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虫--人定湖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02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转载]玩虫

北京的夏、秋两季有许多昆虫生息繁衍。其中有许多呜虫如蝈蝈、油葫芦、金铃子、蟋蟀、金钟、络纬娘等,因呜声十分好听,北京人喜欢饲养在缸、罐、笼内。蝈蝈的形体较大,有全身豆绿色的,十分漂亮,山蝈蝈则由灰变黑,成为铁皮色,所以又称为“铁皮蝈蝈”。夏秋两季常有小贩在郊区捉来蝈蝈,放人秫秸皮编成的蝈蝈笼内,在街头贩卖,几百只蝈蝈的叫声将街道胡同里的小孩吸引过来,买回一只蝈蝈笼,放在屋内,白天夜晚就能听到清脆的蝈蝈叫声了。咂嘴的个头比蝈蝈小,也是碧绿色的,头小翅丰,叫声是“砸咂-砸咂”的,所以俗名叫咂嘴儿。油葫芦的长相很像蟋蟀,但个头比蟋蟀大,身体是油黑色的,叫声是“嘟噜~嘟噜”的。金钟儿头小翅阔,叫声清脆,像一只小金钟在敲击。

秋虫一般在深秋初冬因气侯渐冷就会死去,但如果饲养者能够保持较高的温度,秋虫也可以在冬天存活。北京人在冬天养秋虫,是将秋虫放入各种大小不同的葫芦里。每个葫芦里放上一只虫,萌芦外壳上雕刻上“五幅同寿”、“子孙万代”、“鱼跃龙门”、“卐字不到头”等图案,用红木或柴木作盖口,萌芦外赵必顺要套上棉套,既可以保持温度,又可从防止磕碰。老北京的一些养虫迷常将五六个葫芦揣在胸前,用体温来为葫芦保温,外面罩业棉袍或皮袄,看业去胸前鼓鼓囊囊的像戏台上一些大花脸垫起的胸脯。养秋虫的大多是一些游手好闲的旗人,他们每天早晨出门遛弯,然后到附近茶馆沏上一壶茶,从怀里掏出葫芦放在热茶壶旁边。

常在茶馆品茗的茶皮口彼此之间都很熟,也不乏养秋虫的同道。大家互相观赏对方的葫芦,听秋虫的呜叫声,以此为乐事,饲养这些秋虫也很有讲究,蝈蝈儿、咂嘴儿要喂胡萝卜扎、面包虫、油葫芦、蟋蟀要喂踠豆、黄豆、小米饭、米饭粒、金钟儿要喂苹果、鸭梨片。

葫芦毕竞不能整天揣在怀里,养虫的人就要用一个本制的大圆笼,里面放上一把锡壶,壶内倒入沸水,将葫芦放在壶边,盖上木笼盖,这样就能保持半天的温度,到了晚饭后,换一次沸水,就可以保持一夜的温度了。即使这样,秋虫养到农历十月以后也已是奄奄一息了。于是有好事者尝试人工繁殖真正的冬虫。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传说。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爷祭先农坛,因时值冬月,了无生机,有人便用各色彩帛扎成禾稼,以资点缀,也是想讨皇上的欢心,后来又进一步,每年冬天在暖窖里种上五谷,祭坛时移栽到坛上,油绿青葱,煞是可爱。这年皇帝祭坛己毕,看着满目青翠的禾苗,不由得感叹道:“可惜没有草虫叫,若有草虫叫,不跟野地里一样吗?”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个希旨逢迎的太监便将此话记在心里,觉着皇帝金口玉言,没有说了不算的。如果来年祭坛时,五谷禾稼之中再有草虫振翼群呜,那将是怎样的景象啊!于是第二年他就成天想着这事,鼓鼓捣捣,居然真的在冬天育出了各色草虫。次年元旦,皇帝又来祭坛,鼓乐之后,却听周围禾稼之中虫声唧唧喳喳,犹如秋日郊原上一般,皇帝奇怪,走到禾苗地里一看,却见里面盆盆罐罐,装的都是欢活跳跃的草虫!龙颜大喜,将迭个太监着实夸奖了一顿,升职提薪、自不必说。其实,人工繁殖呜虫的方法早在明代就有了,并不是在清朝干隆年间。人工繁殖呜虫的方法是找一间有火炕的屋子,在炕上铺满豆技草叶,炕下生上微火,炕上每天淋上水。在秋天迭择健壮的雌雄蝈蝈、蟋蟀、油葫芦、金钟儿放入枝叶中,中秋节后这些秋虫就会在土炕上过蛉、甩子,过两个月就能孽生出幼虫来。在农历十月中旬,贩卖者将这些人工繁殖的冬虫上市售卖,甪一个大纸箱,下边放上炭盆,上边摆放缸罐,冬虫就放在缸罐内,买主迭购时用探子触碰冬虫的触须,冬虫就会发出鸣叫声,根据声音的好听买卖双方再议价。另有一个圆笼里面放着各种葫芦供买主迭购。冬虫中价格最贵的蝈蝈竟能卖到十块大洋。便宜一些的金钟儿一对也能卖五、六块大洋。蟋蟀、和油葫芦比较价廉。冬虫中还有养大蝴蝶的,蝴蝶虽然不能叫,但很好看,冬天没有花蜜,饲养者要用蜂蜜饲养大蝴蝶。蝴蝶的售价竟有高达一两银子的。

秋虫中名气最大的还要算是蟋蟀。蟋蟀不仅能呜叫,而且善斗。于是在北京城里,秋天斗蟋蟀已成为十分普遍的风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胡同里的小孩,都迷上了斗蟋蟀。斗蟋蟀在中国至少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南宋未年的奸臣贾似道就十分嗜好斗蟋蟀,被人称为“蟋蟀宰相”。《聊斋志异.促织》一文中纪载:“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可见明朝宫廷内斗蟋蟀成风,以至于向民间征集上等蟋蟀作为赋税。到了清代斗蟋蟀的风气就更盛了。不仅王公贵族玩蛐蛐,官僚政客环蛐蛐,商人艺人玩蛐蛐,连平民百姓、市井小儿也玩蛐蛐,真可说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

斗蟋蟀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且成为一种赌博的方式,赌注之大,令人咋舌。

同样是牛蛐蛐,在北京城里也能分出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不过是几个小孩蹲在自家的庭院里或者胡同里斗蟋蟀。装蛐蛐的器皿无非是掘瓷茶缸、玻璃瓶,好一点的也不过是粗制的小瓦罐。所斗的蟋蟀也没有什么上等货色,或者是自己逮来的,或者是花几个铜子从小贩那里买来的,缺须短尾、少一只腿的也有,棺材板、老米嘴也有。总而言之是瞎玩一气,输了也无非是被弹一下脑门儿,最多也只是赌上几张画片,几个玻璃球。最好的结局是兴尽而散,最坏的结果出无非是输家哭一鼻子。

中等的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蟋蟀,以点心、水果赌输赢。最多也只是以大洋一元赌输赢。仍然是以娱乐为主。上等的斗蟋蟀则完全是一种赌博。设局的人要在每年白露前后开盆。事先发生大红请帖,遍请京城内各位名家。设局的人中往往有专门吃这碗饭的。蟋蟀局设在美主家院内的空房里,有司秤、纪帐、监局等分工,由三人分别担任。屋内放几张方桌放蛐蛐罐。司秤的桌上放有秤匣,是用来秤量每只蛐蛐的重量。就像当今的举重比赛要按运动员的体重划分级别一样。斗蛐蛐时只有体重其本相等的蛐蛐才能放在一起斗。入局的人要先将自家的蟋蟀交司秤人过秤,司秤人大声报出分量后,由纪账人将分量写在纸条上,下边盖上本人的图章,压在蛐蛐罐的下边,各家的蟋蟀秤完后,斗家们相互观看参赛蟋蟀的分量,迭择与自家的蟋蟀分量基本相等的蟋蟀,经双方同意后,打开罐盖观看蛐蛐的大小、形态。双方同意参赛后,还要商量赌注多少,由监局人写在双方的纸条上。北京城里斗蟋蟀的赌注一般是几十元钱,最多不超过一百元,少的只有五至十元。旁观的人也可以随彩,把钱押在估计能取胜的一方。双方赌注必顺相等。

斗蟋蟀的方桌上铺着红钻毯,中间放着一个斗盆,旁边放着象牙筒、牙筹、探子。监局人站在斗桌旁,负责纪录胜负情况。双方各自把蛐蛐放人斗盆后,手持探子引导自家的蛐蛐,等到两只蟋蟀的须搭在一起时,就不能再下探子了。

蟋蟀有黑、白、红、青等各种颜色;也有急性、慢性之分。有的蟋蟀不等主人下探子,就主动寻找对方一拼死活,这种蟋蟀被称为“快口”。也有的蟋蟀入盆之后纹丝不动,与双方四顺相触时仍不开牙,这种蟋蟀称为“慢口”。迹有的蟋蟀先等对方来进攻,然后着准对方的破绽狠咬一口。也有的蟋蟀是采用突然袭击的方法,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另有一种蟋蟀失大腿踢踹对方,再乘机咬对方的身上和腿上。而一般的蟋蟀相斗总是以牙对牙。

两只蟋蟀相斗,一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决出胜负。这时胜利的一方就会翅鸣叫,失贩的一方则会落荒而逃。这时胜者的主人就会用探子引导自家的蟋蟀追击对方,常常追得对方满盆乱窜,甚至“狗急跳墙”蹦到斗盆外边去。这时败者的主人就会设法用探子保护自己的蟋蟀,让它先体息一下,稳定住情绪后再斗。而得胜的一方自然希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取得胜利,所以双方在此时最容易产生纠纷。这时就要靠监局人来裁决了。一般的规则是:败方的蟋蟀如果在盆中三次遇到胜者掉头逃走,就算输了。到此时监局人就要通知双方胜负巳成定局,要马上结束争斗,由双方把各自的蟋蟀提出。监局人在胜方的条子上写个“上”字,在败方的条子上写个“下”字,交给记帐人下帐。胜负双方往往都带有十几罐蟋蟀,一局的输赢还不足以定双方最后的结局,双方仍可以换上其他的蟋蟀继续斗下去,以最后胜负的局数来决定输赢。如果一方胜5局,另一方胜4局,那么胜4局的一方只需按照输一局的赌注付钱即可。如果这一局的赌注是二十元,负方但然是全数照付,胜方则只能拿18元,另外2元(即一成)是付给司秤、记帐、监局三人的酬金。北京人斗蟋蟀的赌注一般在几十元之间,没有超过一百元的,比起上海、天津蟋蟀斗局上动辄几百元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这大概是与北京城内破落户多,而上海、天津的暴发户多有关。

雄蟋蟀之间的争斗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就像狮子、老虎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的一块领地,不容许其他猛兽侵入一样。自然界中的雄蟋蟀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有其他雄蟋蟀侵入,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就像武林高手之间的打斗一样,只不过人类是用“手眼身法步”,而蟋蟀是用“口牙头须身”罢了。争斗的结局,失败的一方是落荒而逃,胜利的一方占领了对方的地盘(或者是保住了自已的地盘),占有了对方的洞穴和配偶。斗蟋蜶盆是一个人为的环境,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场,弱者只能是满盆乱窜,强者但然是不肯善罢甘休,双方要展开一番恶斗,一经交手,往往很快就能分出胜负,败者只能逃跑躲避,胜利的一方一般也不会穷道不舍,丽是振翅呜叫,丄局奏凯歌。但是观局的人自然会觉得不过瘾,就会正用探子挑逗双方再次争斗,可怜的蟋蟀已是欲罢不能,但是一般如是再而衰,三而竭,只有少数性格极为刚烈的才会以死相拼。双方都能死拼的场面极为少见的,更多的是形成了一种持久战,打打停停,双方都已精疲力尽,双方的主人也只得提出休战了。

斗蟋蟀的最佳时间是在秋分后的两个月之内。斗蟋蟀的人一般在立秋时购入上等的蟋蟀进行精心饲养。一般身躯大,头大而圆、腿长背阔是是好蟋蜂蟀。蟋蟀的颜色可能与产地自然环境的颜色有关,栖身于砖石堆中的蟋蟀身体多为青色,因为环境条件比较恶劣,所以也更加好斗,所以蟋蟀经上“以青为上”。黄色的蟋蟀可能是生长在黄士地里的(花生地是蟋蜂栖息的理想场所)。环境较好,不必为洞穴,食物发生恶斗,所以就不是十分善斗。蟋蟀还有红色、黑色、白色的,实际上只是稍带有一些颜色而已。另外还有少数异形蟋蟀。

养蟋蟀用的蛐蛐罐(蟋蟀俗名叫蛐蛐)是圆筒形的,上边有盖,普通的蛐蛐罐是瓦质的,中上等的是澄浆细罐和瓷罐。还有一种起盆,是将养盆中的蟋蜶起出换到另外的容器时的使用的,此外还有扇面形的过笼,用澄浆泥制成的食槽,水槽。

养罐内要用过箩的黄土、黑士、自灰拌匀打底,再喷水,因为蟋蜶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蟋蟀的食性较杂,平时喂以米饭米立,青豆,还有人喂以极少量虾肉、蟹肉、羊肝的。气候逐渐寒冷后蟋蟀罐要套上棉花套,上午要把蟋蟀罐放在阳光下晒,中午时分放到背阴处,夜里放回屋内。天气太冷时蟋蟀罐要放在盛满热水的大锡壶四周,用热气取暖。老北京里一些有钱的人家养蟋蟀雇有专人负责蟋蟀的饮食起居,称之为“蟋蜶把式”。那些勇猛好斗,为主人赢来许多银元的蟋蟀被主人封为“大将军”待若上宾。比起那些因饥寒交追而倒毙街头的穷人来这些蟋蟀的命运可是幸运得多了。有的主人甚至在自已最为喜爱的蟋蟀死后还要为其置办小棕材下葬,真可谓走火入魔。在蟋蟀一族中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那些小孩手里的普通蟋蜶,往往是在斗得缺烦短尾掉大腿之后又被小主人颠(即将蟋蟀何上扔,再接住)得头晕脑胀,眼昌金星,然后放回罐里继续参加战斗。它们就像战场上的伤兵一样苟延残喘不了多时,就会冻饿伤病而死,死后会被鸟雀鸡鸭所食。

每年立秋之后的两个月内是斗蟋蜂蟀的赛季,各路的斗蟋蜂家们纷纷发下请帖,约定战场,斗蟋蟀大战的烽烟燃起,仿佛是人间的战争。有的蟋蟀参战时间比较早,才过了一个月已成了残兵败将,不堪再战。有的蟋蟀则是养精蓄锐,要到霜降以后才下场参战。人间有“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一说,蟋蟀也是一样,一经战败就不能再下场争斗了。所从养蟋蟀的人要正确地估计敌我双方的实力,尽量做到首战告捷。但是过于频敏的争斗对好蟋蟀也是不利的,所以好蟋蟀是不能随便和劣种蟋蟀逗着玩的。那些被封为“将军”的蟋蟀更要保存实力,迎接最后的决战,所以在斗蟋界有“铁甲将军战玉霜的说法。

那些本身有实力,又经过几次争斗的蟋蟀,就像战场上的老兵油子,虽然不能保证每战必胜,但也不致大败,遇到强敌懂得如何躲避对方。那些有经验的主人也不会让自己手下的将军首战就遇强敌,甚至在斗蟋蟀盆中双方争斗得难解难分形成僵局时,也有主人请求停战的,且的是保护己方的蟋蟀,避免受伤死去。大战之后,主人还要为它治疗调养,检查牙、须、肢体是否受伤,还要在适当时机放入雌虫使其交配过蛉,仿佛是战场上的将军要有美女陪待寝,以获得享乐和安慰。立冬之后,蟋蜶即进入老年,翅松须脱,鸣叫声己低,不久就将死去,只有少数人工孵化的蟋蟀能在屋内活到深冬。

斗蟋蜶的盛行引起对优种蟋蟀的需求,也产生了一批专业或业余的掏蟋蜶的行家。北京城西北的山区出产的蟋蜶品种比较优良,西山一带的寿安山、黑龙潭一带都出产佳种。十三陵地区出产的蟋蟀品质更佳。当年北京城内的一些有名的蟋蟀贩子每年秋天都要带上干粮和掏蛐蛐盛放蛐蛐的工具、容器到西山、北山、十三陵一带掏蛐蛐。掏来的上等蛐蛐在大主顾那里能卖出好价钱,全家人这一年的衣食也就不愁了。在庙会集市上也有许多蟋蟀贩子,他们手中的蟋蟀一般都是本地出产的大路货,即使有个别优种蟋蟀也是送到主顾宅院里去卖高价,而不会在庙会摊上出售。旧时北京城里的天桥、东西、西四、北新桥都有“蛐蛐摊”。北京城里另有外地来的蟋蟀贩子,他们贩卖白夕蛛蜂据说产于山东和清西陵(其实不完全可信)。他们卖的蟋蟀以十四罐为“一把”,每招卖价大约三十元以内。刚卖时价钱较高,然后逐步降价,直到三四毛钱一只。庙会集上卖的蟋蟀价钱相差也很大,好的几块钱,差点的几毛钱,最差的几分钱,是卖给小孩玩的。

掏蛐蛐的工具有扦子,扦头是铁制的,后边安上木把,是用来掘土的。蛐蛐罩子是用铁丝、铜丝做成,外形像一座塔,手持罩子可以将蛐蛐罩在里面。水柳斗罐是用来盛放蛐蛐的,斗口缝上白布口袋,袋口捆上一个圆筒,塞上老玉米核。罩上蛐蛐后,将老玉米核拨下,筒口对准罩子,蛐蛐就会进入柳斗罐,再塞上老玉米核,蛐蛐就不会逃走或受伤了。

掏蛐蛐还要带上干粮、水壶,以解决掏蛐蛐人的饮食问题。另外还要预备探子,用来探入蟋蜶的洞穴,使潜伏其中的蟋蟀跳出,在洞口放上蛐蛐罩子,洞中的蟋蟀就会跳入罩中。不过首先跳出的大多是雌虫。如果洞穴较深,探子也无能为力时,就要据士了。但是这样很可能使蟋蟀受伤,所以有人采取灌水的办法,将水壶中的水倒入洞中,使洞中的蟋蟀在灭顶之灾的威胁下匆忙跳出。有些小孩没带水壶,就往洞里撒上一泡尿,也能收效。掏蛐蛐时要善于根据鸣叫声确定蛐虫曲的位置及品种的优劣,屏会蹑手蹑脚找到蟋蜂的洞穴,要翻开砖头,拨开草丛、菜叶仔细寻觅,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