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逼迫”孩子吃饭,是解决厌食的第一步!

 四通书斋19 2018-03-31

妈妈懂营养,宝宝更健康,育儿之路,让我们一起前行。

                                                           ---蓝弧




如果孩子厌食了,首先得问问自己,有逼孩子吃饭吗?


前两天去一个朋友家,刚好看到她家给孩子喂饭的情景。


3岁男孩,妈妈饭做好了,他在旁边玩玩具,妈妈叫几声没应就直接把玩具抢走,把孩子抱到餐椅上,但是孩子死命挣脱大声哭喊,这时爷爷拿着一根细长的棍子(看样子经常用),在桌子上拍打:“不吃饭就打你pp”!


孩子看起来妥协了,说要看电视吃,于是给他放了动画片,坐在客厅里,妈妈开始喂饭。


不时听孩子说“我不吃青菜”、“不吃胡萝卜”、“不吃肉”……刚开始妈妈还说好好,你看都挑出来了,再后来火了“不吃也得吃”“不吃妈妈就让爷爷拿棍子揍你”,孩子一脸委屈嘴巴一瘪哇哇大哭起来,妈妈于是又哄“再吃几口等下带你去买汽车”……


终于又吃了几口,孩子开始满屋子跑,妈妈边追边喊:“怎么就吃这么一点,再吃一口,就一口,不然不给你买汽车了,等下出去玩不带你了”,孩子应付性又吃几口,最后终于不喂了,妈妈边收碗边抱怨,家里的人你一句我一句,都在讨论孩子不吃饭吧啦吧啦。


朋友说:你都看到了,每天靠哄靠逼才吃进去几口,否则一点都不吃。


我说:你只要不逼他,他就能好好吃饭。



换位思考下,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看待,想想,谁喜欢自己每天被逼着做事情?


大多数父母,只要孩子不吃饭,从不分析下原因,只会用逼,好像逼着吃,是她们唯一能想到的,让孩子多吃几口饭的方式。

“吃完就带你去游乐场”

“再吃一口等下就可以吃冰淇淋”

“再不吃妈妈不要你了”

“不吃完等下就被警察叔叔带走”

......


说的是你吗?


末了,还听朋友在和家人商量由谁去喂饭,因为这事太累,大家得分摊下,今天你哄,明天他哄,你看,吃饭本来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却成了家里一件艰巨的任务。


逼着喂饭,表面上看是能多吃一点,但绝非长久之计,相反,还会有很多“隐患”!



  • 一、忽视了不爱吃饭的本质


还记得婴儿期的宝宝,扭头张嘴哇哇哭喊要喝奶的情景吗,那时候宝宝不会说话,但会用哭来告诉大人自己饿了。


饿了就要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大人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有需求时给予合适的食物。

人的大脑有个食欲中驱,它会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要吃,什么时候吃饱了。


所以吃饭是本能,是不需要教的。


怎么长大了反而需要外力去告诉他吃和不吃,难道长大了,大脑食欲中驱就不工作了吗?


没有人生来就“不爱吃饭”,如果孩子确实“不知道饿”、“完全没食欲”,那么,很可能是有别的原因。


比如消化不良,比如缺乏消化酶,比如缺锌


如果孩子消化不良了,上一顿饭都没有消化完,大脑没有收到胃排空的反馈,就不会发出“饿了”的指令,孩子自然就没有食欲;这种情况强行喂,只会加重消化不良。



孩子也可能是因为缺锌,锌参加唾液蛋白构成,锌缺乏可导致味觉迟钝,也就是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人之所以看到美食流口水,想到某种美食就觉得饿,就是因为有过美好的体验,大脑记住了这种愉悦的感觉,就会想要再次获取。而缺锌让孩子对食物没有印象,大脑缺乏刺激,所以没有主动获取的动力。


锌还是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缺乏导致代谢减慢,消化减慢,更是难有饿的感觉。


这些都不是“逼”和“哄”就能解决的。


如果只用逼的方式喂饭,忽略了其他可能因素,就会加剧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身体受到更大的伤害。





  • 二、降低“主动做事”的能力


“吃”本就是人的基本需求,对小宝宝来说,拿勺子,用勺子舀饭,再把勺子送去嘴里,再到咀嚼,这些是需要慢慢学习并在大人引导下逐步掌握的能力。


但是饿了就要吃则是本能,是不需要借助外力的基本生存能力。


如果大人长期逼迫孩子吃饭,让孩子没有机会表现自己“本来就会做的事”,反而忘了这项能力,时间长了会觉得

“我吃饭是大人的事”、“我不吃饭,大人自然会想办法”、“我可以用吃饭来交换我想要的东西”

……


这种心理依赖蔓延到其他事物上,“主动做事”的能力就下降了。



有一次,在亲戚家,看到一个4岁孩子拿着一盒弹珠在玩,突然盒子打翻了,弹珠散落到处跑,那个小孩就哇哇大哭去找妈妈,我问他弹珠掉了怎么不捡起来,他说要找妈妈,妈妈捡,只见妈妈出来后边哄孩子边去捡,并没有跟他说“要自己去捡”,妈妈走后孩子再次把弹珠洒落,再哭着找妈妈时,妈妈不在,小孩也就不管去玩别的了。


后来吃饭时,看到同样逼喂哄喂的情景上演时,我便明白了。


大人不喂饭,他就不吃;大人不用玩具哄喂就拒食;

演变成大人不管,我就不做;大人没有教,我就不自己学。




  • 三、心理暗示,“假厌食”变成“真厌食”


以前看过心理专家讨论过一种现象叫:心因性的躯体化事件


意思如果一个人长期对自己有某种心理暗示,身体也会真的朝那方面发展。


听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中学女生借口自己肚子痛不去上体育课,多次得逞后发展成真实的腹痛,去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病理异常;


很多节食减肥的女生,总是提醒自己不爱吃不能吃,最后发展成“神经性厌食”。


这种心理学认为是心因性的躯体化事件是真实存在并且极有可能发生的。






当一个孩子长期被贴上“不爱吃饭”“挑食厌食”的标签,他也很可能心里默认自己就是个天生不爱吃饭的人。


尤其家长在饭桌上的不断数落和负面情绪,更是在不断让孩子有心理暗示:我就是个吃饭有问题的人。


也许孩子一开始只是没有很好的被引导才变得不爱吃饭,时间长了却有可能变成真正的厌食。


而且大人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的大脑会对二者建立起自然的关联:“吃饭,就是不高兴”,试想谁会愿意去面对不高兴的事呢,当然是避之不及了。






那么,面对一个不爱吃饭的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 首先,改掉一切坏毛病,把吃饭的主动权让给孩子


这个坏毛病包括大量吃零食、喝甜饮料、餐次太多、随时随地喂、吃东西没规律、逼喂哄喂看电视喂等等。


如果从婴儿期就能养成好习惯,定时定点吃饭,大人负责准备丰富的食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给予孩子充分的主动权,不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它当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那么孩子很可能一直保持饿了自然找食物吃的状态,也就没有后来的喂饭难的问题了。


对已经每天都需要逼着喂饭的家庭,想要改变,也必须停止“逼迫”,并帮助孩子改掉那些影响进餐的坏毛病。


比如是否零食吃多了,想想大人自己,某天零食吃多了正餐还有胃口吗?没有胃口的情况下被人逼着吃,是什么感觉?


停止逼迫是第一步。


改变的过程也许并不顺利,也许孩子真的一点都不吃,但你要相信,只要是正常人,排除疾病和药物因素,都有吃饭的需求,短期内吃的少并不会怎么样,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正常吃饭。


停止逼迫,也许他的生物本能会让他很快要求主动吃饭的。




  • 其次,别在孩子面前讨论一切与吃饭相关的话题


不当面数落孩子,也不当着孩子面跟家里其他成员讨论孩子吃饭问题,如果要说,也只能是夸奖。


因为当人在吃饭的时候,消化系统也在努力工作中,而胃的消化跟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常说心情好就胃口大开,生闷气就没胃口,也说明了人的情绪和胃的消化能力是呈正相关的。

如果孩子在吃饭时,大人总是带着负面情绪讨论吃饭问题,孩子就会觉得特别有压力,情绪会不好,自然消化会受影响。


身体在同一时间内能接纳的东西有限,不论是吃的,还是话语,接受到了情绪和压力,就接受不了太多吃的,因为情绪和压力也需要去“消化”和“释放”,就没有太多能量去消化吃的,大人也是如此。





  • 再次,积极改善消化能力


如果孩子消化不良,或者缺锌了,就真的有可能“不逼喂就一点不吃”,因为根本没胃口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