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露香园与顾绣

 思书别院 2013-01-09

私家花园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明嘉靖年间卸任道州太守顾名儒,购城北黑山桥地筑万竹山房,其弟顾名世在万竹山房东西开辟旷地,凿池得石,上有“露香池”三字,据说还是赵孟頫的手迹,便称此园“露香园”。

  顾氏建园历时十年,耗资数万两。花园占地约40亩。园以“露香池”为中心,周围有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顾名世建园时引进北方优良桃树种,露香园水蜜桃一时成为上海名产;顾名世孙媳韩希孟善于绘画、刺绣,其绣法出版内宫,她将丝线劈成单股,再分别染色,所刺绣品与画相近,被叫作“画绣”,因出自顾家,又被叫作“顾绣”,为当时全国具有特色的几大刺绣之一。

  明代后期,顾氏家道中衰,露香园“台榭渐顷,园林亦废”。清道光年间,由上海知县黄冕动员士绅捐款重修。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为加强海防而设立火药局,火药仓库就建在露香园内,1842年4月18日,火药仓库突然爆炸,露香园被夷为平地,此园遂废。人民路附近有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路,均由露香园景点名称而来。

 

【链接】《露香园诞生上海顾绣》(http://collection.sina.com.cn/scsx/20110609/162528533.shtml

新闻缘起

  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天香》连载于今年《收获》杂志,甫一亮相,已引起读者和专家的关注。这是作家首次涉及明清题材的新长篇,以清雅而富情趣的细腻语言,关注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同时试图从源头来梳理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来源。

  小说虚构了晚明时期的一座上海院子――天香园,一门令世人惊艳的手艺――申绣,《天香》始于申家造天香园,终于明朝灭亡。除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历史背景和地理风貌却还原到当时,书中那些亲切的地名比如方浜、肇嘉浜、七宝、南翔等,至今还是上海标志性地点。作者毫不讳言,小说中的“申绣”,其原型就是“顾绣”;而“天香园”则是“露香园”。所以有人说,《天香》其实也是为上海传统手艺“顾绣”立别传。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安忆作为《儿童时代》杂志社的编辑,来到上海老城厢,和上海市实验小学建立了联系。该校前身是“万竹小学”,当年它的旁边就是江南名园“露香园”。她从上海地方的掌故里看到,这里竟是中国第一绣――“顾绣”的发源地,描述的笔墨虽不多,但细心的王安忆注意到,女眷们的针黹,后来却成为维持家道的生计。她放不下对老城区的那份浓浓的兴趣,更放不下这里面藏着多少富有戏剧性的故事,30年后,《天香》应运而生。王安忆自己也认为,比起《长恨歌》和其他所著小说,《天香》最像一部“女性小说”。

  1842年,“露香园”在火药爆炸中被夷为平地,从此消失。庆幸的是,濒临灭绝的“顾绣”,在传承人等的努力下,已起死回生,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记者日前寻访到了位于上海松江的顾绣研究所,艺术总监钱月芳高兴地接受采访,作为这门手艺的新中国第二代传人,她依然还是有点激动,向我叙述“顾绣”这颗锦绣明珠的前世今生。

爆炸中消失的“露香园”

  讲起顾绣,离不开它的诞生地“露香园”。在上海老城厢,有两条呈丁字交叉的马路“露香园路”和“万竹街”,方圆之中便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露香园”旧址。

  明代道州(今湖南省零陵)太守顾名儒,为官卸任归来,在这里购地建园,称“万竹山居”。1911年“万竹山居”旧址上修建了“万竹小学”。1922年,蒋介石曾将蒋经国送入这里,从四年级读至小学毕业。这所学校现在就是沪上十分有名的市实验小学。

  顾名儒的弟弟顾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职掌皇家的玉玺、符牌、印章等,官职虽不大,但地位颇为显赫。晚年归居故里,买下了与万竹山居相邻的一块地营造园林。相传建园挖池时,曾挖到一块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所题“露香池”三字的碑石,遂将新建花园名为“露香园”。

  可惜到了明末,顾家衰败,露香园被后人典卖,成为兵营。鸦片战争时期,官家在园中设立火药局。1842年,火药库失火爆炸夷为一片平地,露香园就此消失。

有“画绣”美称的顾绣诞生

  顾绣,全称为“顾氏露香园绣”,亦称“露香园顾绣”。它的诞生,自然与顾名世有关。顾“性好文艺”,艺术修养极高。晚年住进露香园后,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于实用而是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据记载,顾绣始于顾名世的长子顾箕英之妾缪瑞云,她在闺阁就擅长宋绣,入园后有机会见到不少珍藏的宋元名字画,又兼顾家文人雅士往来评点,绣画水平更臻精致。她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针法等传统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了刺绣创作中。

  集顾绣之大成者是有“武陵绣史”之称的韩希孟顾名世次子顾振海的二儿媳,出身湖南武陵书香门第,擅工笔画。韩希孟嫁入顾家,正值露香园鼎盛时期,高朋满座,衣食无忧。丈夫顾寿潜师从明代著名大书画家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难得的是对顾绣亦情有独钟。夫妇两人琴瑟和谐,进一步发展针法的特技加之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使所绣的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

  明崇祯七年(1634年),韩希孟以宋、元名画为蓝本,摹临刺绣,历经数年,汇成八幅方册。其中的《洗马图》仿赵子昂风格,《女后图》摹宋画风格,《米画山水图》仿米芾笔法,《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法……册尾有其丈夫顾寿潜的跋文,董其昌逐幅题词。这便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绣画第一藏的《顾绣宋元名迹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