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五九)

 百了无恨 2018-04-01

 


文征明和他的书法(一)

生活在明代中叶的文征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当时,明王朝已渐趋衰落。土地大量集中,宦官大肆专权,藩王觊觎皇位,倭寇连年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锐。广大人民身受压迫,负担沉重,不断起来反抗。但是在大江以南,特别是苏州一带,由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农业和商业比较发达,文化也比较繁荣,出现不少文学艺术界的人材。如在文征明青少年时代曾向他们学习的沈周、吴宽、李应祯、王鏊等人。和文征明同时,互相切磋的有祝允明、蔡羽、唐寅、徐祯卿、吴奕、张灵等人。这些人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是长洲(今苏州市东部)人。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征明为名,更字征仲。因为先世是衡山人,故号衡山:一般人叫他为“文衡山”外,或者按他仕履叫他“文待诏”。


他七岁时丧母后,就寄养在外婆家。十三岁起,先后随其父在山东博平知县和滁州的太仆寺丞的衙门内读书。十九岁从沈周学画,从史鉴学诗文,廿二岁从李应祯学书。又去滁州从有名的学者庄㫤读书。庄㫤的教学与他的志向不合,不到半年就回家了。他改从吴宽求学。吴宽那时官侍讲学士,是长洲有名的文学家,对文征明很爱重,告诉他做文章的方法,还时时在友好中赞扬他。


文征明生活清苦,但他不爱钱财,不畏权势。其父文林在温州知府任上患病时,文征明带了医生赶去,他父亲已死了。士绅们按照当地官场习惯,聚集了千金为赙,他坚决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来,也被他去信辞却了。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的生活比较清苦。可是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求人材,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连聘书都没有开看。右佥都御史俞谏是他叔父的同年,在苏、杭一带治水时,知道他才学很好,家境不大宽裕,很想借故资助他,但深知地不肯随便受惠,一直没机会帮助他。   


文征明从廿六岁起到南京应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了十次都没有中,那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他做了翰林院里的待诏(翰林院里很低的官职,月薪米五石)的职位,他父亲的老友林俊和翰林院里的人如杨慎、陈沂、黄佐、马汝骥、王同祖和任职吏部的薛蕙都待他不错。但他毕竟觉得不得意,加上他对当时朝廷的政治状况,皇帝的昏庸刚愎有所了解,因此他不想升官,一再请求退职。一经批准,就悠然回家乡去了。


回家后,文征明的声誉更高了,求他书画的也更多了,生活也比较安定了。一些达官贵人经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并且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要,也不破例。据说严嵩跟顾璘说:“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顾璘回答得好:“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