常与麦冬相配,也可二者代茶饮,频频饮服。鹅管石可宣通食管,能治胸膈痞闷,早年朱春庐治噎嗝常配用此药,谓“鹅管石如柱状,重以镇逆,能通降食管,扩张食管”。柿蒂、刀豆壳可和胃降逆。患者女性,情志素有不畅,绿梅花为理气佳药,理气而不伤阴。用杏仁、枇杷叶开宣肺气,有肺胃同治之意。患者服药半月,疗效颇佳,续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兼以利咽,症状得以缓解。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2] 王炘,詹志刚,吴晓锐,等.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6):380-382.

[3] 陆为民,徐丹华,周晓波,等.徐景藩教授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总结[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738-740.


(收稿日期:2015-07-16  编辑:蒋凯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