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缙针灸手法介绍2

 玄剑斋 2018-03-30

针刺补泻

一、几个关健问题必须弄清楚

(一)补泻是在《内经》时代开始的,到元明之际完成的。

(二)对“补泻”这个概念必须清楚。它有三个方面含义:

1.指总的机体的机能状态而言,对虚者宜补,对实者宜泻。但,这要通过调气解决。调气是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医生只需用针激发起经气或使气至病所(可比成开开阀门),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但这种激发是有技巧的。

2.指具体的方法,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

3.有的是对补泻本身的一种解释,告诉你什么是补,什么是泻----迎随补泻就是起这种作用,这也是一种趋向性的提示,不是具体方法。

(三)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是一种从属方法,它们不能离开寒热即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独立存在。

(四)徐疾补泻是《内经》中升华了的针刺取热取凉的大法。它没有任何别的解释。和其它补泻相比,徐疾补泻是占统领地位。其它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均不能单独存在。所指其它补泻只是从属于徐疾补泻,是取热、取凉中的具体方法。

(五)一定要严格区分“提插”、“捻转”与“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不同概念。也就是说作为方法,提插、捻转可用于行针中的任何方面,可由自己随意组合应用。但一加“补泻”二字成为“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时,就只能是取热取凉中的一种方法。要言之“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只在凉热手法中才能出现。“提插”方法或“捻转”方法,是激发经气,启动机体的自我调衡系统,来完成补虚泻实以及其它(如抗炎、抗痛、抗休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的目的。这些概念不搞清楚,“补泻”理论则无法用于临床。

下边讲七项补泻。

二、徐疾补泻

是最基本的补泻方法,是补泻方法中的“老大”,是七个补泻(指教材上)的纲。另外几项补泻全是以徐疾为中心,围绕着徐疾补泻而存在。“徐疾”是《内经》中取热取凉大法,对其意义和应用要全面理解。

“徐疾”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徐 实, 虚。”

(慢进 ) (快出 ) (补) (快进)(慢出) (泻)

(热) (凉)

《内经》中对此有两种解释:

(一)《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刺之徽,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

(二)《针解篇》: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王冰注:

“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迅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徐而疾乃实也。”

“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补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徐已缓按之,则邪气得泻,精气复固,故疾而徐乃虚也。张介宾:

“徐出针而疾按之为补,故虚者可实。”

“疾出针而徐按之为泻,故实者可虚。”

王、张两位是从出进针的速度和按闭针孔与否来立论,是崇《针解篇》。

简言之: 徐出针疾按针孔为补 徐出为补

疾出针徐按针孔为泻 疾出为泻

《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简言之:徐(慢)入疾(快)出—补 徐入为补

疾(快)入徐(慢)出—泻 徐出为泻

把两个简言之对比一下:

上者徐出叫补\

下者徐入叫补/(这是主操作)

上者疾出叫泻\

下者疾入叫泻/(这是从属操作)

①这是两千年以来补泻最大的难点。

②王冰、张介宾是两位《内经》大家。他们遵从《针解篇》解释徐疾,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障碍。

③应当想到,这是实际问题不是理论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