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阅读之所以重要,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小学和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小学时成绩优秀只能储备很少的督力能源,中学时综合素质往往就开始变的平庸;而那些从小阅读量大的孩子在学习上储备了很强的爆发力,这就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
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实际上,语文底蕴的缺失也会影响专业学习,因为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比起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很大局限性。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好阅读要求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在缺少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语文书教不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作文课也教不会学生写作文。任何写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没有难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难的,应用更难。但如果没有学生的大量阅读作铺垫,这些活动就是把稻种撒进了沙模,没什么意义。
文字所到之处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培养阅读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不仅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小技”。最恶俗的是用打高尔夫球培养“绅士风度”,用跳校园集体舞培养“艺术气质”。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也是思维贫乏的人。语文成绩的假象只能雄持在小学阶段,一进入中学,成绩与阅读量的关系就显现出来了。高考语文试卷,除了一些古诗文外,绝大多数内容与教材无关,它考查的是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
阅读的选择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背会别人的段落不等于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段落,语言学校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风格,预期背诵一段孩子并不喜欢的文字,不如让他用这个时间多读一本书。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 写作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培养一个态度;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在写作中胡编乱造,说违心话,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心灵就被扭曲了,所以,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一条是“说真话”,让孩子懂得这一点,它的意义超越了写作本身。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北师大三附中读书会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