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法提供: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张刚 治疗方法: 采用芳香化浊法,基本方:丹参15g,木香10g,苏梗15g,半夏15g,瓜蒌30g,石菖蒲20g,枳实10g,檀香9g,郁金12g,陈皮15g,川芎12g,赤芍15g,白芍20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4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虚、心阳虚为多见,标实主要是痰浊、血瘀、气滞,常常虚实互见。以往对冠心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血瘀、气滞等证型,而对痰浊的研究则较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痰浊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如高脂肪和糖类等高热量的饮食,同时由于活动过少、起居失常、损伤脾胃,使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谷不能输布转化为精微为人体利用,聚湿生痰浊,痰浊阻碍气血的运行,心脉阻塞,导致病变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脂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很强的相关性,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有学者认为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可视为血中痰浊的微观反映,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以认为是高脂血症痰浊的物质基础。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首要因素,属于“痰浊”范畴。由于痰浊凝结,留而不去,滞于血中结于管壁,形成固定不移、有形的斑块,致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这一点现代医学研究也得到证实,由于过高的血脂损害血管壁,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演变成泡沫细胞,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也即中医所说的痰浊黏滞于动脉之内,留而不去,凝结成块的过程,继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动脉壁失去原有的光滑度,高黏高凝的血液在涩滞的血管中流动,进一步加重了血流的缓慢和对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血液循环的凝滞不畅。 有学者对12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分类的研究,结果显示痰浊证类高达63%,这也从临床角度上证实了痰浊和冠心病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应以醒脾、健脾为主,兼以化湿,活血,所以在临床上选用芳香化浊的药物以健脾除湿,兼以活血化瘀,达到驱邪、扶正、通痹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方中菖蒲、紫苏梗芳香化浊;半夏、瓜蒌开胸化痰;丹参、郁金理气活血;木香、枳实、檀香、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水蛭、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笔者在临床中遇到冠心病患者以胸闷、心悸、苔厚腻、脉滑为表现的常以此方取效,如有胸中刺痛,属瘀血较重者可以加桃仁、红花、乳香。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陈皮含的磷酰橙皮苷可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兔的血清总胆固醇;水蛭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架涂有降脂、明显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增加冠脉血流量作用,从而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