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杀死了那个年轻人——心理学分析“集体冷漠”现象

 勿枉勿忘 2018-04-01

小编:周云骞,心理咨询师,心理读书会发起者

带你三年读完心理学本科到研究生全部课程

本文是心理书单第二阶段《心理学的故事》内容

今天云骞哥继续给大家讲心理学的故事

有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医院逃回家之后,家人都极力打算把他再次送入疯人院。结果,患者恼怒之下爬上9楼的屋顶准备自杀。他的行为引来近200个人的围观,而那些消防、警察们也都展开了营救行动。但是,由于患者的情绪非常激动,任何一丁点儿的忽视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这样,双方逐渐进入对峙状态。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将近3个小时过去了,警察仍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这时候,围观的人有些不耐烦了,不断有人大声嘲笑,起哄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多半中青年在那里大喊:“跳啊,跳啊!跳完了我们还要回去工作呢!不敢跳的话就赶快滚下来。”


人群中叫喊声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人对患者加以劝说和开导,反而都催促他快点跳下来。这时候,患者从心理上已经开始绝望了,他气愤地抓起一块砖头,使劲地向楼下起哄的人们砸去。然而,这一砸,不仅没有砸醒那些对生命的冷漠、麻木不仁的良知,反而使他们变本加厉地叫骂起来。现场一小部分有良知的人们和警察都很气愤,但又不能对起哄者做出处理,只能厉声制止。此时,患者已经丧失了赖以维系其情绪和心理平衡的外在支持,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忍受的情境中,感到痛苦不堪,不能自持,彻底地绝望了,终于在一片起哄和催促声中纵身跳下,随着一声闷响,当着众人的面,重重地摔在了冷冰冰的水泥地上,经抢救无效身亡。

“好,敢作敢为。”群众中又有人叫了起来。这件事给患者的父亲造成了很大刺激,事隔多年后,每每提及,他都会对众人的冷漠愤慨万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是他们杀了我的儿子。”

上述的悲剧,说到底是从众心理和冷漠行为造成的。众多的围观者对于人命关天的事,怀着看热闹取笑的心态,只是想看他是怎么跳楼的、怎么摔死的。很多人只是因为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也为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平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见闻,而采取了那种态度。由此可见,其人情冷漠程度。


这些迫使那个患者最终自杀的起哄者到底是抱持着怎样的心态呢?这里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1.从众心理下的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改变了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是个体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一种手段。因为人云亦云总是安全、不担风险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减少内心冲突。

2.责任分散,意思是当很多人共同面对一个任务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人越多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小,个人隐藏在群体中,往往出现偷懒或者冷漠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单独的个体往往更具有道德责任感,并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可以毫不犹豫地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

3.群体冷漠行为,这是最关键的。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管、袖手旁观的态度,这样的冷漠行为,直接导致了人们选择了从众以及不愿承担责任。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额外的启示呢,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释,欢迎你参加讨论。每天学点心理学,我陪你一起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