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重韵是作诗的大忌呢?

 塞北观音萧银龙 2018-03-31

不请自来,简单谈谈自己对重韵的看法。

古体诗基本不受格律的约束,重韵这一现象,在古体中也是有的。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天子呼来不上船”都用了“船”字。但是在近体诗中,重韵最好是不要犯的。

前面已经有人说过押韵时易犯的各种错误,这里不多说。我认为,重韵是诗人在作诗时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多数近体诗不追求较长的篇幅,它们几乎都是短小的(排律除外。不过上千年来,优秀的排律真的极少,这大约和它既重视格律的严整,又有过长的篇幅有关。毕竟,能同时做到这两点还保持诗歌的美感的诗人非常少)。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排好平仄,有韵律且能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美,这就是近体诗的高妙之处。我们如果稍微注意一下近体诗的格律的话,会发现它一直都在反对无用的重复、反对拖沓。比如“合掌”——一旦出句对句意义完全(或者几乎)相同,那就代表着你浪费了你的诗歌中的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来表达你在出句中就表达过的意思。这样,你的诗歌就会显得拖沓。重韵和这个一样,韵重复了,自然也会拖沓,这样,你写的诗便难有美感。

不过,写诗也不能被格律所束缚,一味追求格律而忘记了内涵。如果有好句子,偶尔打破格律也无妨。事实上,不少诗人就写过这样的诗。比如杜甫《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首联就没有完全按平仄规范来写。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我孤陋寡闻还是确实如此,优秀的近体诗中,几乎没有重韵、合掌的现象。我认为,即使是最优秀的诗人,也很难在重复、拖沓之中保持诗歌的美感。只有篇幅较长的古体之类的诗歌,才放宽了这方面的要求。所以,重韵合掌之类的错误,还是能避开就避开,最好不要犯。

另外,韵可以看作诗歌的基石。近体诗句子里的平仄还是好商量的,但韵一旦用错,诗歌的音乐美就完全不存在了。所以我认为,作近体诗时,平仄方面的问题还可以稍微放宽一些,但用韵不能马虎。不按韵书来押韵就算了,至少,你的诗读起来应该是协调的,有旋律之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