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时节忆母亲

 wps0321 2018-04-02

清明时节忆母亲

♣ 王全忠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眼看清明在即,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一位很会过日子的人。每年夏秋两季粮食收获后,她会和父亲坐下来算一下细账,对家庭生活做出详尽的安排。由于当时地少人多,产量又低,粮食总是不够吃,母亲常常以瓜菜代粮,勉强维持全家食不果腹的生活。她常对我们说:“过日子就得有计划,宁叫稀溜溜,甭叫断了顿。”窝窝头、南瓜粥、野菜汤是我童年时的当家饭。

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我们家门前有一条路,是通向四邻八村唯一的一条通衢大道。挑担的、推车的、赶集的人川流不息,一到夏日,总有不少过路人在门前的大椿树下歇脚乘凉。为方便路人歇脚,母亲经常在炎热的夏季烧一锅开水,摆几个小凳子,放几个碗,为过路人解渴。有时来不及烧水,就去井里打一桶凉水,放在树下供路人饮用——那个年代有许多人习惯喝凉水。“密县人,好大胆,端起凉水喝几碗”的俗语曾流传很久。

那时对母亲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问她为什么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烧水喝,母亲语重心长地说:“这些下力人都是穷人,他们出力流汗不能缺水,给他们烧水就是行善事,上一辈人行善就是为你们积德呀。”

母亲十分勤劳,是位永远闲不住的人。白天做饭洗衣、照料子女,晚上纺花、织布、做衣服。童年时,我和母亲经常合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我在灯下看书,她在旁边做针线活。直到夜深了,我做完功课后,她才肯去睡。由于孩子多,我们一家七口挤在一孔破窑洞里,夜里放在母亲床头边的那盏灯常常是点了又吹、吹了又点,母亲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尤其是寒冬腊月,母亲更加忙碌,她不但要为我们赶做过年的新衣服,还要帮父亲置办年货。常常忙得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我们长大有了孩子后,母亲对孙辈们的照顾也无微不至。我的两个儿子先后降生,母亲忙里忙外,起早贪黑,她既要照顾坐月子的儿媳妇,又要照看孙子。一旦听到孙子的哭声,便马上跑过去看个究竟,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后来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我和爱人既兴奋又忧虑。穷家一下子添了两张嘴,对于每月仅有30多元工资的我,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母亲却高兴得合不拢嘴,她自豪地说:“咱王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是上辈人积德行善的结果,你爹和我盼望的就是这一天。”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母亲对孙辈的成长教育也十分关注。我家四个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是母亲看着长大的。爱人一天三晌下地干活,留在家里的4个孩子全由母亲照料。对他们的成长母亲付出了全部的辛劳和汗水。早在两个男孩七八岁时,母亲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学担水、扫地、和煤,并经常告诫他们:“男孩不吃十年闲饭。”因而他们兄弟两个童年时就已经成为母亲和爱人的帮手了。母亲对她的两个小孙女更是关爱有加,但从来不娇惯她们,孩子们上小学以后,母亲就教她们学捡菜、刷碗、洗衣、烧火、做饭等家务活,使她们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同时,母亲在她们刚懂事时,就耐心细致地教育她们如何做一个好女人。母亲虽非出身名门,但言谈举止俨然大家闺秀。母亲的细心呵护和言传身教,对于4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进入社会后,孩子们都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经常得到街坊邻居的由衷夸赞。

孩子们高中毕业后去外地上大学,母亲长时间见不着他们,心里十分牵挂。每当寒暑假孩子们回家那天,母亲会长时间在门外等候,看到他们就高兴得热泪盈眶。4个孩子对他们的奶奶也十分敬重,非常孝顺。每次回家,孩子们都要给老人带点她喜欢吃的糕点之类。母亲病危时,孩子们轮番守护在老人身边十多个日日夜夜。母亲病故后,孩子们久久无法抚平心灵上的伤痛,常思祖母恩情。

如果母亲健在,应该是百岁老人了。父亲的壮年辞世,使母亲失去了靠山。当时她面对的,是两孔家徒四壁的窑洞和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但是母亲没有被困难吓倒,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无尽的磨难,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晚年又替我们照看孩子,为我们一家三代人默默奉献,贡献了一生。在我心里,她不是一位出身卑微极其普通的母亲,而是勤劳朴素、心怀大爱的传统中国妇女的代表!她为我们留下的良好家风,也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和美好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