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对联创作态度

 杏坛归客 2018-04-01

    我是2010年三月开始从事对联写作的,直到现在正好八年时间了。在这八年里,我几乎每天在写对联、思考对联。 八年来我在对联的创作与思考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古人云:文无定法,大体需有。我的对联作品,肯定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普遍的一些原则还是有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坚持细节雕刻精品
    对联是传统的国粹文学之一,是只有汉语言文字才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哲学源泉是中国古代的阴阳二元论,表现为,无论写在纸上,还是悬挂于建筑物上,都是分为上下联(个别类别的联还有横批);它的文化源泉是中国的桃符文化;它的文学源泉是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从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创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副春联以来,对联以独立的文学体裁得以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主要特征就是对仗。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是综合对联一千多年的作品特征,高度概括形成的关于对联创作的格律的基本规则,它将对联的基本特征总结为声律协调与词语对仗,具体表现为六个规则:这就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平仄对立、节律对拍、形对意联。这六点可以说是对联的六个必须,另外,对联还有五个禁忌,这就是: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忌不规则重字、忌合掌。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以上六点基本规则、避免以上五个忌讳的两行文字,才可以说是一副合格的对联。当然,这两行字,理论上没有字数限定,你比如,许多人知道的清代楹联大家孙髯翁给昆明滇池大观楼题写的对联,一共有180字,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事实上,这根本不算最长的联,最长的对联是被誉为联圣的清末四川江津人钟云舫撰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楼联》,全联一共1612字。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对联的格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不排除,古今以来流传的一些对联,并不十分严格,但是历史上许多经典对联的格律是非常严谨的,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正因如此,我从一开始学习对联创作,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严格遵守对联的格律。我多次和联友们说:你可以不认可我的对联的立意,但是在形式上我的原则是不让你挑剔。我有一个对联培训班,我经常告诫我的学员,联律上:差不多就是差的多!
    举一个例子,比如对联的句脚安排,目前联界公认的格式有两种,一是朱氏格规则,它的特点是无论一副对联有多少个分句,上联的最后分句的尾字是仄声,其余分句的尾字都是平声字;二是马蹄韵,它的特点是,无论多少个分句,上联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字,中间分句的尾字要做到平仄的两两交替,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能出现连续三个平声收尾或三个仄声收尾。这几年,我写的100字以上的联有不少,300字以上的联也有好几副,在句脚的平仄安排上,我全部依据的是马蹄韵,一点也不含糊。
    为何要这样严格,我这里不多谈道理,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14年河南三门峡市举办了一次“国土杯”全国征联大赛,我有幸被聘为评委,参与了评选的全过程,在最终决定一等奖的作品时,有两副作品评委难以取舍,因为立意都非常好,但是按照名额,只能取一副,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严谨上卡,其中的一副因为一个词语结构不太工被屈居二等奖。最后我在综评时谈到这件事,被卡下来的那副联的作者,在大赛揭晓后看了,丝毫没有怨言。

      

        第二:始终坚持以情动人

    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之一,这在当今时代已经是共识。既然对联是文学,那么,对联中就应该体现中国文学作品的传统理念之一: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我多次对我的学员说,你的对联,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如何打动读者呢?古人有句话,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在写对联中,始终注重情感因素的发掘。比如说,我经常写练笔联,写什么当然是自己决定的,我选择的练笔题材,大都是令我动之以情的。
    表现之一是,我的老家是一个很小的山村,可以说很落后,但是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给了我生命以影响,所以,我每次回老家以后,我都会写一副或几副对联,这些对联,不少人看了说,打动我了。比如,2013年三八节之日,我在县城写了这样一副联,题目是:三八节思母,内容是
    举目呼莺捎个话;
    入帘替我叫声妈。
    再比如,2014年春天,我回到老家,给童年时曾经居住的一孔窑洞写了这样一副联:
    夜月点灯,有记忆敲门,未曾寂寞;
    家风扫炕,与光阴拉话,依旧温馨。
    这两副对联,我发到论坛与群里后,许多联友看了说:看的我眼睛湿润了。
    表现之二是:我面对许多重大题材,我不喜欢高大上的语言,我追求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比如:2016年女飞行员余旭以身殉职以后,联界的人纷纷给余旭写挽联,我也不例外,一共写了三副挽联,总体就是追求在挽中寄托情感,其中的一副,特别催人泪下,这副挽联是这样的:
    两英雄重宇高飞,合力巡天,向上向前曾结伴;
    四姊妹一人早走,从今整队,数来数去已成单。
    再比如,去年,江苏省盲人联家蒋东勇被评为中国好人之后,联界也掀起了一股提写贺联热潮,我题的贺联是:
    题“中国好人”蒋东永
    这个名难得,论法论联,每思古哲今贤,初心未愧江南地;
    那条犬不离,伴风伴雨,通晓平声仄韵,忠字常留月上轩。
    说明一下,蒋东永,1972年生,号月上轩主人,江苏无锡人,曾从事检察工作,为国家二级检察官,后因病双目失明,潜心对联创作与义务普及联律事业,为国内著名联家,荣获第二届“梁章钜奖”提名奖,一只导盲犬相依相伴,近日被入选“中国好人榜”。
    这副联发出去后,江苏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汤洁女士对我说:张老师,在众多贺联中,你的这副联打动我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例子不需用多举了,我的体会是,人都是感情动物,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蕴含着情感因素,挖掘这些因素,并以此题联,是写对联与其他文章应该时候培养的一种态度与习惯。有些题材,一味追求高大上,极尽所能地去给以高度评价,反而达不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第三:始终坚持远离趋同思维
    对联,无疑是一种文学体裁,文学创作,无疑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活动,从立意到遣词、布局,无不是作者思维活动的体现。说的通俗一点,思维就是一个人考虑事情的方式。
    人类的思维,以求同思维为主要特征,比如,你看到大家都抬头看天,肯定也会去抬头看天,其心理就是“你怎么、我也怎么”,在文学创作中,求同思维是创新的最大绊脚石。相别于求同思维,就是求异思维,也就是发散思维,特点是:你怎么,我偏不怎么。
    开句玩笑话,我写对联,喜欢与别人作对,特点也是:你写么,我偏不怎么。比如,写国土资源保护题材的联,我不会用“红线”这个词,写三八节的联,我肯定不会用“半边天”,原因很简单,用这些词语的人太多了,读者读这些词,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就比如写狗年的春联,不但大家不约而同地用“犬”代替狗,这一点趋同的实在令人惊讶,而且“犬印梅花”四字几乎是所向披靡。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狗的最大特征就是“忠” ,但是在我看到的狗年春联中,体现“忠”意的春联非常罕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难道与趋同思维无关吗?于是,我给狗年写的春联是:
    晓慕鸡声常秉德;
    春留犬印好思忠。
    在努力做到与众不同的同时,我还努力做到与己不同。比如说,近几年,每到清明节,我都是题写一副联,在角度上我努力做到今年的与去年的不同,再有,去年夏天,我曾为二十四番花信写了一个系列联,也是努力做到与己不同,表现在: 这个系列联一共有二十四副对联,对句式我也是提前有了打算的,这个打算就是——要写二十四副联,句式不统一,全部作品出来后会很杂乱,但是句式完全统一了,又会觉得很死板、很刻意,因此我决定采用同中有异的句式——因为二十四个花涉及八个季节,所以我决定,每个季节的三个花,句式一样,八个季节的句式一个也不重复,同时,我还决定,所有的联都是短联。这样就形成了这个系列的47、45、46、74、64、54、44、533八种句式。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句式的死板,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挑战——一个季节的三个花,句式一样,因此构思立意就不能随心所欲。

 第四:始终坚持练笔
    关于这一点,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去练笔。从2010年三月开始,我几乎每天都要写联,即便是除夕和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这几年来,我一天写十多副对联的事并不少见,所以虽然我写对联仅有八年的时间,但是自己目前保存的对联作品已经达到7000多副。从自己的这些对联中寻找得失,无疑也是提高自己创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曾经有不少联友问我,如何提高对联创作水平,我是这样回答的:没有人会告诉你写对联的秘诀的,对联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祖传秘方。只有不断去写,你的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我也从来不相信所谓的什么速成法的培训。
    不断练笔,会提高自己的遣词造句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练笔,不光指的是我练笔写对联,我这里说的是,我经常联系写一些别的体裁的文章,比如散文、诗词、论文、秧歌、故事等等。 因为我相信,如果连一篇起码的工作总结也写不好、如果连一篇三五百字的像样的散文也写不好、如果不会写简短的对联赏析,很难想象自己的创作对联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做到随心所欲。 
    曾有不少初学写联的人说,他也想练笔,就是觉得没素材可写,我告诉他,这正是练笔太少的缘故,天下没有不可入联的词语、天下没有不可入联的事物,只要你多写,素材才会越来越多。这是永恒的法则。
    与其说我上面说的是我创作对联的方法,不如说这是我创作对联的态度,我从一开始就把对联当做一种文学体裁去看待,所以我认为从事其他文学体裁创作,这几个态度同样适用。

    

附: 

 题二十四番花信风
1、小寒三候花
梅花
敢傲寒天,花发一枝香已远;
虽为疏影,雪飞六出骨弥坚。

山茶
一抹开来,山里风酥传物语;
三冬逸出,树边韵满溢茶香。

水仙
水色清嘉,花嫩尤涵仙气度;
仙姿窈窕,韵新不逊水灵魂。

2、大寒三候花
瑞香
修得一缘,山中圆梦树;

睡香千里,石上出家僧。
注释: 瑞香花,又称睡香、蓬莱紫、风流树、毛瑞香、千里香、山梦花。
宋《清异录》载:“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

兰花
香似美人,频使画家嗅;
节如君子,直教诗客吟。

山矾
逸出嫩香,不待山风送;
飞来清韵,未输雪瓣新。


3、立春三候花
迎春
黄蕊俏春,赶早尤能拔萃;
红楼寄梦,作诗亦且猜谜。

樱桃
最是多娇,走入大师名画;
须知耐看,比如小嘴女孩。
注释:《樱桃》是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

望春
眺望春天,脸在风中巧笑;
蕴涵美感,香从野外徐来。

4、雨水三候花
菜花
雨浥初春菜圃多,民思素德;
水滋厚土花姿俏,味溢嫩香。

杏花
尚书寻趣好闲吟,未嫌其闹;
居士进村曾借问,欲得此香。

李花
春来独自显芳容,纷呈嫩白;
花放相偕飞浅韵,快递纯清。

5、惊蛰三候花
桃花
诗经颂以夭夭,传其古意;
少女钟于灼灼,予我羞腮。

棣棠
妆其浅绿春衣,雅成花韵;
着此深黄特色,尊似帝袍。

蔷薇
浓花密叶葳蕤,相偕得趣;
戏蝶娇莺顾盼,一并生姿。

6、春分三候花
海棠
是花族贵妃,惹人青眼;
得坡翁高烛,照此红妆。
注释:苏东波《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梨花
先花后叶枝,并非争宠;
淡韵清香树,最适咏春。

木兰
野外立佳人,柔姿入眼;
诗中腾浩气,壮士从军。

7、清明三候花
桐花
但是花开,枝头有凤;
适逢过节,陌上寄情。
注释:桐花凤,一种鸟名,因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

麦花
一抹开来,田家盼食;
五风沐后,麦地滋香。
注释:五风,五方之风。

柳花
淡淡花中,莺声恰恰;
青青岸上,燕剪依依。

8、谷雨三候花
牡丹
山谷辟家园,画者图,诗者韵;
古人封别号,鹿之韭,鼠之姑。
牡丹,别号鹿韭、鼠姑。

荼靡
皈佛结禅缘,因除恶,而脱俗;
有人传酒令,若饮樽,即知香。
注释:
1、佛典中也说它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
2、古人以荼靡花传酒令,花落到谁的杯里,谁就要把酒饮干。

楝花
丝丝谷雨飞,为送春,传信语;
簌簌山风起,因步韵,寄诗情。
注释:二十四番花信以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楝花开罢,绿肥红瘦的夏天就来了。 


 张兴贵

 

 公众号名称:江苏省楹联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