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潮落石出(1707-1785)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3-31
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纷至 沓来,不但从事贸易,而且涉足政 治,成7—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18世纪的印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波动。统治印度的是逐渐 没落的莫卧儿帝国,然而莫卧儿政权如潮水般渐渐退去,峥嵘的石 头显露出来:这些石头正是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18世纪见证了印度土地上诸多新力量的诞生,然而都不能形 成大一统的格局。类似马拉塔人和锡克人这样前几个世纪被残暴镇 压的民族建立了强大的新国家,与继莫卧儿统治之后新的独立穆斯 林国家抗衡。最后,这种平衡中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欧洲商业公 司越来越多的干预。
整个17世纪,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渐渐在印度立足。他们来此贸易,起初他们也只关注贸易,然而莫卧儿政权的衰败留下了权力真空,必然要把他们吸纳进来。
为了保护他们至关重要的贸易,欧洲公司开始逐渐涉足印度政 治。到18世纪中叶,他们也成了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就像穆斯 林人初到时一样,起初这些欧洲人没被当回事。可最后分析下来, 他们是最强大的势力。
莫卧儿解体
奥朗则布的儿子巴哈杜尔沙(Bahadur Shah, 1707〜1712年在 位)是“伟大的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位名副其实的国王。他死后, 随着德里逐渐失去对各省大事的控制力,国家开始分裂。然而,他 暂时弥合了他父亲在位末期开始出现的裂痕。他通过与阿罗阇弗人 和解结束了与拉贾斯坦的长期战争,并残暴地镇压了锡克人的暴 乱。他还设法消除了马拉塔人的威胁。他通过巧妙奸诈的外交手腕 使他们之间打起了内战,在他当政期间这些民族一直在相互争斗。 巴哈杜尔沙登基时已经63岁,浑身的解数还没施展出来就去世了。 他死后发生了一系列继位斗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莫卧儿威信和 政权的腐蚀。“伟大的莫卧儿”不过是各个宫廷派系手中的幌子, 如果说他曾经是个巨人,现在则只剩下一个影子。1719年,国王 法鲁赫西亚尔(Farrukhsiyar)被自己的大臣从后宫拖出来,弄瞎 双眼并惨遭毒杀,这表明派系斗争发展到了顶峰。坚强的领导阶层 和领导人是莫卧儿王朝的基石之一。这个原则体现在全印度壮观的 建筑上。18世纪的德里出现过多达14个统治者,但没有一个足够 强大,或者在位时间足够长,到头来连一座建筑也没有留下。
中心空虚的同时,国家对各省的权力越发削弱了。此前代表国 王行政的大贵族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权力基地。莫卧儿王朝竭尽全力分 开的省长和迪万逐渐开始融合在一起。在他们的地盘上,新的世袭国 家开始成型。比哈尔建立了奥得王国(Oudh,或Awadh),首都勒克 瑙(Lucknow)是一座以丝绸、香水和珠宝著称的繁华城市。
海德拉巴德也成为了一个新国家的首都,这个国家比莫卧儿帝国存在的时 间还长。国家的建立者尼扎姆一乌勒穆勒克(Nizam-ul-Mulk®, 1724〜1748年在位)曾是莫卧儿国王的首席部长。试图改革受挫的 尼扎姆一乌勒一穆勒克后来引退到德干,在海德拉巴德建立了首都, 并自立为王,成了国家南半部事实上独立的统治者。
另一个莫卧儿贵 族穆尔希德.库利汗(Murshid Quli Khan,1703〜1727年在位)在孟 加拉落户,且建国定都,都城叫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越来 越多的士兵、公务员、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工匠们成群结队离开德 里,来到这些省城。德里衰落后,海德拉巴德、勒克瑙和穆尔希达巴 德都发展成为重要的莫卧儿文化中心。
18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拉塔政权复兴,这加剧了莫卧儿帝国的解体。


 
 
勒克瑙的"大宗庙

不再是防守方的马拉塔人在印度中部发动了数次大规模袭 击。面对不断的侵袭,莫卧儿军队无能为力。到1738年,马拉塔 人竟然袭击了德里的郊区,所有驱逐他们的尝试均告失败。同年, 莫卧儿王朝被迫退回印度中部的马尔瓦省。帝国的北部领土和德干 被强制分开了。
1739年,德里被洗劫,越发显露出帝国的衰弱。1738年,当 帝国忙于抵御马拉塔人时,波斯统治者纳迪尔沙(Nadir Shah)人 侵印度。纳迪尔沙轻而易举地挫败了莫卧儿派来抵挡他的大军,随 即进军德里。德里惨遭洗劫,居民被屠杀。屠杀持续了约6个小 时,近30 000人遇难。街道上死尸遍地,就像落叶铺满花园。整个 城市被烧成灰烬,看上去就像一片烧过的草原。
纳迪尔沙满载着让人瞠目结舌的黄金珠宝回到波斯。传说中沙 贾汉的孔雀宝座也跟着纳迪尔沙回到了波斯,成为新主人波斯国王 辉煌的新宝座。正如一个历史学家说的,“348年累积的财富瞬间 易手”。长期以来作为莫卧儿标志的显赫的财富一去不复返。莫卧 儿还能延几口残喘,却不过是原先的一个影子。曾经的帝国现在只 剩下一个小小的德里,国王也不过是其他更强大的统治者手里的一 个木偶。萨夫达尔·姜格(Safdarjung)的陵墓也是这种衰败的有 力见证。萨夫达尔·姜格是奥德总督(Nawab of Avadh, 1739〜 1745年在位),他在国王死后来到德里,自命为首相,大体上掌管 着朝政,直到一场残酷的内战爆发,他被驱逐出去。他儿子为他建 的这座陵墓看上去很大,给人很深的印象,把大理石和红色砂岩结 合在一起,名震一时。然而标志着莫卧儿建筑巅峰的分寸感和精确 的结合已不复存在。花园太小,陵墓太大,穹顶太臃肿。主事者刻 意仿古,可再怎么使劲炫耀,这陵墓也只是明日黄花。
1761年,又一次人侵决定了莫卧儿帝国的命运。纳迪尔沙死后, 他的副官,一位叫做艾哈迈德·沙·阿卜达里(Ahmed Shah Abdali)的阿富汗将军在阿富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他学着主子的样 子,觊觎着印度想捞点儿好处。从1756年开始,他多次袭击旁遮 普,逐渐控制了这个地区。莫卧儿政权在绝望中向昔日的敌人马拉 塔人求助。可马拉塔人也没能阻止艾哈迈德·沙,于是本已枯竭的 德里再次被洗劫。只是因为艾哈迈德·沙决计返回阿富汗,莫卧儿 才免于覆灭。尽管如此,艾哈迈德·沙的人侵标志着德里独立的终 结,他留下的国王阿拉姆沙(Shah Alam, 1788〜1806年在位)将 自己残余的政权让与了马拉塔人。1788年,一个丧心病狂的阿富 汗强盗头子袭击了德里并占领红堡,阿拉姆沙也被弄瞎了眼睛。在 莫卧儿政权的全盛时期,贾汉基尔、沙贾汉和奥朗则布都曾刺瞎反 对者的眼睛以绝后患。在君士坦丁堡,另一个帝国的首都,失明使 一个候选人丧失了掌握大权的资格,因为一个盲人不可能统治一个 国家。国王阿拉姆沙的失明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它 标志着从1788年开始,莫卧儿帝国在印度政治中已不再扮演有头 有脸的角色了。
马拉塔同盟
尽管奥朗则布长期的军事斗争没有消灭马拉塔人的抵抗,但这 些斗争破坏了希瓦济建立的协约国家。马拉塔由此成了一个不同民 族组成的松散同盟,由世袭首领即佩什瓦(Peshwa)统领。骑着 强壮的小马轻装上阵的马拉塔人以其速度和耐力著称,他们逐渐喜 欢上了抢劫和游击战。由于家乡马哈拉施特拉贫穷荒芜,他们将注 意力转向了印度宽阔广袤的其他地区。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就获 得了与北欧海盗等同的名声,整个印度都惧怕他们出其不意的破坏 性袭击。
到1750年,马拉塔政权已扩展到整个印度中部,并已开始向印 度北部深人。佩什瓦在根据地马哈拉施特拉中心的浦那行使最高权 力。佩什瓦从这里指挥并努力控制(并不总是成功)驻扎在印度各地



的马拉塔首领们的活动。西部是古吉拉特,由牛户(GayakavS#统 治,首都在巴罗达(Bairoda)。古吉拉特坐落在印度最富饶的农业 区,在英国的统治下,成了最富有、最强大的诸侯国。尽管君主体 制已被正式废止,但这里仍保留着昔日的壮丽。现代化的巴罗达是 一座整齐有序的城市,宽宽的道路上绿树成荫,大型公园和著名的 公共建筑比比皆是。城市里还点缀着许多宏大的宫殿,其中最著名 的恐怕要属传说中的善相宫(Laxmi Vilas Palace, 1880 ·〜■lQOO年) 了,这是19世纪最昂贵的私人建筑。
印度中部被另外一个大将军邦斯莱(Bhosale)统治着。邦斯 莱盘踞那格普尔(Nagpur)——如今已是肮脏的工业城市了。再往 北的印多尔(Indore)和瓜廖尔也是比较大的马拉塔人的国家。印 多尔由霍尔卡尔(Holkar)统治,而瓜廖尔由辛迪亚(Scindia)统 治。1754年被马拉塔人占据的中世纪要塞都城瓜廖尔是当今印度 最伟大的景观之一。瓜廖尔位于高出平原300英尺的砂岩悬崖上, 被巨大髙耸的城墙保卫着,城墙上有巨大的圆塔,上面是开敞式圆 顶小楼。这座建筑群由各式各样的宫殿组成,想进人这座建筑群要 爬陡峭的斜坡,绕来绕去穿过5个不同宫殿的5座大门。坐落在中 央邦中心的瓜廖尔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通往印度中部的门户。
1756年艾哈迈德·沙人侵之后,莫卧儿王朝马上召集马拉塔 人将这些侵略者驱逐出印度。马拉塔眼前展现出一个新帝国的梦 想,于是佩什瓦接受了挑战。他派遣了一支最好的马拉塔骑兵部 队,由其堂兄鲍·萨希卜(Bhao Sahib)指挥。1761年1月13日, 部队在帕尼帕特遭遇阿富汗人。这是帕尼帕特的第三场大战,也是 最激烈的战斗,然而以意义重大言之,似不逊于前两次。双方部队 都是深沟高垒,但马拉塔人发现中了阿富汗骑兵小队的诡计。阿富 汗人成功切断马拉塔人的交通,使他们没了给养。他们的马和士兵 很快就饥肠辘辘,弹药也快用尽了。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放弃防御 去进攻比他们更强壮、阵地更有优势的阿富汗人。在接下来的战斗 中,马拉塔军队几乎被歼灭。75 000人被杀,30 000人成为囚犯。 对马拉塔人来说,这场灾难彻底击碎了他们曾经的野心。惨败的消



息击垮了佩什瓦,几个月之后他就死了。
然而,艾哈迈德·沙并没有抓住这次绝好的胜利机会,他的部 队发生了兵变,他不得不回到阿富汗。他的离去使印度北部出现了 一个政治真空。此时的马拉塔人精疲力竭根本无力填补,他们花了 近10年时间才恢复元气。直到18世纪70年代,他们才再次成为 印度大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艾哈迈德·沙的离去对一直在旁遮普 重建政权的锡克人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利用莫卧儿统治崩溃 之后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逐渐巩固了自己的位置。到18世纪末, 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盘踞在旁遮普、克什米尔和阿富汗的强大 王国。
这一时期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欧洲势力的扩张。起初,欧 洲势力发展缓慢而平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势力越来越壮 大。欧洲商人起初来印度是为了寻找香料、丝绸这些贵重的异域商 品,因为这些商品在欧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最早是葡萄牙人主宰 了这些贸易,他们的根据地在印度西海岸的果阿(Goa)。这里是葡 萄牙帝国在亚洲的中枢,这个商业帝国从印度西海岸一直延伸到菲 律宾。1510年建立的果阿是次大陆上的第一个基督教殖民地,一 直由葡萄牙人控制,直到1961年印度派兵收复这块领土。毫不奇 怪,这里与葡萄牙人的联系今天还是显而易见的:居民的名字,星 星点点的白色别墅,还有雄伟的巴洛克教堂,依然是日常生活的重 要部分。今日的果阿更出名的是它神话般的黄金海岸,那里吸引着 大量的游客,可算是印度的旅游之都。
葡萄牙人的牢固地位逐步让给了荷兰人,可到了 1740年,他们 都被一个新的对手——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17世纪,英国人在海 岸上建立了 3个主要的商业中心。第一个在乌木海岸(Coromandel Coast)——英国人于1639年获准在这里的一个小村庄建立带有防



御工事的通商口岸。这就是后来的马德拉斯殖民地,也就是钦奈 (Chenai),印度最大的都市之一。殖民地的中心位于临海的圣乔治 要塞(Fort St George)。作为英属印度的第一个总部,这些年圣乔 治要塞模样大变,规模也扩大了,不过古迹仍然随处可见。要塞内 坐落着英国国教在印度最早的朝拜场所、完全英式的圣玛丽大教堂 (St Mary’s Church, 1678年)。附近是一些英属印度的杰出人 物——罗伯特·克莱夫(Robert Clive)和亚瑟·韦尔兹利爵士 (Sir Arthur Wellesley,后来的惠灵顿公爵)的故居。克莱夫是在 圣玛丽大教堂结的婚。1687〜1692年马德拉斯的副总理事、后来 用自己名字命名耶鲁大学的伊利胡·耶鲁(Elihu Yale)也是在圣 玛丽大教堂结的婚。如今马德拉斯是南方泰米尔纳杜邦的首府,方 圆50多英里,街道宽阔,干净宜人。
1688年,东印度公司得到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孟买,又多了 一个据点。最初只是几个疟疾横行的小岛,后来逐渐联合成孟买, 从要塞发展为港口,又从港口发展为城市。作为印度金融和商业中 心的孟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拥挤的摩天大厦、银行和商业机构 组成的孟买是印度巨富和赤贫的化身,对英国人来说俨然成了“通 往印度的大门”。“通往印度的大门”,这名字原是为矗立在码头区 的巨大凯旋门起的。英国人建这个拱门是为了纪念1911年国王乔 治五世和王后玛丽来此访问。1948年,这里成了最后一支英国军 队离开印度的启程地点。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1609年建于孟加拉。这个胡格 里(Hughli)河岸上的小殖民地后来成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第一个 首都——加尔各答。虽然现在加尔各答不再是首都,但它仍是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稠密,熙熙攘攘。
随着东印度公司贸易的增长,这些殖民地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迅速延伸到内陆。到1750年,加尔各答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10 万。每个城镇都成为东印度公司运转的一个地方中心,由各自的地 方长官和委员会管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分别成为几个独 立行政区的首府,或被称为直辖区(presidencies)。殖民地的中心 是“白人区”,这里住着公司员工和小股欧洲士兵,还有一些私营 商人。与“白人区”分开的“黑人区”里住着迅速增多的印度人 口,这里有印度商人,他们不但与东印度公司做买卖,还与公司官 员雇用的工匠、仆人和劳力打交道。
英法之战
到18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的印度货物比所有其 他竞争者都多。然而英国察觉他们日益受到法国人的威胁。法国东 印度公司1674年在印度成立,总部设在马德拉斯以南85英里的一 个沿海城镇捧地舍里(Pondicherry)。虽然法国公司开始发展缓慢, 桓1720〜1740年,公司的贸易几乎增长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半。 随着两家公司在印度规模的扩大,它们展开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和政 治竞争。
莫卧儿帝国的瓦解在印度南部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于是马德 拉斯的英国人和捧地舍里的法国人都卷人了地方政治并选择有望夺取 王位的人进行扶持。1748年,德干的统治者尼扎姆一乌勒一穆勒克 去世。当时捧地舍里的总督约瑟夫·弗朗索瓦·杜普雷(Joseph Francois Dupleix, 1697〜1764年)是一个充满活力、很有外交手 腕的人,而且野心勃勃。在他的领导下,法国人利用这次机会将自 己的傀儡送上了王位。英国人担心法国人的野心可能危及他们的贸 易,这就导致了英法之间一场长期战斗。从1748年开始,英国和 法国的小股部队、受过训练的印度军团(sepoys)和各自的印度盟 军为控制印度南方战略据点而相互争斗。其中最重要的据点是特里 奇诺波利(Trichinopoly)要塞,要塞建在巨岩上,高出泰米尔纳 杜平原250英尺。尽管法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胜利,但英国凭借强 大的海上力量、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稳定的本土援助最终占据优势地 位。1760年,在万迪瓦什(Wandiwash)战斗中,法国人一败涂 地。一年后,法属印度首府捧地舍里落人英国人手中。捧地舍里像 果阿一样有着有趣的历史。后来英国人把捧地舍里还给了法国,成 为一个法国特区,1954年还给印度。如今捧地舍里是印度法语人
群最聚集的地方。所有路标都由法语和英语写成,雅致的建筑被刷 成白色,使得捧地舍里有种法国海滨城市的氛围。
法国人的失败为英国人扫清了道路,英国人开始成为印度政治 的一支重要力量。军事天平的倾斜大大有利于英国。英法之战已经 表明,一支训练有素的欧洲军队,加上步枪和大炮的强大火力,用 不了多少人就可以击退未经训练的印度大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了主 要的印度武装——骑兵的威胁,因为这意味着一支骑兵队伍还没接 近步兵的阵线,就被彻底击溃。这些新玩意儿使英国人占了很大优 势,并在他们后来的胜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真正使英国成为重要政治力量的事件是1757年征服孟加拉。 1756年,英国在加尔各答的殖民地被穆斯林统治者孟加拉总督西 拉杰一乌德一道拉(Sirahud-Daula,1756〜1770年在位)的军队侵 占。由于不满英国人桀骜不驯的态度,西拉杰一乌德--道拉洗劫并 摧毁了殖民地,而且上演了臭名昭著的一幕——加尔各答黑洞:所 有欧洲俘虏被关在一个宽14英尺、长18英尺的不通风的囚室里。 据说囚室里关押了多达146个欧洲人,到第二天只有23个人幸存。 不过,对这一事件似乎有一种癔症性的夸大,最近的研究表明当时 只有64人人狱,其中21人幸存。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自己甚至都 不知道这种暴行,更别提实施这种暴行了。尽管如此,黑洞作为印 度人残暴的例子几乎尽人皆知。如今,不幸的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 残忍邪恶的恶魔身份远比他作为孟加拉最后一个独立统治者的身份 更为著名。
西拉杰一乌德-道拉的暴行很快得到了惩罚。一支先遣队从马 德拉斯被派到海岸,并在1757年初夺回了加尔各答。英国决心不 再让黑洞事件重演,于是修建了一座当时最先进的新式堡垒。位于 欧洲社区中心的威廉堡是最著名的英属印度军事堡垒。这个八角的



堡垒墙壁加厚,又有掩体和胸墙保护,周围是一条又深又宽的壕 沟,可以引河水灌满。壕沟外是一大片裸露的草地,草地经过清 理,成了英国人的耙场。这块叫做“练兵场”的公用土地至今在加 尔各答人的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威廉堡堡垒依旧,军 营、马厩和仓库都拥挤在这里,练兵场却成为现在的活动中心。加 尔各答尚存的空地不多,练兵场早晨和晚上就格外热闹,每每是人 头攒动,人声鼎沸。
罗伯特·克莱夫
再次侵占加尔各答的英国军队由罗伯特·克莱夫(1725〜1774 年)上校统率。此前只是东印度公司文官的他在英法之战中已经脱 颖而出。他是个雄心勃勃、精力充沛、足智多谋的人物,公司在印 度活动的迅速扩张多亏了他的功劳。他接到的命令只是收复加尔各 答,因为公司只关心恢复在孟加拉的商业地位。可孟加拉是印度最 富裕的省份,克莱夫意识到推翻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不但对公司而 且对他个人会有巨大的收益。他无视马德拉斯让他收兵的命令,在 孟加拉继续战斗。1757年6月23日,克莱夫和他的小部队(800 名欧洲人和2 000名印度兵)在著名的普拉西(Plassey)战役中对 阵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50 000多人组成的大军。普拉西一役在印度 建立了英国政权——尽管意义重大,却不能算一次伟大的军事胜 利,它更是一次成功的阴谋,因为克莱夫已经通过狡猾的外交策略 确保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的大军会在战场上抛弃他了。
克莱夫的胜利使得英国能够在孟加拉总督的位子上安排自己提 名的人。孟加拉成了英国的附庸国,统治者是一个傀儡,其职责就 是满足公司的财政期望。1757〜1765年,一系列无情的金融和商 业要求逐渐吸干了孟加拉看似用之不竭的财富。正如克莱夫所预 料,回报是丰厚的,公司的职员们发了大财,他本人则一夜之间成 了英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拥有财富234 000英镑,年收人达30 000 英镑。不过新的总督并不能满足英国人的期望,1765年,公司开 始接手孟加拉的行政事务。短短几年内,东印度公司就成了孟加拉
真正的统治者,加尔各答成了省政府所在地。
1774 年,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1732〜1818 年) 被任命为公司在印度所有领土的总长官。黑斯廷斯能力出众,在他 的坚强领导下,公司势力继续扩张。通过结盟和吞并的政策,黑斯 廷斯逐步在印度建立了英国的地位。不过他最伟大的成就还是保护 公司在印度南方的殖民地免受强大印度势力联盟的冲击。首先是马 拉塔人,他们再次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是德干的统治 者,也就是后来为世所知的海德拉巴德的尼扎姆。海德拉巴德是莫 卧儿帝国唯一幸存的省,由穆斯林贵族统治,居民大多信印度教。 最新出现的势力是迈索尔(Mysore),德干南部的一个繁荣且拥有 重兵的王国。
迈索尔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强有力的统治者黑德尔·阿利



沃伦·黑斯廷斯

(Haidar Ali, 1761〜1782年在位)。他曾是一名穆斯林士兵,经过 逐级提拔,取代了迈索尔的印度统治者。他改组了西线的军队,在 他和他极富天赋的儿子提普苏丹(Tipii Sultan)在位时期(1782〜 1799年),迈索尔对英国构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值得一提的是, 黑德尔·阿利深谋远虑,比前来镇压的英国军队技高一筹:
我要让你们的军队跋涉到腿肿得和身体一样大。你得不到 一片草,也得不到一滴水。你每次击鼓我都能听得到,而你花 上一个月也不会知道我在哪里。
1799年,在历时近20年的一系列残酷的争夺战之后,迈索尔 最终投降。即便如此,战斗也是由于提普苏丹本人的死亡才结束 的:他在首都师利兰迦城(Seringapatam)的城墙上战斗时被杀。 英国用最高的军队荣耀厚葬了他;当时雷声隆隆,大雨瓢泼,两名 在战斗中毫发无损的英国军官突然被闪电击中,当场死亡。提普苏 丹的遗体与父亲合葬,葬在他们堡垒之外一个阴森的坟墓里。一条 柏树参天的大道通向黑德尔·阿利和提普苏丹的陵墓。陵墓极肃 穆,上有穹顶,四周是走廊,走廊一侧是光滑的木柱,地穴里躺着 黑德尔·阿利和他能干而古怪的儿子。两座坟墓上经常盖着棺布, 黑德尔·阿利的坟墓上是黑色或紫色,提普苏丹的坟墓上是红色, 那是为了纪念殉道者。
黑斯廷斯统治的各个时期都要抵抗马拉塔人、黑德尔·阿利或 尼扎姆的攻击。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要同时面对三方面的攻击。他 的能力和他毫不动摇的决心使得当时还非常脆弱的东印度公司化险 为夷。此时的公司需要时间来增强力量,而黑斯廷斯的战功给东印 度公司争取到了时间。黑斯廷斯是印度语言的大学者,又是用功的 小学生,他做了大量工作鼓励英国专家研究印度文化。有人说,与 强行军和保卫颓圮的城墙相比,他的个性更适合学习拉丁语、希腊 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话又说回来,到1785年离开印度时,他 为保卫英国势力做的工作最多,无人能出其右。他回到英国,没有



像克莱夫那样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他被指控贪污和滥用权力,四处 受到攻击。他的余生都在与这些指控斗争,他花掉了全部财产,搭 上家业,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