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的商业模式,简单的形容就是: 你创办了一个公众号,提供一些服务 用户被这些服务吸引,成为了你的订阅者 通过稳定持续的运营,且能解决用户长期需求,用户成为了长期粉丝 注意了,这里讲的是服务,原创内容是服务,新闻热点是服务,解决需求也是服务。 在理解商业模式之前,我们要知道几个核心点: 1、不以服务为目的做公众号,很难做成大号 很多优质的自媒体接广告,只接品牌,只接原生广告,因为担心伤害粉丝。所以哪怕接广告,都会抱着“广告对粉丝有帮助”的目的去完成。 娱乐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八卦;资讯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新闻;干货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知识;情感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经验; 反过来思考,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服务给用户,再来决定做什么样的公众号。 2、商业模式决定了盈利模式 一个团队所有人的工作都围绕着商业模式做,所以领导的决策至关重要。 很多新媒体编辑抱怨涨不了粉,可能是你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你们涨不了粉。 盈利模式依托于商业模式,且会经过长期摸索和多次矫正才能最终确定。 3、阅读量和盈利多少有直接关系,但不是绝对的 用户量越大,阅读量越高,付费人群比例越大,广告价格越高。 不过如果用户量不大,但是用户粘性越高,阅读量依然可以很高,转化率越高,广告价格也越高。 由于KOL存在领袖属性,付费转化率比普通的公众号高10倍甚至更多。 小公举对过去采访的30位自媒体大V进行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种主流的商业模式。 IP化 公众号的名称、简介、愿景、标题主语、内容人设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即便是团队化运作,生产内容,但是内容中的主语依旧以“我们”代替。 知识变现: 提供个人观点、经验见解和专业知识给用户。通过微信群、直播间、知识星球和线下大课等形态传递这些知识。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制作图文内容、音频课程或视频课程,收费通常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 出版书籍是另外一种路线,但是由于利润非常微薄,所以哪怕是坐拥百万粉丝的畅销书作家,到手的收入都不及一个月的广告费。但是出版作为另外一种场景,是一种推广渠道,且能提供title背书,所以能为公众号带来源源不断的粉丝。 进娱乐圈是更高级的路线,比如最新一期的吐槽大会,papi酱被节目高价邀请担任主咖,和她同台的是刘谦、叶璇、华少等各领域一线明星。既赚了高昂的出场费,又抬高了自己咖位,同时进入娱乐圈,一箭三雕。 人+知识+话题是做IP自媒体的核心关键点。 电商化 以卖货为目的的平台型公众号,典型特征是大量生产UGC内容,培养UGC作者。 比如罗辑思维、十点读书、一条、凯叔讲故事、年糕妈妈等,但这类自媒体平台创始团队通常背景强大,能力出类拔萃,清一色有资本介入,逐渐发展成各个领域的寡头。 真正杀得不可开交的是腰部平台自媒体,一年可以赚个几百万甚至千万,但是前有头部平台,后有追兵,中有竞争对手,所以往往会进入更加细分的领域深耕。 瞄准细分市场后,提出领域第一的口号,打造自己的在线商城,淘宝店等。以自营、总代或分销的形式,扩大营收规模。 比如我曾经采访过的石榴姑娘,树立时尚IP后,打造自主品牌,前期售卖非常小众的印花旗袍,后期研发印花裙、印花衫、印花丝绒等商品。更重要的是她们上新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周都有多款新品上线。 仅天猫双11那天,15分钟销售额就达到100万,预计全年营收在2500万左右。 流量+商品+渠道是做电商自媒体的核心关键点。 产品型 内容对这类公众号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流量、转化、高净值才是最重要的。 用户无需对这类公众号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运营者只要通过产品、工具等解决用户需求,同时依靠一些营销手段获取粉丝就行。并且大多数同时运营了订阅号及服务号。 典型方式是用免费的基础型产品提供服务,再提供增值服务给粉丝,从而盈利。这种模式在游戏、金融、OTA、视频等领域屡试不爽。赚钱的从来都不是产品,而是增值服务。 产品+服务是做服务型自媒体的核心关键点。 服务型 服务型公众号和上面的产品型公众号虽然都是B2B,但本质区别一个是做内容,一个是做产品。前者是非标化的,后者是标准化的。 比如本地类公众号、探店类公众号都是典型的服务型模式。这类公众号依托本地流量,多数只能从本地商家身上收取费用,除了靠广告,全案营销策划是首选的模式。 本地类、垂直类的公众号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把C端用户引流到线下,同时把B端用户也引流到线下,B端解决C端需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从而从B端用户身上盈利。 比如我们曾经采访过的Focus兰州街拍,一般情况下,他们会介入浅层面的合作,做些最基本的推广文案宣传; 深度合作的,大都是需要团队的经验介入和全案策划,还要兼顾上商户的软装和平面设计,这类服务费就比较贵,但是精力有限,一个月不能接太多。 依靠这种方式,截止到今年7月,Focus兰州街拍的平均阅读是1万,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 所以非标化,周期长是服务型公众号的运营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