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明明缺人,为何诸葛亮还非杀马谡不可?其实全是马谡咎由自取

 恶猪王520 2018-04-01

蜀汉后期,明明将领不足,为何诸葛亮还非杀马谡不可?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一切都是马谡咎由自取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以致于很多人都把这当成了史实,其实在《三国志》中,关于马谡的结局,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说的是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

而《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却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意思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而基于此种说法,民间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传说,比如在姜维传的设定中,马谡潜逃后改名宁随,并在诸葛亮病逝后重新为蜀汉效力。

以上三种说法都出自《三国志》的原作者陈寿。同一个作者、同一部史书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载出现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史书中确实为之罕见。

不过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能够解释这一疑云的观点。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而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基于以上证据,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马谡在街亭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后惨败而归,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深知兵败的严重性,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畏罪潜逃。后来马谡被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其死刑,但还没来得及执行,马谡就病死在狱中了。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这种观点可以将《三国志》中三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而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斩了马谡的原因也很简单了。

马谡确有才华,诸葛亮也很看好马谡,而且确实也想培养马谡成为蜀军的核心成员甚至成为继自己之后蜀国的股肱力量,所以才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以此提升马谡的资历。但是,马谡却因为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而且还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是战场抗命致败的,按照军法,马谡当不当死?败了还不算完,还丢下烂摊子畏罪潜逃了,马谡当不当死?

马谡不止一次犯了必死之罪,如果还不杀他,军法何在?何以服众?此罪可免,何罪不可免?可以说马谡被杀之死,完全是其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再者,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也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而马谡死后,诸葛亮不仅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还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可以说诸葛亮已经仁至义尽,把能做的都做了,还要他怎样?



长按关注我  周秦汉唐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