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

 渺目僧 2018-04-01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为汉明帝时期,「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证据更充分,三国以来即被流传。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悠久,各个朝代的文化不同,佛像造型、服饰、雕刻艺术也随之而千姿百态。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尽管同样是表现佛、菩萨等宗教形象,但人文内容却并不相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所差异。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魏晋南北时期佛教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就是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显示的是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是集中地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是魏晋以来这个阶段所追求和向往的美的标准。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像。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其特点有四个方面: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1、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面相方圆,略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2、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西晋末年)或是莲瓣形(北魏时期)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3、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4、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到了北齐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了,五官线条日渐柔和,头部肉髻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虽然脸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身材还是非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代人喜欢的“倒三角”体型,而是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因为造像上身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从侧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这一时期佛造像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身材粗壮,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飘逸的动态美。此时的佛造像头顶肉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到了唐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佛像的造型风格,在唐代佛像中明显的变化。北魏佛像的秀骨清朗,婉雅俊秀的风格,在唐代佛像中明显的消退,代之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他们身躯高大而且面容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动人。这也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人对此应该印象深刻,因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佛像的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这也是当时特有的。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到了宋代,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合世俗化,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因为理学的兴起,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一个古板的朝代,实际上,宋代是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辽金此时,北方辽金拘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表现为: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菩萨像多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北方佛造像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形。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元代的佛像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背光、连座乃至龛形都显露着不同德样式与特点。因为元代地域辽阔,佛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看裙,纹络简洁。佛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菩萨蜂腰长身,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到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地表现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美生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压重而不失柔和,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到了清代的佛造像,工艺已经登峰造极,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就讲究一个“精致”。其特点在于佛造像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