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量”才是衡量一天收获的根本标准

 南山_松柏 2018-04-01


这是周岭的第17篇原创文章



01 阅读带来的学习困境


说到学习,人们头脑里第一个闪现往往是一个人坐在某处潜心读书的画面。确实,阅读是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这个世界上的伟人、牛人们无不是喜欢阅读、爱好阅读的、阅读量大得惊人的,个中例子不胜枚举。


一个人若是某天突然有了成长动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恐怕就是去买书读了。新书拿到手的瞬间,满足感爆棚,好像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些知识,然后跟打了鸡血一样,一本接一本地开读,似乎把这些书读完了自己就会和以前变得不一样。


有时心里会想,成长这事也并不是那么难么,只要坚持阅读、多阅读,跟牛人们一样,一个月一本,一周一本,甚至一天一本,假以时日,自己也能慢慢变成牛人的……这逻辑看上去没毛病!


然而过不了多久,问题就来了。读了一通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改变,并且之前读的内容好像什么都没记住,再翻时就像没读过一样。更糟心的是,哪天要是有干扰没读书,心里就会懊悔自责,哪次看得太慢,好半天才几页,情绪就会焦虑烦躁……阅读慢慢变成了一个负担,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02 “思考”才是成长的关键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把阅读当作成长的标志性手段,简单地把阅读数量和速度与成长等同起来,阅读量成了我们衡量一天学习收获的标准,不知不觉中,掉进了多读、快读的认知陷阱里。


事实上,阅读只是成长的一种形式而已,它相对高效,但不是全部。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思考”才是成长的关键。因为,几乎所有的刻意行动都指向这两个字:“思考


  • 阅读,表面上是看书,实际上是大脑努力将作者的意图和自身的知识进行联结;

  • 写作,表面上是码字,实际上是大脑在尽力梳理思考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 实践,表面上是行动,实际上是大脑在认真地思考实操与假设之间的区别;

  • 交谈,表面上是聊天,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思想、认知在相互碰撞、摩擦;

    ……


一切的刻意行动,抛开形式,本质上都在磨炼思考力、提升认知能力,所谓的成长就是就是思考力和认知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罢了。从这个角度望去,一切行动都变简单了——凡是能促进思考、深度思考的事情都是有效的成长


  • 书读得少、读得慢,又怎样?只要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考是有密度和深度的,能把仅有的信息牢牢地“缝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那就足够了!若是遇到关键信息,一页纸甚至是几百个字,花上两三个小时去研究它也是值得的,一味求快、求量而做不到深入思考,反而低效。


  • 有干扰没时间读书,又怎样?只要在其它事件中保持了高效思考,即便没有读书,这一天也是有收获的,因为思考没有中断,成长一直在线,所以根本无需焦虑!有些人很少读书,但他们却有很强的认知力和行动力,因为他们通过社交同样可以获得深度思考能力,甚至这些能力根本无法通过单一的阅读来获取。


有了这个标尺,就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低水平的勤奋和学习焦虑。时刻反问自己今天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会使我们对所处的每一件事保持开放和敏感,从关注的焦点从行动的形式和数量转移到思考的密度和质量上来,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变化。


由此,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人们都不提倡把注意力和时间花到娱乐消遣上,刷新闻、看博客、玩游戏、追美剧……不是因为这些活动浪费时间,而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动脑筋,它真正消耗的是我们的思考力和成长的可能性


经常使用这把标尺,还会使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事物的表面直达本质。



03 “改变”才是成长的根本


思考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挖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考,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行动,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是成长的基本规律和逻辑,由此,我们可以制作出这样一个关系模型。



成长(改变量)位于球体的中心,它们处于底层,由里至外,依次是行动量、思考量和学习量。越靠近底层,它们的变化量越小,越靠近表层,它们的变化量越大。底层一点点的变化,就需要表层付出大量的努力,可见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的成长也只能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通过表层的大量学习,进入第二层的深入思考,然后进入第三层的持续行动,最后获得扎扎实实的改变。如果不盯着底层规律和目标动,就很有可能使自己迷失在表面的学习层,消耗在大量的学习活动当中而无法深入下去,这就是造成低水平勤奋的原因


由于成长的方向必须由球面向球心方向深入,因此聚焦精力、挖掘深度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表层追求“全而广”是不明智的选择,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情,然后充分思考、扎实行动、悄然改变,这才是效率最高的成长。


那为什么不直接把“改变量”作为一天收获的根本标准呢?因为单位不匹配。按照它们的量变规律,比较合理的对应关系应该是:


  • 学习量——实时;

  • 思考量——每天;

  • 行动量——每周;

  • 改变量——每月。


如果以天为单位来衡量“改变量”,由于变化太小,没有意义。而此前我们每天盯着表层的学习量来评估自己的收获,这个标尺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会经常掉到坑里。匹配原则再次发挥了作用。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调整焦点,用一个最简单的提问来迎接新的一天:


今天,我思考了吗?

关注“清脑”

共同开启心智,探索成长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