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第一章
科学与人的可能
一、
科学的观念
自然里的一切具体你事物都被认为是一个大的机械系统的诸部分,物质客体在空间里按照严格的规则或规律运动,每个部分的活动最终都能以数学式的精确加以描述,事物通过严格因果序列相互关联。这导致,人性也将同样被以这种物质的机械的观点来看待,人作为严密有序的宇宙机械的一部分,不再被认为是“自由”的或自由意志的。
——在我们渴望建立一个有说服力、合理性的秩序,以期世界可以被确定、被预见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人的可能性被剥夺。
二、
哲学的质疑
如果基本的实在是物质并且实在的不同部分构成了一个严格的机械系统,那么自然界里如何能有真正的创新?难道仅仅是时不时的把同样的东西重新安排一下?
惰性的物质如何能够克服它的静止状态而发生进化?
如何用无生命的东西解释具体的生活经验呢?
一个完全机械式的宇宙里如何解释人的自由?
怀特海:“还没有很清楚的意识到,他们所引进的一个接一个的观念,最终会形成一个与支配着他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牛顿式观念不一致的思想体系。”
第二章
绕行和进入
另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两种有深刻差异的认识事物的方式。”
一、
“意味着我们要绕着对象走”,获得相对的知识
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依赖于我们观察对象时的视角。
知识因观察者而异,所以是相对。
所得知识有符号表示,可以表示特定对象,也可表示一类对象。
二、
“我们进入事物内部”,获得绝对的知识。
因为我们进入了对象,克服了任何个别视角的局限,所以知识是绝对的。
以对对象运动的研究为例,一种知识是通过外部观察获得的,一系列数据、坐标、图示、公式等一切符号系统。一种站在运动的本身真实经验到运动这个事实。
“我经验到的东西既不依赖于我观察对象时可能占据的角度,因为我就在对象之中,也不依赖于我借以对运动转换的符号,因为我为了有本源性的东西而拒绝了一切转换。”
三、
两者的差异
描述和分析都要使用符号,但是,与我们要从某个角度去观察或用符号试图要表达的事物相比,符号总是不完美的。把从可以想象的一切角度拍摄下来的巴黎照片甚至电影画面都加起来,也无法与我们在其中生活、往来的实实在在的巴黎相比。
四、
分析与直觉
围绕实为一种特殊的理智活动,即“分析”的活动所要做的事情。
进入则是另外一种活动,即“直觉”,一种理智的同情,一个人借此而置身于对象之中,以便能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因而不可表达的东西相一致。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就在于分析和直觉。
第三章
科学的分析方法
科学以分析为基础,也构成了这种方法固有的、本质的局限。
一、
分析的本质
分析是“一种把事物化约为已知要素的活动,也就是,化约为它与其他事物共同的要素”。因此,“分析指的是是把一物表示为不同于它的另一物的函数。”
二、
导致的结果
事物的本质是它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持续的存在——也就是它的延绵。而分析打断了这种本质的延绵,使生命和运动停顿下来,把在真实生活中统一的、有机的和能动的实在分离为各个独立的静止的部分。
分析机制和要素
我们用语言也即概念来思维,因而会构造一个符号系统。
分析是由理智驱动的,它是感官的延伸,并在科学之前就“已经起着制造工具并指导我们的身体对周围的物体采取行动的作用了。”
理智和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对称、一致、协调”,我们理智生来就是为了对物进行分析和利用。“它的结构无疑就是以物质为摹本建立起来的。”
最终我们把整体连续的分解为静态、部分的,并构造起一个个符号系统。不论是对外在自然的研究,还是对内在自我的研究。科学分析的结果是建立一起套套不是那个东西的符号系统。我们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相对的,并且失去对事物的体验。
第四章
形而上学的直觉方法
“至少有一种实在,我们对之不是通过简单的分析来把握,而是通过直觉从内部来把握的。它就是我们自己贯穿在时间中的人格——我们的延续的自我。”
——直觉的本源
直觉是一种理智的同情,它使得我们的意识和对象同一起来。直觉“指的是……直接的意识,一种难以与所看到的对象区分开来的眼光,一种触及对象甚至与之重合的知识。”
——直觉的同一率
“直觉的思维是在延绵(duration)中的思维。”
——直觉的动态性
“直觉从远动开始,对它加以认定,或者不如说把它作为实体在本身来加以感知,而把不动看成只是运动的一个抽象的瞬间,是由我们的心灵所抓拍的留影。”
分析从静态的东西开始,尽力用处于并列关系中的不动的东西来重构运动。
——直觉获得的动态的知识
“直觉,与生长着的绵延息息相关,它把绵延看成是一种不间断的并有不可预测的新东西产生的连续体;它看到,它也知道、心灵从它自身中引出了比它所拥有的还要多的东西,所谓精神性就在于此,而这种渗透着精神性的实在,就是创造。”
分析性思维是把新的东西理解为对已经存在的东西的重新排列;虽然没有任何东西丢失,但也没有任何东西创生。
——直觉的创造性
内在的生命类似不断缠绕起来的线团,“我们的过去跟随着我们。它一路不断的吸收当下的东西膨胀起来;而意识就意味着的记忆。”
另一方面,也可把自我或人格看做一个无限小的弹性体,不断拉伸,代表着自我的绵延,也就是自我的纯粹的变动性。“内在的生命同时包括了下面这一切:多样性、连续的进展、统一的方向。它无法用形象来表征。……没有任何形象能代替对绵延的直觉。”
——从直觉获得的关于自我的知识,与古印度种子论十分相似。
第五章
绵延的过程
“绵延”即发生在万物之中的进程,也就是生成,它构成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持续的经验之流。这样的思想也给了我们一种比起理智所建立的“空间化了的”时间要更精确的时间概念——真实的、连续的时间。
芝诺悖论所表明的是,不可能从静止的位置构造出运动,也不能从一个个瞬间构造出真正的时间来。其悖论在于,预设了在空间里有实在的位置和在时间里有分离的单位。
分析的理智把实际上连续的流的时间人为分割而成静态时间单位。理智总是从静态的、分解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一直流变的世界。甚至空间位置也是有理智所假设的。
而直觉却能从本质上把握流变的过程,把握到实在。实在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而是“由形成着的事物构成的,不是由自我保持的状态的构成的,而是由变化着的状态构成的。”静止仅仅是表面的,因为,“如果我们把趋向理解为一种初露端倪的变化方向的话,那么一切实在都是趋向。”
第六章
进化和生命冲动
一、
对进化论的批判
不能解释如何能够跨越不同层次之间的鸿沟而完成从较低到较高层次的过渡。
达尔文提出的个体间变异,及其他生物学则把突变作为变异的条件。但无法解释有机体内部的功能性的统一性,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必然伴随着整个有机体的变化,而这种观点没有说明这是如何能发生。
尽管在形态上依次发生了变化,但如何可能有功能上的连续性?新拉马克主义的理论把进化的原因归结为某些有机体所作出的特别“努力”,但是,后天习得的特性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
二、
生命冲动对进化的解释
生命冲动驱使一切有机体不断的朝着更复杂、更高级的有机结构发展。生命冲动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内在本质要素,是在一切事物之中持续运动着的创造力。生命冲动是绵延和运动的本质,而“一切运动、一切变化都是绝对不分割的。”
三、
第一性活动和第二性活动
第一性活动——生命。
第二性活动——认识。
是直觉和意识,而不是理智,把握住了这种第一性的生命,并发现它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四、
在绵延中发现的实在
一切事物都是这个过程的表现,而不是它的部分。一切事物都是被这种生命冲动驱动着,这种冲动就是基本的实在。我们首先是通过对于我们自己的连续自我的直接觉知而发现生命冲动的:我们发现我们是持续着的。
五、
直觉对理智的挑战
理智把运动看为静止。直觉发现运动是连续的,运动不能够被化约为各个部分,由生命冲动所引起的创造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为了获得这种不可化约性的概念,我们必须强行改变我们的心灵,抵制理智的自然倾向。但这也正是哲学的功能。”
六、
生命冲动的三个方面
植物存在、类人生命、脊椎动物(包括人类)
“狭义上的理智,是为了保障我们的身体对周围环境适应无碍,为了表现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是为了思考物质的。”
生命冲动本身必然是类似于意识的,这才有了生命和所有的创造的可能性。
进化是创造性的,正是因为将来是开放的。没有已经预设好的“最后”目的;绵延不断的持续着,不断产生出真正的新事件。
生命冲动的创造努力是“上帝的存在,如果不是上帝本身的话。”
第七章
道德和宗教
一、
道德的两个来源:
1)
对社会团结的必要性的纯粹感受。为了达成这种团结,一个社会确立了一定的义务规则。——社会必要性的压力
2)
根植于更深层的情感——是由道德的伟人的楷模所激发出的感情,这些道德伟人的情感感召力超越了个别的文化群体。——更高级生命的渴望
道德的两个来源反应了理智和直觉的不同。
理智用具体化的方式思考,针对具体的人制定具体规则以达到具体的目的。理智倾向于把道德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
直觉开启了情感力量更丰富的源泉,既激起人们的渴求,也提供拥抱新生活的创造力。
二、
道德进步的源泉
柏格森看来,道德进步只能发生在地位卑微的道德英雄出现的时候。这些神秘主义者和圣徒把人性提升到了一种新境界,“在他们心灵之眼里看到了一种新的社会氛围,一个生命在其中更值得活的环境。”
这样,道德就不断的走出对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社会的考虑,向着更广阔的人性范围推进。
——理智和直觉在社会秩序建立过程必然导致冲突,理智往往退变为阻力,而直觉则构成前进的动力。
三、
静态和动态的宗教
1、
静态的、社会一致性的宗教
来源于理智,因生存需要而形成。宗教试图满足生命的某些基本需要,其观念意在提供安全、自信并防止恐惧。但是,会很快制度化,排斥理性,包围在仪式和戒律中,并试图于社会结构中。
2、
动态的、神秘主义的宗教
神秘主义在柏格森看来就是紧紧遵循他的直觉概念。
“神秘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生命所显现的创造性努力的联系,并由此与之达到一种部分的同一。”直觉比理智更能完全把握实在,动态宗教更能发现一个活生生的上帝。
我们必须把静态的宗教看成是“神秘主义注入人的灵魂的白热化的东西通过科学冷却过程而凝固成的东西。”
|