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气温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了,乍暖还寒,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然而, “捂”并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今天就告诉你如何科学健康地“捂”出好身体。
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 此时如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极易造成寒热失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捂”对时间 春天的气温时高时低,温差较大,身体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 15 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捂”对温度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捂”要有度
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捂”对重点 一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二捂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三捂脚。 春天防寒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小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