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朔黄铁路机车乘务员超劳分析及应对措施

 GXF360 2018-04-01

朔黄铁路机车乘务员超劳分析及应对措施

王靖华

(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机辆分公司,河北 肃宁 062350)

摘 要:机车乘务员超劳作为高度危险源,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介绍超劳的概念和危害,分析朔黄铁路机车乘务员超劳的现状,提出机车乘务员超劳具有长期性、必然性和多发性等特点。通过具体统计数据,分析朔黄铁路机车乘务员超劳的主要原因,结合朔黄铁路现状,提出减少超劳现象发生的应对措施,以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性。

关键词:朔黄铁路;机车乘务员;超劳;机车交路;天窗

0 引言

机车乘务员是铁路运输原动力的直接操纵员和现场控制第一人,也是能否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屏障。目前在整个铁路系统,由于机车交路设置、机车乘务员培养周期和人数等原因,机车乘务员超劳现象在各机务段普遍存在,个别机务段机车乘务员的月工作时间达300 h左右,超劳收入占工资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50%。对于超劳现象,机务段以增加超劳费作为应对手段,而部分机车乘务员为了增加收入,自愿超劳工作,使超劳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如何防止因超劳造成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运输生产安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超劳概念及危害

1.1 概念

机车乘务员超劳分为月超劳和趟超劳,《铁路机车运用管理规程》[1]规定,机车乘务员月劳动时间不得超过166.7 h,超过该标准时间称为月超劳。客运列车机车乘务员一次连续工作时间(包括出退勤时间)不得超过8 h,货物列车机车乘务员一次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 h,超过该标准时间则为趟超劳[1]

1.2 危害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机车乘务员在操纵机车过程中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观察线路、接触网、信号、行人、车辆等各种现场设备情况,一旦超劳,极易发生行车及人身安全事故。例如,1991年3月28日13:20,陇海线1709次货物列车从郑州北站始发,由于前方车站接车不畅,直至次日2:40才从白马寺站通过,机车乘务员超劳2 h 20 min。列车进入区间后,司机和副司机先后进入睡眠状态,在前方信号显示红灯的情况下冒进了疏解区下行进站信号机。1996年9月2日13:47,大秦线2258次货物列车由于机车乘务组人员超劳,机车上的3名乘务员全部睡着,列车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向前行驶了约7 km,因线路转入上坡道而自然停车,2 min后列车开始整列向后溜逸,在大秦线御河大桥上与后续的3856次列车相撞,引发了重大行车事故。

此外,由于机车乘务员超劳工作极易发生违章、违纪现象,甚至行车事故,为此机车乘务员可能会被经济考核、撤职或解除劳动合同,给其个人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 朔黄铁路机车乘务员超劳现状及特点

2.1 超劳现状

朔黄铁路2015年6、7、8月机车乘务员具体超劳情况见图1—图9(其中西线指朔黄铁路神池南—肃宁北交路,东线指朔黄铁路肃宁北—黄骅港交路)。由图1—图9可知,朔黄铁路6、7、8三个月内(其中8月为1—17日),单日退勤机车乘务员中,超劳概率(超劳概率=每日退勤超劳机车乘务组数量÷每日退勤机车乘务组总数×100%)最高达51.8%(神朔线故障),单趟超劳时间最长达13 h(天窗及调车),并且超劳每日均有发生,超劳形势仍较为严峻。

2.2 超劳特点

随着朔黄铁路运量的逐年递增,沿线车站的装、卸作业增多,加之黄骅港等待翻车、车辆清扫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存在重运输、轻超劳的思想,机车乘务员超劳呈现长期性、必然性和多发性。

(1)长期性。自朔黄铁路正式运营以来,机车乘务员超劳问题一直存在,至目前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超劳问题仍将继续存在。

图1 6月每日超劳机车乘务组统计

图2 6月每日超劳概率统计

图3 6月每日超劳时间统计

(2)必然性。朔黄铁路的机车运转制度为肩回运转制与循环运转制[2]相结合,在正常情况下,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时间为9 h左右,如遇到天窗、中间站调车等情况,超劳就成为必然。

图4 7月每日超劳机车乘务组统计

图5 7月每日超劳概率统计

图6 7月每日超劳时间统计

(3)多发性。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机车乘务员的超劳概率为20%~30%,甚至在特殊情况时可达50%左右,说明机车乘务员超劳处于多发状态。

2.3 超劳与运输安全的相关性

机车乘务员超劳问题已对朔黄铁路运输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在统计日期内,仅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机辆分公司自管机车乘务员发生的严重问题就多达31件,其中:6月,调车作业超速2件,监控记录装置产生紧急制动停车造成严重安全隐患2件,机车未断开主断路器造成带电过分相导致接触网分相绝缘器烧损2件;7月,机车乘务员打盹睡觉9件,达到铁路机务专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严重安全隐患2件,总风压力低2件,运行中达到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限制速度1件;8月,机车乘务员打盹睡觉2件,达到铁路机务专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严重安全隐患2件,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错误输入2件,运行中达到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限制速度3件。从机车乘务员违章后被考核的金额来看,6月被考核33 360元,7月被考核38 790元,8月被考核35 130元,月均考核35 760元。在该统计时期内,机车乘务员打盹睡觉、达到铁路机务专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严重安全隐患的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运输生产安全。

3 原因分析

通过朔黄铁路历史数据分析可知,由于天窗原因造成朔黄铁路超劳的现象比较突出。但在天窗期间,超劳机车乘务员可以在机车内就地调休,劳动强度能够得到一定缓解。而非天窗原因造成的超劳,机车乘务员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虽然超劳数量较天窗期间有所下降,但其危害更大,后果更严重。造成超劳的非天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图7 8月1—17日超劳机车乘务组统计

图8 8月1—17日超劳概率统计

图9 8月1—17日超劳时间统计

(1)机车交路安排不当或遇到沿线作业(区间停车待避、增加调车作业等)。调度员未严格按照机车乘务员超劳相关规定安排交路,例如,机车乘务员接班后开行单机,在多站进行调车作业,增加了机车乘务员中间站作业时间;沿线装车点、电厂增加,使始发站开行单机增加,途中甩车、挂车、调车作业增加,在实际情况中这种超劳普遍存在。

(2)叫班过早、乘务员不能及时接班等增加机车乘务员辅助作业时间。例如,肃宁北站接到黎民居或安国站列车通过通知后,就立即叫班,如遇列车因特殊原因在中间站扣车或机车从上行线转至下行线时,机车乘务员出勤到达站场后,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接班,然后再经过一系列接班整备工作,会耽误较长时间,造成运行到终点站后机车乘务员超劳。

朔黄铁路在神池南站连接大秦线、神朔线和煤专线,列车到达神池南站后,技术作业时间较长,同时咽喉道岔线路繁忙,在接到车站要车计划后,一旦未及时与编组站作业人员联系,了解列车技术作业进度及前行列车运行情况,就会出现机车不能及时出库或挂车后不能及时发车的情况,延长了机车乘务员整体作业时间,造成超劳。

(3)终点站接车不畅。朔黄铁路机车交路至今已调整数次,但随着运量增加,港口翻车机效率及储存空间有限、神朔线接空车不畅等因素均影响黄骅港或下行神池南站接车效率,导致列车经常限开,增加列车途停时间,造成机车乘务员超劳。

(4)非正常行车、线路不畅。非正常行车事故造成机车乘务员超劳次数相对较少,港口翻车机故障维修、气候恶劣不能及时接发车等因素造成超劳的情况相对较多。

(5)综合因素。超劳由多种因素造成,例如天窗时间极易造成超劳情况发生,此时如果出现接车不畅、调车作业等,超劳问题就更为凸显;同时,各部门配合不紧密也极易造成机车乘务员超劳。

4 应对措施

4.1 提升超劳危害意识

一方面,要增强对机车乘务员超劳危害性的认识。机车调度人员应在保证机车供应及机车乘务员劳动时间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合理下达列车、机车计划,科学组织机车运用,最大限度减少机车乘务员超劳。另一方面,应认真了解机车乘务员的作业环境和情况,接到超劳报告后,应认真分析超劳原因,优化不合理的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法,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努力减少超劳问题发生。

4.2 建立公司级超劳考核、有效联系及预警机制

建立涵盖人员出勤、机车出库、发车、运行、到达和机车入库等环节的超劳考核制度,避免因不规范作业而降低工作效率。加强每月超劳数据及原因对比分析,查找规律,制定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及个人,给予相应考核处理。

调度长在接到机车乘务员超劳汇报后,应第一时间与机车调度员或调度所值班人员进行联系,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及时有效地解决超劳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与编组站联系,及时了解所叫列车的编组进度,主动采取措施,努力压缩机车乘务员从叫班到发车的时间间隔,减少非乘务劳动时间。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确认机车车辆位置及运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掌握叫班时间,积极预防机车乘务员出勤后在车站长时间的“人等车”现象。

根据图定[3]时间,预计超劳0~3 h(包含3 h)调度所发出蓝色警报;超劳3~6 h(包含6 h)发出黄色警报;超劳6~9 h(包含9 h)发出橙色警报;超劳9 h(不包含9 h)以上发出红色警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机车调度员可密切关注机车乘务员超劳状态,并根据超劳警报级别,合理安排机车乘务员交路及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例如,蓝色警报,机车乘务员可以维持运行;黄色警报,调度员应重点关注,及时开行;橙色警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机车乘务员前方站停车休息;红色警报,立即安排机车乘务员前方站换班。

4.3 确保换班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机车乘务员严重超劳会给运输生产安全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若达到换班条件,能够第一时间在车站给予换班,则可从源头遏制由于超劳造成的行车问题。目前,在肃宁北及附近车站做到了机车乘务员及时换班,但在运行途中机车乘务员发生超劳时,具体的解决措施尚未明确。

4.4 重新设置部分交路

中间站调车作业是造成超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朔黄铁路未设置专门调车交路,大部分调车作业由本务机车负责,极易造成机车乘务员超劳,应因地制宜设置部分调车交路,合理安排调车作业,以减少机车乘务员超劳。

4.5 合理安排天窗

目前朔黄铁路所有天窗均为垂直天窗[3],在天窗期间,全线停电。天窗极易造成超劳,加之在天窗期间还存在提前扣车和推迟发车的情况,就更容易造成超劳。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对现有的天窗模式进行调整,根据施工安排,对天窗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研究,探索V型天窗、综合天窗、同步天窗的推广应用[4]

4.6 加强科技手段应用

随着铁路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应用科技手段解决部分超劳问题。

(1)自动出、退勤机。机车乘务员目前出、退勤存在排队现象,出、退勤值班员还是原始的手动发放和审核报单,客观上增加了劳动时间。建议推广使用自动出、退勤机器。同时,使其可调用调度室的CTC数据,自动追踪机车位置,精确叫班,从而减少机车乘务员的辅助作业时间。

(2)平操系统。目前朔黄铁路平操系统已经在部分机车投入运用,对其操纵曲线还需不断进行优化,从而为机车乘务员提供精准的操纵依据,提高运行速度,压缩运行时分。

(3)调车作业辅助设备。机车乘务员在转场、转线调车作业时,需逐一确认信号、道岔,遇到弯道、天气不良等情况时,瞭望困难,为保证安全,必然降低运行速度,降低了作业效率,增加了劳动时间。目前我国已开展调车作业辅助设备的研究和推广,甚至调车机无人驾驶技术也开始使用,根据需要,可引进此类设备,压缩劳动时间。

(4)虹膜设备。目前部分联运单位机车使用了虹膜设备,在机车乘务员精神不振、打盹睡觉时,会启动报警,并将数据自动发送至管理部门。虹膜设备是机车乘务员超劳后的又一道防线,在超劳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时,引入虹膜设备,可适时监控机车乘务员的精神状态,发挥保证安全的目的。

5 结束语

机车乘务员超劳问题一直是影响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铁路运输每个作业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超劳现象发生。因此,解决超劳问题需从“人、机、环、管”等方面建立防止超劳的综合管理制度,需多部门、多专业从思想上重视超劳的危害,从行动上努力解决超劳问题,才能不断减少超劳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路机车运用管理规程[M]. 北 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2]杨浩. 铁路运输组织学[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1.

[3]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列车基本运行图资料[R]. 肃宁,2015.

[4]王风,何宇强,张进川. 新的经济形势下朔黄铁路 运输组织优化[J]. 中国铁路,2016(5):28-31.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Overworking of Locomotive Crew of Shuohuang Railway

WANG Jinghua
(Locomotive and Car Branch Company,Shuohuang Railway Development Co Ltd,Suning Hebei 062350,China)

Abstract:The overworking issue of locomotive crew is a high degree safety risk which has signi fi cant impact on railway safe 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dangers of overworking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overworking of Shuohuang’s locomotive crew, and points out that overworking is a permanent, inevitable and commonly seen issue. The main causes for Shuohuang’s locomotive crew overworking are defined with real statistics. Then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overworking and increase the safety of railway operation.

Keywords:Shuohuang Railway;locomotive crew;overworking;locomotive routing;window

中图分类号:U26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17)12-0055-06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17.12.055

作者简介:王靖华(1981—),男,工程师,本科。 E-mail:946924952@qq.com

责任编辑 李凤玲

收稿日期 2017-03-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