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绣花街--彦子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02

 1949年前,前门外的西湖营被称为“绣花大街”。这个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从清代末年起,这里开办了20个绣货店,主要经营蟒袍、绣宫服、绣披等旧物,来这里的顾客一般是殴美的洋人。绣花街最有名的绣货店是鸿兴德古绣庄和元隆顾绣绸缎商行。

鸿兴德古绣庄是徐秀昆于1924年创办的。当时,正是旧绣货买卖最兴旺的时期。清王朝的八旗贵族、官僚以前都是养尊处优,清王朝灭亡之后,他们都失去俸禄,自己又不会吃苦干活,为了生存只好变卖家存的金银首饰、珠宝以及绣物过活。

西湖营的古绣庄用低价买进,而以赢利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高价卖给外国人。鸿兴德古绣庄开业时,资本只有百十块现大洋,包括创办人在内共三个人。后来,由于资金的积累,店铺陈设得越来越阔绰了。

鸿兴德的货物除了一部分是从满清遗留下来的王公贵族那里买来的,还有从苏州,杭州等地购来的绸缎等新绣货。外国人只喜欢一些看上去陈旧的货物,以为年代越久远越有价值,所以鸿兴德就投其所好,把新绣货买进后进行防旧加工,将旧货挂在暗室中,门窗关严,燃起高香,用香姻将其熏成旧货,变成存放多年的旧绣袍、绣褂、绣裙等。另外,买进来的旧绣货、经过仔细挖、补、挑、织及补绣,达到整旧如旧的目的。这样商品经过加工,才能卖大价钱。

鸿兴德生意发展很快,到1930年,职工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十几个人,资本由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几万元,店房也成了两座院,屋子有十几间,待客的、管账的都在各自的屋子里。鸿兴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户。

受到“七七事变”的影响,鸿兴德的生意逐渐萧条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控制了东交民巷使馆区,殴美洋人都撤走了。绣庄失去了大批的顾客,加之资源也短缺,最后被道改营旧绸缎、加工绣花鞋面维持生计。

绣花街的另一著名绣户名叫王幼宸,他的商号叫元隆顾绣绸缎商行。王幼宸曾是鸿兴德古绣庄的学徒,在鸿兴德学了3年,不仅学会了怎样识别刺绣、绸缎的商品,而且学会了如何卖货物,如何待人接物等。他离开鸿兴德是1930年,当时他在西湖营租了一间房,与自已的二弟干起了绣货和绸缎的买卖。没过几年,生意便兴旺起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元隆顾绣绸缎商行”正式对外营业。经营新旧顾绣和绸皱等商品。刺绣分苏绣、湘绣、京绣、顾绣等几种,各有各的刺绣技工丂与风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苏绣是指苏州一带的刺绣,湘绣是湖南一带的刺绣,京绣为北京一带的刺绣,顾绣是上海顾氏特有的刺绣技法。顾氏指明嘉靖年间的顾名世,他的家人刺绣成风,绣工精细讲究,绣出的花卉山水、鸟禽人物都栩栩如生,深受人们的喜爱。

元隆经营的刺绣主要是顾绣。元隆的经营非常讲究诚信。新货与旧货从不混杂,从不以次充好,而且一般商品的价格都低于同业,但抢手走俏的商品的价格却很高,其商品一般依顾客的喜爱程度而定夺。

有些外国有钱的顾客只要喜欢货,从不考虑价钱,有些货物标价太低,他们会认为货不好。

元隆的刺绣、绸缎等商品质量优,花色品种齐全,到了1945年,元隆已发展有职工十来人,在西湖营绣货绸货绸缎行业中知名度很高,一些殴美客人都喜欢去元隆买货,因而生意兴旺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阶层多以节俭为荣,以讲吃讲穿为耻;殴美各国人土来华少。元隆顾绣绸缎商行和其他绣货庄的买卖逐渐冷落,1962年被道停业,直至改革开放,元隆顾绣纠哥缎商行才又重新营业,直到现在。旧时,绣花街

旧时,绣花街旧时,绣花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