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王安忆版的《红楼梦》——《天香》

 对岸合欢树 2022-12-13 发布于河北

今天讲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国色天香的天香,说的是顾绣的故事。顾绣起源于明代的士大夫文化,现在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顾绣开始,绣花才变成了一种艺术。

文章图片1

《天香》是2010年写完的,2011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是王安忆出版的第12部长篇。在王安忆的作品中,这是一部大作品,篇幅有34万字,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时代背景的知识面。

小说的故事开始于明朝的嘉靖三十八年,接近于嘉靖王朝的尾声了。小说的结尾,交代这个大家庭第三代年纪最小的一位,是死于清朝顺治十三年,时间上跨越了80多年。嘉靖三十八年的时候,严嵩还在高位,到了顺治二年,清兵就已经进上海了。这部小说写的是上海的故事。

第二,这个小说中的主角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对应。小说的创作缘起是顾绣,因为掌握这个技术的人是顾家的三代人,所以叫顾绣。在嘉靖年间,顾家有个叫顾名世的人,曾经考上过进士,他修过一座特别有名的园林,叫作露香园,是上海城初建时候的三大名园之一。另外两个是豫园和日涉园,豫园就是现在的城隍庙。不过,三大园里的露香园和日涉园现在都不存在了,变成街道了。

文章图片2

王安忆

王安忆说,她在上海《儿童时代》杂志做编辑的时候,去一所小学,路过了露香园路,当初真没想到这里曾经有一座花园,她只是听老师们说,这里的旧名叫做九亩地,民国的时候是黑势力的盘踞之地。她在《儿童时代》当编辑的时候,大概是1978年、1979年,那时候她已经听说顾绣了。

从王安忆听说露香园到小说成稿,中间起码有30年。我自己知道顾绣是很晚了,是读到了山东画报出版社的《雪宧绣谱图说》以后才知道的顾绣。多说一句,雪宧是晚清的苏绣名家沈寿的号。沈寿原名叫作沈云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她献了一幅寿屏,“寿”是慈禧赐给她的名。而沈寿的绣阁又叫天香阁。小说里,王安忆就把露香园改成了天香园,小说的名字“天香”也和它有关系。

第三,王安忆说,这本书的起源还和南宋一个叫王沂孙的词人叫有关,他有一首词叫天香词,这首词是写龙涎香的。龙涎香是抹香鲸的分泌物,中国古代香中的极品,和黄金等价。古人说,将点着的龙涎香放在一杯水旁边,如果是真的,烟就入水了,假的就散了。王安忆说,这首词里头描写龙涎香,写得非常高雅,运用了很多典故,这些典故启发了她的灵感,她也就找到了这个故事叙说的倚托。

有了这层境界,王安忆就把顾绣的传奇和沈寿的故事糅合在了一起,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文章图片3

第一代:巧夺天工的独门绣技

我们来看王安忆是怎么来讲这么一个故事的。这部小说分为三卷,分别写了顾家的三代人。为了区分历史和小说,王安忆给她们都改了名。

我想先提醒你一下,下面我们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小说中的,不是历史中的真名。但是,这个刺绣技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仍然叫它顾绣。前面说到的顾名世,在小说里叫申名世,他大儿子的妾叫小闵。小闵是顾绣的第一代,闵家原来是给苏州织造局打工的。我们知道,苏州织造局是负责皇家的纺织品的,但是,闵师傅害怕自己的女儿会被选到宫里去做宫女,就把小闵送给了申名世的大儿子柯海做了妾。小闵带来的嫁妆除了绫罗绸缎,是一箱子的各色丝线、花样,还有绣花针。这说明她已经掌握了非常优秀的刺绣技术。

文章图片4

第二代人中名气最大的是申名世的孙媳妇叫作沈希昭,是真正成就顾绣的外来媳妇。第三代是申名世的曾孙女,叫蕙兰。这三代对应顾绣中的真实人物,分别是顾名世的妾,苏州缪氏,顾名世的孙媳妇韩希孟,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顾绣三代中,最重要的是韩希孟,也就是小说中沈希昭的角色。

小说里,顾绣开始形成,也就是小闵的时期,申家还很兴盛,申家父子一个进士,一个举人。到了沈希昭这一代,家底已经让两代男人挥霍得差不多了,只能靠沈希昭的绣功来应付日常的应酬。到了蕙兰这一代,丈夫早亡,家境又特别困难,就办起了作坊,顾绣就变成民间商品流通了。

文章图片5

顾绣:秋窗读书

王安忆其实写的是一部家族衰败史,这衰败一方面来自朝廷对江南富绅的盘剥,另外一方面来自两代当家男人对奢华光鲜生活挥金如土的追求。

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主线就是顾绣这个技艺的形成和传承。王安忆是从申名世中了进士造园开始叙述的,他造园的地方,原来是一大片的桃林。王安忆描写桃花盛开的时候,有一片红云在飘荡,粉蝶飞舞,就如同花蕊从天而降,地上只是一片碧绿。申名世的大儿子柯海16岁就中了举人,园子修好后,邀同学来聚会。同学挑剔园子里没有荷花,他就让佣人不计银子,东南西北四处去买了很多的荷花,栽在池子里。

他父亲申名世派头当然更大。申名世去京城做官之前,八月十五过中秋节,他营造一种叫作香云海的景观,简单说,就是要让满院的蜡烛千点万点。烛光当然是不难的,难的是蜡烛的味道不能扰了花草的清香。园里头就自己来制造蜡烛。这个蜡烛做得比筷子略微粗一点。王安忆描写,每一支里头都嵌着一枝花蕊,烛光一亮,花香就飘然而出。那一夜宾客们吃着西瓜、月饼,就有小船进了荷花荡,一支一支地点亮了荷花里的蜡烛,不晓得天是水的倒影,还是水是天的倒影。

第一卷中间的主角是申家的第二代,柯海的媳妇,也就是正室,叫作小绸,丝绸的绸。小绸是七宝镇徐家的女儿,宋朝皇族的后代,是大家闺秀。王安忆写她带来的嫁妆,是一箱子的书画,一箱子的纸墨。新婚之夜柯海问媳妇的小名,新娘就指指床上的帐子,柯海都猜了一遍也没猜中,因为帐子是丝绸的,就叫她小绸。其实她的小名叫作蚕娘。

文章图片6

墨锭

小绸的字写得好,柯海就给她研墨,就感觉到她写的字有墨香。香是从哪里来的呢?小绸就从她的嫁妆箱里拿出一锭墨,在烛光下面是孔雀兰。

小绸说,里面的麝香、犀角、珍珠、鸡白、藤黄、冰片都是说得出来的,还有许多说不出来的名目呢。她傲气地说:“我用来写字的,不过是用七、八年松烟调制的石墨,家里库藏的墨都是铜油、清油、猪油调制的,五六十年算短近的,百年勉强可以称作古墨。”

因此,柯海后来自己学做墨,小绸就很不屑地说,做出来的不过是供市井小店记流水账罢了,他们哪见过什么样的好墨。

柯海纳的妾就是苏州来的小闵。柯海是偷偷摸摸纳的妾,小绸生性刚烈,就不再和他说话,院门也插上了,再也不让他进门了。王安忆是站在她自己的立场上来写男女关系的。

第一卷要写小绸的修养、画工和小闵的绣工合起来这才成就了天香园绣。但小绸的清高孤傲个性,又怎么能和小闵住进同一个绣阁呢?柯海弟弟镇海的媳妇就成了牵线人。

本来小绸也不喜欢镇海媳妇,因为镇海媳妇是有钱人家出身,读书不多。镇海媳妇的小名叫小蛾,两个人的小名都和丝绸有关,说明当时江南养蚕造丝的普遍。但小蛾这个名字不吉利,小蛾自己说,

吐丝做茧,老蚕就变成蛾子了。变成了蛾子,生命就快要终结了。

高傲的小绸是慢慢地感觉到了小蛾的心善,才和她成了贴心的知己,小蛾又去帮助为妾的小闵,让小闵给小绸的女儿绣件衣服。大太太小绸看到小闵精巧的绣工,激起了心头的傲气,便也开始学刺绣。小闵感觉自己亏欠小绸,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后,也就疏远了柯海。柯海感觉到这一妻一妾都是人中的尖子,他对付的身心疲惫,干脆就纳了母亲房里丫鬟落苏为妾,其实这落苏就是江浙地区对茄子的叫法。

落苏家里是贫贱的普通菜农,是伺候人的角色。柯海和落苏生活在一起,小绸、小闵就各自带女儿守了空房。因为镇海迷上了佛教,小蛾也等于是守了空房。

王安忆就把顾绣这个技艺的发展放到这么一个独守空阁的背景里。小闵是在孤独中间开始绣睡莲的,王安忆描写劈丝要一劈三丝,要细过发丝,引上线以后举在手里一看,透过一线亮,就像花蕊里头的晨露,写得很美。

文章图片7

顾绣:仕女图

小绸在冷清中间就绣了璇玑图。什么叫璇玑图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前秦苏蕙的丈夫移情别恋,苏蕙就将哀伤的诗句都写成了非常复杂的回文诗图,一共有841个字,正着读,倒着读都可以。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语言奇观。

小蛾把小闵和小绸都拉进了白鹤楼,小蛾坐中间,小绸要请教小闵针法,就要通过小蛾。小绸居高临下,不直接和小闵说话。可惜的是,小蛾短命,她生第二个儿子的时候大出血,眼看快不行了,小绸就找出来一锭老墨,劈下来一角,放进炭盆的火焰中,烧成通红以后用火钳钳出,放到茶盅里,用酒和银筷子搅匀了,一盅墨对着她的嘴,慢慢地喂进去,小蛾身上的血就止住了。

墨能够止血的记载,我查了《本草纲目》没查到,不知道王安忆从哪里听到的说法。但小蛾最终还是死于气血不足。小蛾死了,小绸和小闵就在申夫人给的一块玫瑰红的绫罗上给她合绣了一幅西施牡丹和当归图。当归是一种草药,寓意是应当归来。小绸的画工和小闵的绣工,因为这份情缘就完美结合了。

这就是王安忆重塑的顾绣的第一代。小蛾死了,小绸就信守和她的诺言,将小蛾的第二个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然后又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小蛾的娘家,这也是情缘。

小蛾的二儿子,小说里叫阿潜。他的妻子就是顾绣的第二代传承人沈希昭。在历史上,顾潜叫顾寿潜,是明末上海的大书法家,大画家董其昌的得意弟子。董其昌在小说里叫香光居士,是他在艺术上指点扶植了沈希昭以后,顾绣才得以继续发展的。

第二代:注入文化灵魂的绝世绣品

文章图片8

沈希昭是第二卷的主角,在小说里,沈希昭从小就被当成男孩养,她爷爷给她请了位吴先生,实际上是她爷爷自己做家教,他不希望孙女将来沾染闺中习气,先让她读《千家诗》和《诗经》,再让她练欧阳询。欧阳询是唐代的书法大家,他笔力刚劲,吴先生怕女孩子笔力不达,走了偏锋。她爷爷就问,赵孟頫呢?吴先生就说,书品就是人品,赵孟頫的字不是委婉,是谄媚。他让沈希昭学柳公权,说柳公权是取了王羲之、欧阳询的精华,最大方。

文章图片9

赵孟頫行书

但是,对赵孟頫的认识,到了香光居士那儿,也就是大艺术家那里,看法就大不同。香光居士说,赵体是承接了魏晋的脉络,又有汉唐的风格。世人只知道他婉转秀丽,其实它力量都在内里,有质感。

文章图片10

顾绣:竹青而寿

小说中,沈希昭的成就得益于她对艺术境界的理解要高于小绸,她喜欢元代画家倪瓒的画。倪瓒是文人画的代表,她用绣法去表达倪瓒画中的意境。

第二卷中写的好看的是,沈希昭和小绸斗心气的回合。小绸是希昭的长辈,希昭原来是柯海看中的,小绸就认为,浪荡子看中的能是什么好姑娘,一口回绝了。后来希昭的爷爷和老师绕了很大的弯子,通过小蛾家的关系,才让小绸勉强答应了婚事。因为申家实际上是小绸当家。

希昭到申家,嫁妆里有龙涎香,阿潜就想起来王沂孙写龙涎香的那首天香词,说你身上有天香,正好入我家的天香园,不是于归了吗?“于归”这个词是个典故,出自《诗经》,有四句特别有名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意思是,姑娘像桃花一样漂亮,嫁到我家非常适宜。于归就指出嫁。

沈希昭进了门,小绸当然看出她不是一般女子。小说里有一段情节很有意思,小闵的父亲闵师傅进了绣阁,暗中要考考阁中女眷的灵性。闵师傅出的第一道题是:塑造罗汉,最难的是什么?小绸就回答是眼睛,画龙点睛嘛。希昭说是衣服上的褶皱,这个见识明显就高过她的伯母小绸。第二道题,希昭已经感觉到自己抢了风头,就没吭声。

第三道,闵师傅说了个故事,说一个绣工在梦中遇到了仙女,仙女给了她一本画册,成就了她的作品。小绸说,这是俗套。闵师傅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是挑人的,读书人就成了人上人。小绸很不屑,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闵师傅就说,此一用非彼一用,要看是什么用处,仓颉造字,不是特别伟大的成就吗?闵师傅又说,无论做什么,真正的伟大的人物,万里不一定有一二。比如鲁班,比如黄道婆,这当然都是开创性的重要人物,鲁班是建筑业的始祖,黄道婆是布业的始祖。希昭就问,嫘祖呢?嫘祖是传说中黄帝的元妃,最早养蚕的人。先农坛里头就视嫘祖为蚕神。小绸听到这里,发现希昭的知识面和境界都高过自己,就完全服了。

小说里写小绸从此认定,希昭能够集她和小闵之大成,她希望希昭进绣阁,但她又拉不下脸面明说。希昭呢,她只是认真看小闵怎么用针,就是不开口说学。然后希昭就在她自己的房里焚上香,钻到布幔里,也不让她丈夫阿潜看。她专注于刺绣,冷落了阿潜,阿潜就迷上了日涉园里陈家少爷的雅乐。

希昭后来完成了完全用墨色绣的一幅倪瓒小品的意境,但署名不是“天香阁”,是“武陵绣史”。其实历史上希昭对应韩希孟,落款是“韩氏女红”四个字,王安忆提升了她的境界,武陵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地方。希昭绣的这四个字,就把自己绣进了文人传统,而不是女红传统。

文章图片11

韩希孟绣品:花鸟册

当希昭后来融入了绣阁,和小绸建立了情缘以后,才在“武陵绣史”四个字后面又署上了“天香园”。这两个人的区别,小绸是将诗书画进了绣中,希昭是用绣做诗书。希昭第一次落天香园款的作品是一幅四开的人物像,后来被柯海拿去换了几方名贵的木材,用来给顾名世做寿材。也就是说希昭的作品成了天香园的支出,所以她最后悲哀地说,她绣的画幅都不知道到了哪些地方,谁的手里。

第三代:顾绣普及民间

文章图片12

第三卷写顾绣的第三代,阿潜的哥哥阿昉的女儿,小说中叫蕙兰。她下嫁到张家,丈夫不久就死了,她就靠刺绣维持一家的生计,开作坊传授刺绣的技艺。顾绣本来是不外传的,她把顾绣技术普及到了民间。

小说里写这蕙兰的绝活是发绣,也就是把头发劈成丝。沈希昭听说以后,登门和蕙兰有一段对话,讲到发丝受之父母,是身体气血,可以寄托寓意,用于绣工,但也容易剑走偏锋。她说头发在白绢上绣佛像,果然显得庄严,但其实头发比不得丝,因为头发得来容易,而丝是蚕用命吐出来的。头发本也不是用来做针线的,你去用它替代丝,其实突出的是物,而不是心。她说,天香园绣里不仅有诗、书、画,还有一代代多少人的心。

这一节写沈希昭看到天香园绣经过蕙兰的传授,已经流落到民间的复杂心情。

蕙兰对她说,如果婶婶不同意,我绣坊里的绣品绝不落天香园的落款。希昭就说,落不落款又算得什么,绣楼早就剩残垣断壁了,空有个绣名。沈希昭一方面眼看原来精致的绣工传统,可能经由不同人手,不同人心,会变得粗鄙,另一方面又想到绣艺毕竟可以因此流传下去。

文章图片13

韩希孟绣品

第三卷写了天香园的衰败,因为天灾人祸。天灾,比如地震、海啸;人祸比如跟努尔哈赤打仗,边关不断吃紧,朝廷税负不断增加,地方对富绅的盘剥越来越厉害,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政权更迭。这是大环境,小环境呢?申家的男人从申名世开始就不理实务,坐吃家产,挥霍到申名世死,连棺材板都是用沈希昭的绣像去换的。这个家该卖的卖,卖不掉的就荒废了。所以,沈希昭说,绣楼都已经成了残垣断壁,她绣的东西都不知道去了哪里。

小说最后一节叫“遍地莲花”,交代一个个人物的结局。顾绣的第一代,小闵、小绸在明朝万历年后的天启年间就死了。第二代,沈希昭死于改为清朝的第二年。第三代,蕙兰在顺治年间也死了。遍地莲花是指蕙兰教出的绣工学成以后要绣几个字,这些字代代相传,字字如莲花,莲开满地。那时候顾绣已经很普及了,这就是小说的结局。

《天香》的创作特点

其一,小说的主题我以为是理解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叫宋应星,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这部书刊印于崇祯十年,宋应星对“天工开物”这四个字的认识是“天工人以待之”。什么意思呢?小说中的闵师傅就说,人世间每一事每一物都是天生成而借了人的手,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文章图片14

《天工开物》

人工和自然的关系,其实小蛾和小绸早就讨论过。小蛾曾经叹息过,小小的一条蚕,吐出丝,经过几道工序织成线,穿进针,千丝万缕,最后才成为艺术品,天知道是谁造的物。小绸就说:

这是可见的,人力可为的,那看不见的才是神工。小蛾就问:比如哪些呢?小绸就答: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混沌中间分出黑白,再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方才水路分明,有了清明世界。

文章图片15

韩希孟绣品

在小说里,闵师傅和小绸讨论,还有第二层意思。小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指出实务的重要,实务其实就是上海精神。小绸说:

“多少人一头栽进书里,不务实际,本来天有一理,书却能再生出一理来,因此就造出了很多谬误。比如天地间本来就是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可是偏偏人还是要再造出一份,就像咱们这园子,要重修天地,结果如何我不敢乱说,但是,人力、物力都是造孽。”

天人关系和实务是很重要的主题,小说中写到了徐光启。徐光启是当初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这个人我后面会专门介绍,徐光启就代表了实务。生命其实不以成败论英雄,灰飞烟灭以后,留下的是什么呢?小说中,天香园没有了,顾绣却遍传天下。

其二,王安忆为这部小说做了大量的功课,这个功课就构成了故事广阔的外延,抬升了顾绣的价值

王安忆说,她动笔前是先画了一张当初的地图,人物要在当初的情景中间活动。她找到的最早地图是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城简图,有一圈的城墙,这就是上海的老城。同治年距离小说中申名世开始造园的嘉靖年,其实已经三百年过去了。那时候露香园其实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露香园路。青莲庵和九亩地还在,九亩地就是徐光启试种番薯的地方,番薯不是中国的植物,是从南洋引进来的,番薯就是红薯。

这部小说通过顾绣崛起的故事,写明末清初的典型环境,从上海筑城、造园,到海瑞作为应天巡抚下令疏浚吴淞江,再到三位重要人物对故事的影响。哪三位呢?

文章图片16

归有光

  • 第一位是晚明散文家的优秀代表归有光。我就是因为汪曾祺先生当年的推崇,从喜欢归有光的散文而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的。归有光其实是昆山人,属于苏州,但他在上海安亭办学。申名世的大儿子镇海就听过他的课。
文章图片17

董其昌

  • 第二位就是香光居士董其昌。董其昌说了画法其实就是书法,草书、隶书都可以看成是画,而画又都有书法的线条,所以练字为大要。聪明的沈希昭因此才领悟到刺绣和书画同理,一是笔锋,一是针尖。说到底就是描字,笔以墨,针以线。
文章图片18

徐光启

  • 第三位就是徐光启,他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启当年没考上进士,先到广东教书,认识了传教士郭居静,回乡以后再认识了利玛窦。他在九亩园试种甘薯,对补灾年粮食的不足起了重要作用。徐光启翻译了一些西方的科学著作,还邀请郭居静到上海,天主教从此传入上海。王安忆说,她写这部小说时候列了一张年表,将人物年龄和情节发展,和同一时间里的国家大事,当初上海城发生的事情做对照,用背景气氛扩大了视野,写出了天香园绣当初时候的上海大舞台。

第三,王安忆这部小说是将顾绣放进一个雅文化,或者说士大夫那种诗意化生活的环境里。我觉得从背景上,她简直可以说是写了半部诗意化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之所以说半部,遗憾的是,琴棋书画的琴棋都没有写到,花鸟鱼虫,王安忆又不怎么喜好。

这部小说是从园林到书画,到美食、雅乐,又写到了墨、石刻、茶,这构成了这部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比如小绸从娘家带来的墨,和柯海后来制墨。王安忆说,她听说有一本墨谱,一直没找到,后来看到报上有消息,说福州路上开了一家笔墨博物馆,楼上是展厅,她几乎将展示的所有的文字都抄了下来。她抄的大约是宋朝《墨经》的内容,难得的是王安忆又有很多独到的见识。

其四,这部小说中间塑造了顾绣三代人物,尤其是小绸与希昭,写她们不同的清高,写得特别有光彩。王安忆写这种清高女人,我认为是寄托了她自己才写得特别好。写男人呢?她说,申家男人会享乐,最后才落得要女人来养他们。怎么花钱呢?就要涉及到性格了。她有意识的要让他们将一大份家产折腾完毕,在玩乐中铺垫出那几位女主角。

比如柯海先是喜欢出门游逛,回来后喜欢上了做墨,在做墨中就有了人生的感悟。镇海因为妻子去世感伤而做了和尚,把自己的家庭责任都推卸干净,这也是奢侈。阿潜是声色犬马,性情大变,他哥哥阿昉开了个豆腐店,表弟后来成了东林党,都挺出格的。王安忆的说法,就是女眷们在他们这个出格中间被冷落,天香园绣才应运而生。

墨萱小结:

1. 《天香》是王安忆的第12部长篇,它的主体是讲顾绣三代人的故事。

2. 顾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晚明士大夫家庭里生长出来的手工艺术,得到了名士的扶植和弘扬。如此,清代道光年间才问世了第一本绣谱。从顾绣发展出苏绣,苏绣代表人物就是沈寿,她口述出版的就是《雪宦绣谱》。

3. 这部小说横跨了八十多年历史,从上海建成,一直写到传教士郭居静将天主教传入上海。王安忆在一个广阔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写一个富绅家庭的没落和顾绣的成就。手工业是工业的萌芽。

4. 这部小说围绕着天香园绣,涉猎了中国传统雅文化、诗意文化的很多方面,提供了很多知识面,王安忆很有独到的见识。

5. 这部小说中写得好的是走出闺阁的几位女性。小说中的男人挥霍了家产,反而铺垫成就了天香园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