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又称为“意大利唱法”或“西洋唱法”。它是伴随着西洋歌剧的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一种歌唱艺术流派。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现存的最早的歌剧《犹里荻茜》的曲作者、著名歌唱家卡契尼,提出要以洪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这一美声唱法的美学和技术要求,在他1601年出版的声乐作品集《新音乐》的前言中,他又进一步提出:歌曲不仅应该是美的,而且也应该是表现戏剧性的,其中花腔不仅是装饰性的,而且是应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卡契尼在为美声唱法进行美学及技术定位的同时,也为歌剧的表现内容定了位。声音要想洪亮,发音各共鸣器官就要充分打开;声音要想致远,则发音位置一定要高,而高位置发声必须要有气息的深支点支持与喉头的相对放松,这一切与今天的人们对美声唱法的美学与技术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实践证明它也是完全科学的,是符合科学发声原理的。随着当时歌剧表现内容的日益戏剧化,描写各种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冲突的音乐歌唱不断出现,歌剧由最初的表现内心独白的宣叙调与合唱的结合逐步出现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乐调,朗诵风格与丰富的和声也结合在了一起。伴随着男、女、高、中、低声部任务的出现,伴随着各种人物矛盾冲突的更加激烈,伴随着宣叙调和咏叹调音域的不断扩展,各声部从中音区到高音区的声音问题产生了,出现几个不容易唱好的音。高音也唱不上去了,即使唱上去,声音是直白的,没有共鸣,难以“致远”,与中音区也不统一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和老师们,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终于找到了解决中高音区过渡及唱好高音的方法,那就是“关闭唱法”,通过解决中高音区的结合部的发音问题,并逐步完成到高音区的过渡,人们把中高音区的结合部叫“换声区”,把解决它的方法叫“关闭唱法”。美声唱法中关于“换声区”及“关闭唱法”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国内的声乐教学中,1886年有了理论记载,后逐步在欧洲一些国家著名声乐教师的教学中得到运用、肯定与发展。 具体说来,美声唱法所谓的“换声区”指的是男女歌手在歌唱时,由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的几个不易唱好的音,男女高音一般出现在f2#f2g2处,男女中音出现在d2be2e2处(因人稍有差异)。之所以需要特别进行“换声区”的训练,就在于嗓音从低、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需要有个过渡,有个往高音唱的“机能状态”,否则就唱不上去。如果硬唱,就会出现苍白的喊叫之声。美声唱法在解决“换声区”矛盾时,常运用的就是我们所称的“关闭唱法”,即所谓“母音变换”的技法,它指的是歌唱者在进行由中音区往高音区训练时,为了使声音更集中,更圆润,唱起来更轻巧,更放松,在歌唱发声器官的正确协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母音,由a(啊)逐步到o(喔)再到u(呜),这样一个由各发声器官协调母音变化的过程,就称之谓“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的成功运用,可说是美声唱法的科学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从今天的歌唱训练可以想象,在“关闭唱法”形成之前,无论是男女的高声部还是中声部,他(她)们每每练唱到中高音区的结合部(即所谓的“换声点”)时,就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戏剧性男女高声部的情况则更为明显,就感觉高音没声了,勉强上去了也是喊上去的,声音没有美感,缺乏表现力,更谈不上声音的通畅及中高音区的统一了。正是由于关闭唱法的成功运用,才科学地解决了中、高音区的过渡,才使得高音区得到了应有的辉煌,才解决了高音“致远”的问题。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关闭唱法确实是解决换声区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的确可以认为是美声唱法科学体系成熟的标志。因为在我们今天的声乐教学中,可以遇到与当时关闭唱法运用之前的同样的问题,笔者也正是运用关闭唱法,才使得同样的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关闭唱法是怎么样解决换声区问题的呢?我们在唱母音“啊”时需要口腔开的比较大,发声较明亮靠前,不容易往高位置上集中,而口腔开的大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唱高音。如果在“啊”母音的基础上变化成“喔”,我们会马上感觉到声音位置较前者明显地集中,咽壁拉紧,口腔调整的收拢的感觉就更为明显,高音练习也较前感觉轻松了很多。 在用关闭唱法唱换声区时,a(啊)、o(喔)、(呜)三个字母之间的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当练唱进入高音区后,母音“啊”开始向“喔”转换,这是为换声点做准备。当练习进入换声区时,“喔”音已经形成,开始逐步向“呜”音过渡。这个过渡一般要在三个半音以内完成。当练习越过换声区音高时后,母音又逐步由“呜”转向“啊”,但这时的“啊”音已经是“呜”音基础上的“啊”了。 在具体演唱换声区的过程中,母音(呜)是指带“呜”的感觉,并不是真要它全部唱出来。另外,三个母音的变化与喉头应该是无关的,它主要是唇部的状态的改变,歌唱感觉的改变。有些初练关闭唱法的歌唱者,一开始摸不着要点,总是用调整喉咙的状态的办法去做,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无论如何要保持喉头的稳定。 运用关闭唱法练高音时,除了进行母音转换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拉紧咽壁和放松喉头,只有咽壁肌肉拉紧,使咽部形成一个管状的通道,才有利于气息支撑的高音音柱的形成,也有利于母音转换时声音位置的统一。咽部肌肉拉紧,还可以促使喉头放松。咽壁往上喉头向下牵拉的力量是在对抗中取得平衡的,两者向相反方向作用的力量大小,只有靠歌唱者本人在发声训练实践中进行合理的调整。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
|
来自: 朝歌15achxd2rt >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