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布币的形制与名称来源

 闻道山人 2018-04-01

作者:徐成



  来稿请附百字以内作者简介和近照一张,稿件请使用Word文档格式附件发送,注明联系方法,方便我们和您联系。


— 作者简介 —

徐成





徐成,号观乐斋主,1973年生于扬州,后于南京读书、就业、成家。自幼受淮左文化熏陶,好史、地,喜酒嗜茶,数年前迷上古泉而不自拔。曾胡拟一联以示己趣:寻酒问茶,九万里周行向来痴;阅史赏泉,五千年纵横从此醉。愿与同好共享交流、学习之乐。



先秦布币的形制与名称来源

徐成 | 文


西周以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我国早期金属铸币的形制呈现出多姿多彩之态,并逐渐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铜贝四大体系。除了铜贝仿制于海贝之外,布币、刀币、圜钱均由生产用具发展而来。



约在春秋中期前后,周王畿和三晋等地出现了一种铲状的金属铸币,后世通称为“布币”。就基本形制而言,早期布币可分为耸肩尖足空首布和平/斜肩弧足空首布两大类(原始空首布可看作是弧足空首布的初始阶段)(如图1)。布币究竟取象于何种生产用具,目前学界对此观点不一。或认为起源于“镈” [1]或认为起源于“钱”,或认为弧足空首布起源于“钱” [2]、尖足空首布则起源于“耒” [3],或笼统地认为起源于“钱镈” [4]。而本文认为,无论是尖足布还是弧足布,追根溯源,其形均来源于早期农具“耒耜”。



图1-1:中型耸肩空首布“甘丹”

华夏古泉网  2015-09-09

成交价格:  RMB 92880



图1-2:平肩空首布“少曲市西”

华夏古泉网  2013-03-26

成交价格:  RMB 236250



当原始农业出现后,先民们在垦荒和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农具。《周易·系辞》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耒,揉木为耜。”最初的耒就是尖木棒,用来戳地点种,后来在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用脚踩踏(如图2)。再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以增加耕种效率(如图3)。耜是在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在木柄下端装上若铲状的耜冠。耜冠有木制的,也有骨制的(如图4)。当然,以耜冠一条边替代木耒两个点,其翻土效率自是更为提高。

图2:现代门巴族木耒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华书局  2014年  第4页。



图3: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

“神农氏持耒耕种图”



图4: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

张舜徽《中国文明的历程》

中华书局   2011年   第3页


由于耒耜是重要的农具,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在农耕区也自然成为了一种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实物货币,并进而以耒耜为器型母本,出现了双尖/铲状金属铸币,即后世所言的布币。具体来说,尖足空首布是由农具“双尖木耒”演变而来,而弧足空首布是由农具“耜”演变而来,而所谓“空首”,是指其上部有中空的銎,这是农具插柄的印迹留存。

至于学界大多认为布币取象于农具“钱”的观点,则与“耒耜说”并无实质性冲突,因为“钱”是“耒耜”的再一步发展升级。也就是说,作为农具,耒、耜、钱是一脉发展的,且三者之间有着一段很长的并行时期。

由于木制或骨制耜冠在耕种中易于折断或磨损,因此当金属工具出现后,耜冠的材质便逐渐变为了铜或铁。《管子·海王》云:“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小学大家张舜微先生对此解释道:耒、耜、铫同为刺土之具,耒为手耕曲木,耒端附加硬木或骨为耜,耒端附加金属则为铫 [5]

铫又与钱互训,《说文·金部》云:“钱,铫也,古田器,从金,㦮声。”从出土实物看,耜冠若铲状,而钱(铫)的形状也与铲同。王祯《农政全书·农器》载:“钱,铫也……兹度其制,似锹非锹,殆与铲同。《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铲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划地除草。此铲之使用,即与钱同。”书中所绘“钱”之图谱,便呈铲状(如图5),可见在古人看来,钱、铫、铲实为一物。

图5:钱 

(元)王祯《农政全书》

卷二十二《农器·图谱》


同样,作为重要农具的钱,在早期阶段必定是最常见的实物货币之一,继而也自然成了铲状金属铸币——布币的金属器母本。正因为此,我国很早就把货币称为钱。如《国语·周语》载:“(周)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韦昭注:“钱者,金币之名,所以贸买物、通财用者也”。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直至今日,钱依旧是货币的专用名称。

那么为什么铲状币被称作布币?过去学界大都认为,布币是由农具“镈”演变而来。《诗·周颂·臣工》载:“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因钱镈连用,所以人们就认为镈与钱相同,也是一种铲状农具。 [6]而“布”为“镈”的同声假借字,故而这种铲状币就被称作了布币。但有学者早就指出:从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来看,镈是一种类似于锄头的农具,其造型与用法都不同于钱,因此布币并非是由镈演变而来。[7]

耕地播种之后,不久便会出苗,出苗后必须要勤除苗间杂草,才能有利于苗的生长和繁殖。这种除去苗间杂草的工作称为“耨”,其除草工具亦称“耨”,或写作“鎒”。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云:“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鉏即锄,鉏耨连用,说明二者类似。《农政全书·农器》又云:“镈,耨别名也。”可见镈就是一种除去苗间杂草的锄类用具(如图6)。在田间使用时,“钱”的发力方向是向前向下,而“镈”的发力方向是向后向下,二者区别显而易见。

 

因为布币来源于农具,布币的时代越早,它的形制就越接近于实用器母本。从实物来看,原始布币的形制更接近于耒耜或钱,而不同于镈。

图6:镈 

(元)王祯《农政全书》

卷二十二《农器·图谱》


先秦的铲形铸币之所以被称为“布币”,有学者认为,源于东汉晚期郑玄对《周礼》《礼记》等先秦典籍中“布”的误注。在先秦典籍中,常见含有货币之意的“布”的记载,如 《周礼·天官家宰》载:“外府掌邦布之出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郑玄注曰:“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王莽改货而异作,泉布多至十品,今存于民间多者,有货布、大泉、货泉。货布长二寸五分,广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支长八分,其右文曰‘货’,左文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

郑玄认为,“布”就是“泉”,两者均为铸币。他以王莽所铸的泉、布为例证,并详细描绘了货布的形制,是为了说明先秦“布”的形状。但郑玄释读有误,先秦典籍中的“布”指的是布帛,而非铸币。因为织物布在先秦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普遍的价值认同,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用作交换中介,并成了赋税用语。

郑玄的误注源于对王莽所铸“布币”的误解。王莽自我作古,在铸造部分货币时借用了先秦货币“钱”的形状和“布”的名字,如“六泉十布”中的十布以及货布等等(如图7)。这些铲状并有“布”字面文的货币,使郑玄误认为先秦的铲状币就是先秦典籍中的“布”,而郑玄对《周礼》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又被后人普遍遵信,因此,先秦铲状币被称作布币的说法在后世便有了广泛影响。 [8]

图7:莽布一整套10枚

华夏古泉网  2015-03-12

成交价格:  RMB 410400


应该说,这一观点虽然含有推测的成分,但却很合理且极有见地。不过其间也有一个小的细节难以解释:那就是如果王莽托古将铲形币命名为“布”,那为什么又会铸行圆形方孔的“布泉”(如图8)?亦或是“布”“泉”二字连用,仅是表达货币之意?先秦布币究竟为何被称作“布币”,依旧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图8:布泉2枚

华夏古泉网  2015-09-20

成交价格:  RMB 410


[1] 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7年,第27页。


[2] 蔡运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中国钱币论文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第98-120页。


[3] 白秦川:《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来说》,《中国钱币》1989年第1期。


[4] 戴志强、戴越:《从钱镈到空首布》,《中国钱币》2014年第1期。


[5] 张舜徽:《中国文明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页。


[6] 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第113页


[7] 参见蔡运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中国钱币论文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第98-120页。


[8] 参见艾俊川、周卫荣:《布、布币与早期货币新论》,《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39-5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