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胸痹(冠心病)的5类大法】

 仁和堂老军医 2020-04-11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其临床特征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端坐体位)。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体虚劳倦、情志失节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主,缓解期以本虚(气血阴阳亏虚)为主。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实证宜宣通心阳、活血化瘀、辛温散寒、豁痰泄浊等法为主,虚证宜补养扶正为主。其具体治法及用药特点详见以下五类👇

1⃣️ 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其“通”法包括芳香温通法,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宣痹通阳法,如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活血化瘀法,如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复方丹参滴丸、冠心Ⅱ号等。临证🉑️加用养血活血药,如鸡血藤、益母草、当归等,活血而不伤正。“补”法包括补气血,选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温肾阳选加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等;补肾阴选加左归丸。临床证明,通法和补法是治疗胸痹的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应通补结合,或交替应用为妥。

2⃣️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中医认为,胸痹(冠心病)瘀血的形成,多由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所致,亦可因寒凝、痰浊、气滞发展而来,加之本病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的特点,属单纯血瘀实证者较少,多表现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夹杂证候,故临床治疗应注意在活血化瘀中伍以益气、养阴、化痰、理气之品,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活血化瘀药物临床上主要选用养血活血之品,如丹参、鸡血藤、当归、赤芍、郁金、川芎、泽兰、牛膝、三七等。破血攻伐之品,虽有止痛作用,但易伤正气,应慎用。若必用,切不可多用或久用,痛止后须扶正养营,方可巩固疗效。同时必须注意由于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方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3⃣️ 芳香温通法的应用

寒邪内闭是导致胸痹(冠心病)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以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中药治疗胸痹源远流长,如桂枝、干姜、吴茱萸、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等芳香温通之品。在此基础上,各地研制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芳香温通制剂,临床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芳香温通类药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同时对血液流变性、心肌收缩力均有良好的效果。✨临床上胸痹常伴有阳虚之象,故芳香温通药物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取温阳散寒之功。且芳香温通药物具有辛散走窜之弊,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阳气。

4⃣️ 益气化痰法的应用

痰浊不仅与胸痹的发病直接相关,而且与其若干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相关。痰阻心胸证多见于肥胖患者,每因过食肥甘、贪杯好饮,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湿郁痰滞、留踞心胸。痰性黏腻,宜阻阳气、阻滞血运,造成气虚湿浊痰阻为患。治疗应着重健运脾胃,在祛痰的同时,适时应用健脾益气法以消生痰之源,痰化则气行血行。✨临床选温胆汤为基础方,痰浊阻滞明显者➕瓜蒌、胆南星、石菖蒲、郁金等;气虚明显者➕党参、黄芪、黄精,或西洋参另煎兑服。注意补气之品用量不宜太大,多用反而补滞,不利于豁痰通脉。

5⃣️ 治本以补肾为主

胸痹(冠心病)本虚是指心肺肝脾肾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然脏腑亏虚,其本在肾。且胸痹好发于中老年人,此时人之肾气逐渐衰退,可见该病的发生与肾虚有关。年老肾亏,肾阳不能蒸腾,可致心阳虚衰、行血无力,久而久之气滞血瘀,亦可致脾土失温,气血化源不足,营亏血少,脉道不充,血行不畅,发为胸痹。故临证治疗时应重视补肾固本,尤其在胸痹缓解期的治疗中更应注意该法。常以枸杞子、白芍、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生地、当归等滋肾阴;用山萸肉、黄精、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等补肾气;仙灵脾、仙茅、肉桂、补骨脂等温肾阳。

💡 纵观临证所见,胸痹证候多虚实夹杂,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按虚实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有效的中成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