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 | 腔镜下腹股沟区域解剖(腹横筋膜)

 昵称50910763 2018-04-02

【小编按】:陈双教授在前三篇的基础上,争对一些读者的问题,再次进行了筛选,选择了一些对临床操作中的突出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阐明。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又特别制作了一些图,使之更贴进临床实际。


世界上可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解剖结构,或层次被人不断地发现、又被否定,然后,再重新发现、又再从新定义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就是一个这样的解剖结构。认识腹横筋膜的过程,完全可以让小说家来写一篇记实文学,情节一定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以畅销全球。

为什么呢?说明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有时让人难以琢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表样,例如,在尸体上和活体上,用福尔马林固定与不用福尔马林可能完全不同。还有就是人眼睛所见的东西与镜下所见的差异,就像今天腹腔下所见,标清、高清、超高清与4K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明显的巨大的一样。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上,从腔镜的解剖方面谈谈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我们还是先要回到前面的三篇文章《经典|腔镜下腹股沟解剖》的主题上,在前三篇中我们分别与各位讨论了腔镜下所见前下腹壁的最内层(腹膜及皱襞)和透过腹膜可以见到的腹腔镜下可辩认的一些标志性结构,如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等。还有腹膜前的两个间隙,即Bogros间隙(腹股沟间隙)”和Retzius间隙(耻骨后间隙)在第三部分,也阐述了“Doom三角疼痛三角”及死冠(Corona mortis)等腔镜操作下的危险与所谓的“坑”。曾有读者留言提到:

......还有一个更容易出血的部位,在Retzius间隙的下方,耻骨下膀胱前静脉丛,希望能提及,因为此处易出血。

为此,我们特别制作了一幅图用于来说明(请看,下图)


(上图,膀胱前列腺静脉回流示意图)


这个图,其实还不能真的反映出膀胱的静脉丛分布应当指出的是“在膀胱前(Retzius)间隙下方,即靠近膀胱颈处就有许多的小静脉汇成静脉丛,我们疝外科的腔镜下操作,如果此处有出血的话,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操作层面不对,太接近膀胱,另一是向下,走的太远了,接近了前列腺。避免出现在这个地方的出血的主要方法是以骨性解剖为标志(landmark),具体说就是以耻骨联合和耻骨梳韧带为标志,一是腔镜手术中要见到它们,沿此标志向下再走2cm左右即可。


另外,还有更多的读者留言问及:做TEP手术时第一个套管(trocar)如何才能走到正确的层面?

今天,我们在第四部分,重点地与大家谈谈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这个与腔镜操作的正确层面关系明显,换句话说这一层面是实质是什么?


做腔镜下的操作,无论是TAPP还是TEP手术,其手术分离的层面都是相同的。都是在腹横筋膜的深层与浅层之间。因此,临床上首先需要搞清楚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是个什么东东


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最早是在1840年代被人认识到的。

此人是当时的最伟大的外科学家、解剖学家,在血管外科、病理学、解剖学及疝外科都有杰出的贡献的英国人,名字叫Astley Paston Cooper(1768 -1841

在1840年他首次提出了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的概念。


(上图,Astley Paston Cooper画像)


对于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而言,从发现至今,100多年来,一点没有消停过,世界上可能没有第二个这样的解剖结构或层次不断地被人发现、又被人否定,再重新发现、又再从新定义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这一过程完全可以做小说的体裁,在此,我们就不多叙了。


为什么这个作为用壁的一层小薄薄膜,外科医生与解剖专家们不断地在争吵、讨论。腹横筋膜是一层还是两层?甚至还有人提出是三层?


(上图,腹模筋膜示意图,腹壁下血管就是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现在认识到还是人们所用的研究对象可能不同。

解剖学家总是习惯地使用尸体,这些尸体是经过福尔马林浸泡过的,而且是浸透了机体的各层,我们知道福尔马林对蛋白质是有固定作用的,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和我们手术中所见的人体腹壁上的各层,包括腹横筋膜的层次质的和表现会有明显的差异解剖学家所描述的东西,外科医生总是在病人身上去寻找验证是否正确。这样相互比较就出现的问题和争论。外科医生总是与解剖学家描述不一样。现在已经知道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经历了弗尔马林浸泡后其强度和质的都可出现变化,这是解剖家与外科医生争论的原因。


我们要真正的要认识这一膜结构还是要学习日本学者,日本学者从德国人那里学会了解剖要追根溯源,要从胚胎学上去研究,去做腹壁的的解剖。

的解剖就是“洋葱理论”,“洋葱理论”就是层的关系。

从人的胚胎发育来研究这层结构。


(上图,腹横筋膜及其衍生物)


腔镜外科的兴起,人们对这一结构的观察更为便利和直接,目前关于腹壁的层次与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的争论基本上也达成一致。


目前对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较为一致的认识,即两层腹横筋膜,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是在两层之间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与掌握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的所产生的衍生物


髂耻束--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处增厚

间隙韧带--腹横筋膜在腹壁下血管处增厚

内环处的U型吊带——腹横筋膜在内环口处U型增厚

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包绕精索向下的沿伸

股管(股鞘)--腹横筋膜包绕股血管向下的沿伸

腹膜前筋膜——腹横筋膜的深层

现在,我们再回到问题的关键:做TEP手术时第一个套管(trucar)如何要到达这个正确的层面?即沿后鞘向下,利用CO2气体的作用,用镜子推开两层的腹横筋膜。


(上图,镜推,剪开的两层腹横筋膜,正确的层面看到'landmark'耻骨联合与白色Cooper韧带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对腔镜下疝手术操作的重要性,不是我们外科医生要如何利用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也不是如何修补腹横筋膜,而是将它的衍生物作为手术的的标志。我们应该知道腔镜下的操作是走行在一个什么层次。要根据腹横筋膜特别是它的衍生物,作为手术的的标志和参照,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正确的层面上。




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本回书着落到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公众号的热点话题,可点击查看


经典 | 腔镜下腹股沟区域解剖(危险与“坑”)

经典 | 腔镜下腹股沟区域的解剖(间隙篇)

经典 | 腔镜下腹股沟区域的解剖(腹膜及皱襞)

透视 | 本期腔镜疝技术基础培训班都讲了些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